春分过后,天气愈发湿润温暖,雨水渐渐多了起来。天空时常是灰蒙蒙的,飘着细如牛毛的雨丝,不疾不徐,一连能下好几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被浸润后的清新气息,混合着植物嫩芽的清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仿佛被这绵绵春雨注入了无穷活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抽枝展叶,绿意盎然。
自然课的“红豆观察”仍在继续。季晨熙的豆苗已经长到了十厘米高,茎秆挺拔,嫩绿的叶子舒展开来,在窗台的阳光下生机勃勃。张老师提醒大家:“同学们,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但水太多或太少都不行。你们看,最近雨水充足,我们的豆苗就长得特别快。但也要注意,如果托盘积水,根可能会烂掉。”
季晨熙每天照料豆苗时更加细心了。他会用手指轻轻触摸土壤的湿度,既不让它干裂,也避免浇水过多。他发现,靠近窗台、能接收到更多雨水的几株豆苗,叶子明显更油绿,茎秆也更粗壮。这个发现让他对“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周五放学时,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楚颜打着伞来接季晨熙,母子俩共撑一把大伞,走在被雨水洗得发亮的青石板路上。雨点敲击伞面,发出细密而柔和的声音。季晨熙低头看着雨水在路面上汇成浅浅的溪流,忽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妈妈,下雨天,地底下的树根是不是喝得很饱?”
楚颜愣了一下,随即温柔地回答:“是呀,春雨贵如油。雨水慢慢渗进土里,树根就能吸足水分,长得更好。你看路边的树,是不是比前几天更绿了?”
“嗯!”季晨熙用力点头,小手紧紧攥着书包带,若有所思地走着。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雨水打湿了他的刘海,贴在额头上,眼神清澈:“妈妈,那……我们对爸爸的想念,是不是也像春雨?虽然爸爸离得远,看不见,但我们的想念,会不会也像雨水一样,一点一点,悄悄地……传到爸爸那里,让爸爸心里也觉得……嗯……暖暖的,有力量?”
孩子的比喻简单而真挚,像这春雨一样,轻轻敲打在楚颜的心上。她停下脚步,蹲下身,平视着儿子,伞沿的雨水成串滴落。她伸手拂去儿子额头的雨珠,声音有些哽咽,却带着无比温暖的笑意:“宝贝,你说得真好,比妈妈想的还要好。对的,我们的思念,就是最好的‘春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会穿过千山万水,落到爸爸的心里,滋润着他,给他力量。爸爸一定也能感觉到。”
这个认知让季晨熙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心中的某个结被悄然解开。他不再觉得漫长的等待是空虚的煎熬,而是变成了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滋养过程。
周末,楚颜带着季晨熙去郊外的植物园。雨后的植物园格外清新,树叶绿得发亮,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他们走在湿漉漉的小径上,呼吸着充满负氧离子的空气。在一个竹林旁,楚颜指着一场春雨后破土而出的、密密麻麻的春笋,对儿子说:“看,这些笋宝宝,就是在地下积蓄了整个冬天的力量,等着这场春雨,才猛地钻出来的。”
季晨熙蹲下身,好奇地看着那些褐色的、尖尖的笋芽,用手轻轻碰了碰,硬邦邦的,却充满生命力。他忽然想到自己,想到爸爸。爸爸在外坚守,就像竹笋在地下的等待和积蓄;而他和妈妈的思念与平安的讯息,就像这场及时的春雨,滋养着爸爸,也预示着团聚的生机。
晚上回到家,季晨熙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幅画:天空下着细密的雨,雨水渗入大地,地底下,竹子的根须盘根错节,一颗笋芽正努力向上顶破泥土。在画的旁边,他工工整整地写道:
**【最近经常下雨,张老师说雨水让植物长得快。】_
**【妈妈告诉我,思念像春雨,能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爸爸在远方,我们的想念,就像春雨,一点一点,让爸爸心里不干渴。】
【我在家里好好长大,就像小树苗喝饱了水,等爸爸回来,就能看到我又长高了一大截!】
写完后,他放下笔,觉得心里那片因为思念而时常泛起的微澜,被一种温润的平静所取代。窗外的雨还在下,轻柔而持久。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沾染了雨天的湿气,触感微凉,却仿佛能感应到那场无声的、跨越空间的“春雨”正在悄然滋润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等待,在绵绵春雨中,化作了无声的滋养和静默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