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快递试水成功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现实的冷水就泼了下来。
王龙飞坐在炕沿上,就着昏黄的灯光,摊开那个破笔记本,仔仔细细算了一笔账。野菜本身不值钱,算是地里长的,但冰袋、泡沫箱、胶带、快递费…林林总总加起来,十个包裹的成本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利润?几乎为零。刨去自己的人工和油钱,甚至还得倒贴一点。
他盯着那串数字,眉头拧成了疙瘩。屏幕那头,网友们的热情还在持续发酵,私信箱里又塞进了几十条询问和预订的消息,言辞恳切,充满期待。
这订单,接,还是不接?
接,就是白忙活,甚至亏钱。不接,又舍不得这刚刚打开的局面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他一夜没睡踏实。
第二天送货时,面馆老板看他眼圈发黑,顺口问了句:“飞子,咋了?昨晚没睡好?琢磨啥呢?”
王龙飞叹了口气,把快递的账大概说了说。
老板一边择着菜,一边咂嘴:“是这么个理儿!那玩意儿看着热闹,不赚钱还倒贴,图个啥?还不如老老实实供着我们这几家,虽然量不大,但稳当啊。”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王龙飞心里那点不甘心,像小火苗似的,蹿来蹿去。
晚上,他硬着头皮又发了一条视频,没剪辑,就用手机前置摄像头,对着自己,背景是堆着泡沫箱和材料的墙角。他实话实说,把成本一笔笔摊开,算给屏幕那头的网友们看。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他搓了把脸,语气带着点疲惫和坦诚,“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这快递…目前这么搞,我真撑不住。不是不想送,是送不起。”
视频发出去,他以为会掉粉,会有人抱怨。
没想到,评论区反而更热闹了。
“博主实诚!这账算得明白!”
“确实不容易,包装运费是大头。”
“能不能涨点价?我们愿意付!好吃的东西值得!”
“对啊!这么好的野菜,卖便宜了!”
“众筹包装费吧!我们提前付!”
“+1!算我一个!”
一条条滚动的评论,像暖流一样涌过来。甚至有人直接通过私信把菜钱和预估的运费转了过来,留言说:“博主先收着,不急,啥时候方便啥时候寄!”
王龙飞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出的转账提示和那些暖心的话语,鼻子有点发酸。他何德何能,能让这些素未谋面的人如此信任和支持?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拿起笔记本,重新开始计算。如果适当提高一点野菜的单价,分摊部分包装成本,再优化一下包装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冰袋和泡沫箱空间…
好像…勉强能有点微利?虽然还是很薄,但至少不至于亏本。
更重要的是,这份来自远方的连接和期待,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回复那些预订的私信。没有全部接下,而是根据距离远近和包装难度,谨慎地筛选了二十单,并说明了调整后的价格和可能的风险。
几乎所有人都爽快地接受了,没有一丝犹豫。
接下来的日子,王龙飞更忙了。每天凌晨雷打不动地采摘、送本地订单。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几乎全耗在了打包上。
他弄来一个老式的杆秤,仔细称重,确保只多不少。优化包装流程, smaller 的泡沫箱,更合理的冰袋放置,减少空隙。每个包裹里,他还塞进一张手写的小纸条,简单写着蔬菜品种和食用建议,字迹笨拙却认真。
黄豆似乎也知道这是重要工作,不再捣乱,而是安静地趴在堆满材料的桌下,偶尔抬起眼皮看看忙碌的主人。
院子里,那些为他赚来第一桶金的叶菜和野菜,一畦畦地被收割,又一轮轮地重新生长。土地从不辜负汗水,只要照料得当,总能给出回报。
破面包车后厢,不再只是送往县城的零星尼龙袋,而是摞起了一个个封装整齐、贴着快递单的泡沫箱,被送往镇上的快递网点。
累,是真累。腰酸背痛,手上又添了新伤。
但每当看到网友收到包裹后发来的反馈图片——一盘清炒的野菜,一碗野菜饺子,或是几句简单的“好吃!”“谢谢!”——那种疲惫仿佛就被冲刷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力量。
这不再只是一门算计盈亏的生意,更像是一种笨拙却真诚的交换。他用土地产出的最新鲜的滋味,换来了屏幕那头真实的喜悦和支撑。
这条路,依然艰难,成本的压力依然像悬在头顶的剑。但走下去的勇气,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足了一些。
他得想想,怎么才能让这份来自远方的“甜蜜负担”,真正持续地负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