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心情变好一点,也就愿意多说几句。
“你也知道,王妃因为俏儿和宏儿的事情,很少出门,所以京城中夫人们的聚会,多是由两位侧妃代表。兰侧妃爱热闹,但是袁侧妃喜静,这反而让她能发现些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暗地里看见唐三小姐和恭王妃相谈甚欢,之后又撞到过她们的下人有来往,接触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
袁氏是个稳重的人,她没和任何人说起过,见本王张落唐三小姐的婚事,这才和王妃提了一下,正巧宏儿病了,王妃心里焦急,也没在意这事,倒让本王自作多情了一次,你和外祖母说,对之前的事情,本王很抱歉。
另外替本王转告外祖母,让她老人家自己多保重,本王这边不用操心,我是父皇的亲儿子,怎么样都能把日子过下去。
信柏回到边关也和舅舅说一声,以后不用管本王任何事情,就当没本王这个外甥,你们想咋做就咋做。”
“殿下,信柏永远是你的表弟和属下!”
“行,就是这么吧!你也忙,不送!”
话说到这份上,不能不告辞了。
唐信柏刚离开,端王立马就进宫,因为残疾,失去皇位竞争的资格,倒也让他获得了额外的优待,能随时随地见到皇上。
老皇上看着面带喜色的瘸腿大儿子,心里五味杂陈。
“多大的大了,就不能稳重些?”
“父皇万安!父皇,唐家已不太可信,但唐信柏是个耿直的人,更不敢在父皇面前撒谎,六弟的身手,儿臣还是有所了解的,那牛头山的地貌地形,他一准能躲过去,但是,他才十三岁,还是个孩子,被亲人背叛,心里难过不用说,同时他应该也很害怕,轻易不敢相信别人,所以儿臣想亲自去三川镇,他和儿臣关系好,我去寻找效果会更好”。
“老大,说你傻,你还真就傻,你也发现唐家有人不可信,尤其是唐信阳,他可是随老六一起回京的,事情发生得太过蹊跷,不得不令人怀疑。
老六是个聪明的孩子,你这不在场的都猜到唐信阳不可信,他身处其中,能不发现吗?而你和唐家的关系,他又不是不知道,所以你去了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儿臣,是啊!老六不知有多伤心多失望”。
“你别灰心,父皇已经派人去寻找了”。
“父皇,老四一向做事不靠谱,再说老六不一定信任他,老六自幼失母,戒备心很强的”。
“戒备心强,你和他一样都是没娘的孩子,可惜都太容易感情用事了,这次的事你就别管了,也不要去唐家,就在府里等着,等着老六的人主动来找你”。
“父皇,儿臣那天从宫里出去便去了唐府,已经与外祖母道别过,从此再不登唐府之门。”
“胡说八道,只要有你外祖母在的一天,那就是你的外祖家,岂有不登门之理?”
“父皇,儿臣不想隐瞒什么,也隐瞒不了,唐家的兵权太诱人了,是儿臣害了六弟!
儿臣之所以巴巴的在六弟和唐家之间奔走,就是想把唐家拉来给老六作后盾,说白了也是为自己的三个儿女的今后作打算,只有老六将来有了一席之地,才能护住他们仨姐弟。
儿臣想当然地去说服外祖母出面,准备把唐家的三小姐嫁给老六做王妃,但唐大夫人母女俩不同意,被外祖母给强压了下去。
儿臣就和外祖母商量,趁父皇的五十大寿,把老六和大舅舅一起召回来,儿臣和舅舅一起请求父皇赐婚,这样老六和唐三小姐都反对不了,却不想害了老六!
儿子臣是个不吉之人,一出生就拖累父皇,克死母后,克傻自己的一双儿女,现在又害了老六!”
“所以不想活了?”
“儿臣得先把佳儿嫁了!”
“懦夫!知道吗?你眼里不靠谱的老四,那天离开这里,先去哄了他母后一阵子,然后就去了丞相府,把事情说了,丞相让他盯紧老二老三,不别去三川镇,不过他可没听别人的,也没得罪谁,让手下人去盯着老二老三,有什么事就立马向丞相报告,他自己带着人马去了三川镇,一路逍遥去了,不见得就办不了正事。
哪像你,把所有人得罪个遍,自己还气得不想活了,没出息!你只是腿有疾,无法继承大统罢了,可你还是朕的儿子!残疾又怎么样?你依旧是皇子王爷!”
端王很感动,边流泪边磕头。
“父皇!儿臣不配父皇这么对待啊!儿臣太蠢了!”
“是有点蠢,不过你为什么会怀疑唐家二小子?”
“儿臣给老六和大舅舅送信的事情,只在外祖母屋里和王府说过,也只有唐家在京城和边关都有人。
昨天儿臣才知道,唐三小姐喜欢的好像是老五,都是儿臣一意孤行害了老六,可他们应该明说,不该走漏消息!”
“你为什么会认为唐三小姐喜欢老五?还有你给边关去信,王府中有哪些人知道?详细说。”
端王只能把两件事的过程全讲了,皇上听得很仔细。
“就在王府待着,安排好人手等着,老六的人一旦上门,告诉他们,敢杀朕的儿子,一律格杀勿论!注意不要让过多的人参与,包括府中女人,敢利用俏儿和宏儿作乱者,杀!”
“父皇!”
“这是朕赏的金牌,揣身上等着,一旦他们上门,直接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