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晚风带着山间凉意,轻轻拂过青山小学新建的观测台。孩子们围坐在天文望远镜旁,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所有人都在等待小海豚“小星星”诞生的消息。小雨把装着槐花瓣和海豚毛发标本的玻璃瓶放在膝头,指尖一遍遍抚过瓶身,仿佛在通过这个小小的瓶子,向远方的“希望”传递力量。
“周老师发消息了!”朵朵突然喊道。手机屏幕上跳出一张照片:“希望”安静地趴在池边,腹部轮廓更加明显。监测仪上的两条心跳曲线平稳跃动。“专家说‘希望’进入待产状态了,”周老师的文字紧随其后,“它刚才还朝着你们的照片摆了摆尾巴呢。”
孩子们松了口气。林晓立即打开零件盒,开始组装“海豚摇篮”模型;小宇和小雨一起折起海豚祈福卡,每张都工整写着“祝‘小星星’健康长大”。陆星衍悄悄给董事长发了消息,很快收到回复:“明早派车接你们来青岛,一起见证新生。”
晨光微露时,大巴车已等在门口。孩子们穿着整齐的营服,胸前的海豚徽章闪闪发亮。小宇紧紧抱着玻璃瓶,林晓小心护着“海豚摇篮”,朵朵把祈福卡系在书包上,让晨风把祝福提前送往青岛。
赵编导的镜头追随着沿途风景,又转向车厢内——有孩子在轻声读着《希望小学的星空》,有孩子在讨论见到“小星星”要说什么,还有孩子反复看着“希望”的照片,眼里盛满期待。“这些真实瞬间最动人,”赵编导对助理低语,“重播时一定要保留。”
车刚停稳,周老师就迎了上来:“‘希望’有动静了!”孩子们跟着她小跑向观察室。透过玻璃幕墙,只见“希望”缓缓游动,时而轻轻触碰池壁,像是在为分娩做准备。
观察室里静得只剩监测仪的嘀嗒声。孩子们屏息凝神,小雨不自觉地攥紧玻璃瓶,指节发白。突然监测仪节奏变快,“希望”的动作急促起来。“要来了!”周老师轻声提醒。
只见一道灰色的小身影如浪花般轻盈跃出,缓缓浮上水面。“是‘小星星’!”欢呼声与泪水同时迸发。小雨举起玻璃瓶轻语:“‘希望’真棒!‘小星星’好可爱!”
专家们立即入水检查。周老师转身笑道:“是个健康的小家伙!”匆匆赶到的董事长站在孩子们身后,望着玻璃后的景象眼眶发热:“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午后,海洋馆安排了温馨的见面会。孩子们穿着救生衣,轻轻抚摸“希望”的脊背。小雨挂上祈福卡,朵朵献出“海豚摇篮”,林晓的“星空灯”在池面洒下碎银般的光点。张制片感动地说:“这就是电影最完美的结局。”李老师飞快记录着:“要把这段写进番外,这是山海之约。”
临别时,周老师承诺:“它们会永远记得你们。”董事长轻抚小雨的发丝:“该回去兑现最后一个约定了。”
返程路上,孩子们兴奋地猜测着盒子的秘密。董事长但笑不语,只道:“亲手打开便知。”
暮色中的希望小学,老槐树在晚风里轻摇枝叶。观测台角落的石板被轻轻撬开,露出刻着星与海豚的木盒。铜锁开启的瞬间,槐叶清香扑面而来——泛黄的笔记本上,稚嫩的字迹写着:“建一所流动星空学校,带望远镜和书籍,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看见星星。”
孩子们睁大眼睛。董事长展开手绘图纸:改装大巴车上,“流动星空学校”的字样旁,画着书架、观测台和实验角。“下个月就开始改装,我们一起带着它去帮助更多学校。”
欢呼声中,孩子们争相献策:小雨要在车身上画“希望”和“小星星”,朵朵要添置绘本,林晓要安装机器人助手。老校长拄拐走来,泪光闪烁:“小宇,你终于让梦想飞起来了。”
这时晚会节目组发来喜讯:直播片段收视登顶,观众纷纷捐助“流动星空学校”;央视邀请参加《开学第一课》!孩子们雀跃不已,董事长含笑确认:“我们把希望的故事讲给全国听。”
夜色渐深,观测台的灯光温柔亮着。孩子们围在图纸旁热烈讨论,老校长坐在槐树下欣慰微笑。苏念轻声对陆星衍说:“从电影首映到流动学校,孩子们的梦想正在照亮更多地方。”
陆星仰头望向星空。那些星光即将跟随改装大巴,驶向更多乡村的夜空。
手机突然响起周老师的视频——镜头里,“小星星”第一次跃出水面,划出稚嫩而优美的弧线。“它在为你们加油!等流动学校启程,我们就带它们去现场祝福!”
孩子们围着屏幕许下新约:“要带‘希望’和‘小星星’去看更多星空!”观测台的灯光、天边的星子与屏幕里的浪花,交织成温暖的画卷。而新的故事,正在晨光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