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的晨光刚漫过悦容坊的红灯笼,阿福便踩着梯子,将“开市大吉”的红绸挂在了门楣上。朱红的绸带映着积雪,与府尹亲赐的匾额相映,刚挂好便引着街坊邻居围拢过来,连隔壁的点心铺掌柜都提着刚出炉的枣花馍,笑着来道贺。
“苏姑娘,新岁开市,给您送些枣花馍,讨个吉利!”点心铺掌柜将馍递过,“去年您家的腊梅膏我娘子用着好,今日特意来订两盒,再给我家姑娘买盒花露膏,开春用正合适。”
苏月连忙道谢,将众人迎进店内。年后的铺面添了些新布置——柜台旁摆着两盆盛开的水仙,雅座的桌上换了新的蓝布桌布,连脂膏盒都系上了粉白相间的绸带,透着新春的鲜活。林巧儿和周灵儿已在柜台后站定,两人穿着新做的布裙,脸上满是笑意。
“苏姐姐,今早刚开门,就有位夫人派人来订了二十盒玉露膏,说是开春要去江南探亲,给亲戚当伴手礼。”周灵儿翻开账本,指着其中一页,“还有镖局来消息,江南商户订的暖玉膏已收到,说卖得好,想再订三百盒,还问春日的花露膏什么时候能做出来。”
苏月点点头,取过一罐新晒的桃花干:“花露膏明日就能开工,桃花要选刚开的,蜜用去年的陈蜜,熬制时记得多滤两遍,别留花瓣杂质。阿青,你去把制膏房的炭火再添些,刚开春还冷,别冻着脂膏。”
阿青刚应下,外间忽然传来环佩轻响,柳氏穿着件新做的石榴红褙子,提着个锦盒走进来:“苏妹妹,新岁开市,姐姐给你送些新茶!”锦盒里装着明前的龙井,“绸缎庄开春的订单也多,我又给你订了五十盒花露膏,给老主顾当春日礼。对了,张公子昨日派人来说,他江南的事已办完,今日就回京城,让你别惦记。”
苏月接过茶盒,心里泛起一丝暖意。刚要说话,却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少女快步跑进来,正是之前常来买脂膏的阿桃。“苏姐姐,新年快乐!”阿桃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些新鲜的荠菜,“我娘让我来给您送些荠菜,说开春吃荠菜好。我还要给我娘再买盒暖玉膏,她冬天用着好,开春也想接着用。”
苏月取了暖玉膏递给阿桃,又额外送了盒刚做好的桃花蜜饯:“这蜜饯是给你的,谢谢你们总想着我。往后你再来买脂膏,都给你算便宜些。”阿桃欢天喜地地付了钱,捧着东西跑远了。
临近午时,张砚之的马车停在了门口。他穿着件月白锦袍,外面罩着件浅灰披风,手里提着个红木匣子走进来。“江南的事办得顺利,给你带了些江南的新茶和胭脂花籽。”他将匣子递过,里面的胭脂花籽颗粒饱满,“听说你要做春日花露膏,这花籽种在院里,夏天开花了,就能用新鲜花瓣熬膏。”
苏月接过花籽,指尖触到细腻的种子,心里满是欢喜:“多谢张公子,等开春我就把花籽种上,夏天咱们就能用自己种的花瓣做膏了。”刚要再说些什么,却见阿春跑进来:“姑娘,宫里的李嬷嬷来了,说太后想让你做些春日的花露膏,给宫里的娘娘们用。”
苏月连忙迎出去,只见李嬷嬷穿着青色宫装,身后跟着两个宫女,手里捧着个锦盒。“苏姑娘,新岁开市,太后让老身来送些赏钱。”李嬷嬷递过锦盒,里面是两百两银票,“太后还说,春日的花露膏要多做些,不仅宫里用,还要给外邦来的使臣夫人当礼物,让她们也尝尝咱们大齐的好脂膏。”
苏月接过锦盒,深深鞠躬:“谢太后恩典,民女定用心做膏,不辜负太后的信任。”
送走李嬷嬷,夕阳已渐渐西斜。苏月站在店内,看着忙碌的众人——林巧儿在给客人介绍花露膏,周灵儿在记账,阿青在整理脂膏盒,张砚之则在一旁帮着招呼客人,心里满是踏实。
她想起去年开春开铺时的忐忑,到如今新春开市的热闹;从无人知晓的小脂粉铺,到能给外邦使臣夫人送礼的京中名铺,这一路的成长,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帮助与信任。张砚之走到她身边,递过一杯温好的桃花茶:“新岁新程,往后咱们把悦容坊的脂膏,做得更好,传得更远好不好?”
苏月接过茶杯,看着杯中浮动的桃花瓣,笑着点头。她知道,新春开市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往后的悦容坊,会带着这份初心,用最好的材料、最真的心意,做最棒的脂膏,让更多人在寻常日子里,感受到一份来自悦容坊的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