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悄然而至,阳光变得愈发明亮炽热,校园里的月季花开了第二茬,姹紫嫣红。周一下午的自然课,张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西南角那片小小的“阳光农场”。这里有几垄班级承包的菜地,种着番茄、黄瓜,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沿着栅栏种下的一排向日葵苗。它们已经长到了孩子们膝盖高,厚实的心形叶片舒展开,贪婪地吸收着阳光。
“同学们,今天我们观察的对象是——向日葵!”张老师指着那排绿油油的幼苗,声音清脆,“有谁知道,向日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吗?”
“我知道我知道!”李小虎抢着举手,“它开的花像太阳!是黄色的!”
“它的花盘很大!”周小雨小声补充。
“它会结瓜子!可好吃了!”另一个孩子喊道。
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张老师也笑了:“大家说得都对。不过,向日葵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习性,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观察的。”她走到一株向日葵苗旁边,轻轻托起一片叶子,“在它生长的早期,也就是现在这个阶段,它的叶子和花盘(虽然还没开花),会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而转动。这种现象,叫做‘向光性’。”
孩子们发出惊叹的声音,好奇地围拢过去。张老师让大家分组,选定一株向日葵,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记录下午阳光移动时,向日葵朝向的变化。
季晨熙所在的小组选定了一株长得最壮的向日葵苗。他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先是蹲下身,仔细看了看向日葵粗壮的茎秆和毛茸茸的叶片,然后拿出他的“侦察笔记本”和铅笔。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急着画图,而是先做了一件特别的事——
他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轻轻托住向日葵的花盘(还是个小花苞)。然后,他低下头,看了看自己胸前那枚随着他动作轻轻晃动的木刻指南针挂坠。红色的绳子,深色的木牌,上面刻着的指南针图案,指针永恒地指向南方。而此刻,他面前的这株向日葵,嫩绿的花苞正微微倾向西南方——下午太阳所在的方向。
这个简单的动作,这个无声的对比,让季晨熙愣住了。他保持着这个姿势,看看指南针,又看看向日葵,黑葡萄似的大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仿佛有两个小小的齿轮在他脑海里“咔哒”一声,完美地契合了。
“季晨熙,你在看什么呀?快记录呀!”李小虎催促道。
周小雨也好奇地看着他。
季晨熙没有立刻回答。他松开手,站起身,目光依旧在那株向日葵和自己胸前的指南针之间来回移动。他的小眉头微微蹙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张老师刚才说的“向光性”,爸爸刻下的“坚守方向”,妈妈说的“爸爸的爱像阳光”,还有他自己感受到的思念……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在这一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串联了起来。
他拿起铅笔,在“侦察笔记本”上,不再是画简单的观察图,而是工工整整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几行字。字迹虽然稚嫩,却异常认真:
【观察记录:向日葵】
时间:5月x日下午
地点:校园阳光农场
观察对象:向日葵苗(生长期)
现象:花盘和叶片朝向太阳方向(西南偏西)。
【我的发现与思考】
1. 向日葵的方向是阳光。阳光在哪里,它就转向哪里。
2. 我的指南针(爸爸给的)方向是南方。南方是固定的。
3. 爸爸就像太阳,在很远的地方。我和妈妈就像向日葵,心里一直朝着爸爸的方向。
4. 但是,向日葵转来转去,指南针永远指着南方。所以,我们对爸爸的想念和等待,是永远不变的,像指南针一样坚定。
5. 爸爸的爱,就像阳光,就算他人不在,也让我们感觉温暖,有力量好好生长。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抬起头,望向南方那片蔚蓝的天空。阳光洒在他仰起的小脸上,长长的睫毛在脸颊投下淡淡的阴影。他的眼神清澈而悠远,仿佛能穿透云层,看到极远极远的地方。
“季晨熙,你写好了吗?写什么秘密呢?”李小虎凑过来想看。
季晨熙下意识地合上本子,小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又带着点庄严的神情:“没什么秘密……就是……就是想到了一些……关于方向的事情。”
张老师巡视过来,看到季晨熙合上的本子和若有所思的表情,温和地问:“晨熙,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可以和老师分享一下。”
季晨熙犹豫了一下,翻开本子,指着自己写的那几行字,小声说:“张老师,我发现……向日葵跟着太阳转,是因为它需要阳光长大。我们……心里也有一个‘太阳’,给我们力量。这个‘太阳’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像指南针指的方向一样。”
张老师仔细看完季晨熙写的文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深深的动容。她蹲下身,平视着季晨熙的眼睛,语气充满了赞赏:“晨熙,你的观察和思考非常深刻,非常棒!你发现了自然界和人类情感之间一个很美的联系。是的,有些方向是外在的、变化的,比如向日葵追随的阳光;但有些方向是内在的、永恒的,比如我们心中的爱和思念。这种内在的方向,会像指南针一样,给我们最坚定的指引。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得到老师的肯定,季晨熙的小脸微微泛红,眼睛却亮得像星星。他用力点了点头。
放学回家的路上,季晨熙不像往常那样叽叽喳喳,而是显得格外安静。他一只手紧紧握着胸前的木刻指南针,另一只手牵着妈妈,默默地走着,仿佛还沉浸在下午的思考中。
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书房的荣誉墙前,仰头看着爸爸的照片,又低头看看自己胸前的木牌,小声地、自言自语般说道:“爸爸,我今天明白了。你是‘太阳’,也是‘南方’。我们是你永远的‘向日葵’,也是你永远的‘指南针’。”
晚上临睡前,季晨熙的“每日汇报”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般的沉静:
“报告爸爸!今日自然课,‘侦察目标’:向日葵。重大发现:其‘向光性’(追随太阳)与吾辈‘向父性’(思念等待)存在本质区别。向日葵之方向随光而变,为生存本能;吾辈之方向(指南针所指,心之所向)恒定不变,为情感意志。结论:我方‘精神导航系统’(爱与信念)之稳定性与指向性,远超自然界任何‘向光生物’!此系统能源(父爱)虽远距传输,但信号强劲,持续驱动我方(我与妈妈)稳定运行,积极生长!over!”
汇报完毕,他轻轻吻了吻胸前的木刻指南针,满足地睡去。楚颜在门口听着,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慨。孩子通过一株小小的向日葵,完成了一次关于爱、等待与信念的深刻思考。他将对父亲的思念,从一种被动的缺失,升华成了一种主动的、坚定的内在力量。
那枚木刻指南针,在这一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是方向的象征,更是一种关于爱的哲学的具象化——爱,就是内心永不偏离的指南针,无论“太阳”在何方,它的指向,永恒而坚定。这份由孩子自己领悟到的智慧,比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更有力量,它将支撑着他,在等待的岁月里,长成一株内心有光、方向坚定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