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蜿蜒曲折的水道区域后,我们开始向虫谷深处攀爬。地势陡然变得险峻起来,原本平缓的坡地逐渐被陡峭的岩壁取代,坡度达到了惊人的60度以上。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混合着某种不知名植物的特殊芳香,这种气味让人联想到樟脑和麝香的混合体。
这里的含氧量比谷底低了15%,大家注意调整呼吸节奏。我一边查看腕表上的环境监测数据,一边提醒队友,岩石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苔藓,摩擦系数只有0.3,相当于在冰面上攀爬。
老陈喘着粗气,用登山镐稳住身形:这鬼地方比看上去难爬多了。我说,咱们要不要找个地方歇歇脚?我的老腰都快断了。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战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孙雪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右侧山壁:你们看!这些是...
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都不由得愣住了。在长满青苔的岩壁上,赫然可见一段人工开凿的石阶,虽然被岁月侵蚀得斑驳陆离,但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和深度都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明显是经过精心修整的。
这怎么可能?何甜甜惊讶地走上前去,取出取样工具刮取岩石样本,在这种人迹罕至的深谷中,居然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根据地质图显示,这一带从未有过人类活动的记录啊。
老陈作为队伍里的工程专家,仔细检查后说:这工艺很古老啊,看起来有年头了。你们看这开凿方式——先用火烤再用水激,这是典型的古代开石技法。不过...他摸了摸石阶边缘的风化程度,这些痕迹比汉代要晚,可能是明清时期的?但奇怪的是,台阶的间距设计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完全不像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
我让系统启动地质扫描和分析功能。蓝色的扫描光束在石阶上来回移动,很快得出了详细数据。系统显示,我向众人解释道,这些栈道和石阶确实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但后来经过多次修缮。最有趣的是,我调出分析图表,这些修缮痕迹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清代乾隆年间一直到最近的一次——可能就在二三十年前。而且每次修缮使用的工艺都在进步,最近一次甚至用上了现代复合材料进行加固。
孙雪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什么?一直有人在使用这条路径?而且这些使用者还掌握着与时俱进的工程技术?
不止如此,龙渊忽然示意我们安静,他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仔细看这里。我们凑近他指的位置,发现在最上层石阶的角落里,有一些奇怪的痕迹。那是一些深浅不一的爪印,与我们在飞机残骸上看到的抓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尺寸要小得多。
何甜甜立即取出测量工具:爪印深度2.3厘米,说明施加的压力相当大。趾间距显示这是一种三趾生物,中趾最长,约15厘米。她的声音有些发颤,更可怕的是,这些爪印覆盖在最新的人工修缮痕迹之上,说明 whatever 制造那些抓痕的生物,是在人类活动之后经过这里的。
龙渊蹲下身,用手指丈量着爪印的尺寸:从步距和深度判断,这种生物的体重在80到100公斤之间,行动相当敏捷。他抬头望向蜿蜒而上的栈道,眼神深邃,它们经常从这里经过,很可能把这当成了自己的高速公路。而且你们注意看,这些爪印的分布很有规律,总是出现在台阶的外侧边缘,说明它们懂得利用最稳固的位置行走。
老陈紧张地握紧了手中的开山刀:这么说,我们可能正沿着某种未知生物的常用路线行走?这可真是不太妙啊。让我想起在刚果雨林考察时,当地向导就警告过我们,不要使用野生动物经常行走的小路。
我让系统进一步分析爪印的形态特征。数据显示,我沉声道,这些爪印与已知的任何大型猫科动物或熊类都不匹配。爪间距显示这是一种双足行走的生物,但趾骨结构又显示出爬行动物的特征。更诡异的是,系统检测到爪印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生物酶,这种酶通常只在某些深海生物体内发现。
孙雪忽然指着更高处的一段栈道:你们看那里!在约十米高的一处平台上,我们看到了一些捆绑在一起的树枝和藤蔓,构成了一个简陋的遮蔽所。更令人不安的是,在旁边岩壁上有几道深深的划痕,明显是某种利器所致,这些划痕组成了某种类似图腾的图案。
何甜甜用长焦镜头仔细观察后说:这绝不是动物能做到的。这些树枝的捆绑方式使用了专业的登山结,而岩壁上的刻画工具显然是金属制品。她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语气,这些痕迹表明,使用这条路径的不仅是动物,还有...某种智慧生物。而且从结绳技巧来看,他们很可能接受过现代登山训练。
龙渊的神情变得凝重,他轻轻触摸着岩壁上的刻痕:这些图案让我想起云南某些少数民族的祭祀符号,但又有很大不同。他转向我们,语气严肃,大家提高警惕。从现在开始,我们可能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还要防备未知的生物——甚至可能是某种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既保持原始习性又掌握现代技术的特殊族群。
就在这时,系统突然发出警报:检测到多个热源正在从上方接近,移动速度约每小时15公里,预计3分钟后到达当前位置。
我们立即进入警戒状态,迅速寻找掩体。老陈快速布置预警装置,孙雪和何甜甜开始收集环境样本,龙渊则悄无声息地潜行到前方拐角处侦查。
热源特征显示,这些生物体温在25度左右,属于变温动物,但活动能力却堪比恒温动物。我低声传达着系统分析结果,它们的移动方式很奇特,时而双足行走,时而四肢着地,还能进行短距离的滑翔。
龙渊打出手势示意我们保持安静。透过岩石缝隙,我们能看到上方栈道上有几个黑影正在快速移动。它们的身形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约莫一人多高,行动时发出轻微的刮擦声。
我们屏住呼吸,看着这些神秘生物沿着古老的栈道迅速通过。它们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存在,或者说,根本不在意我们的存在。等到它们远去后,我们才松了一口气,但心中的疑问却更加深重。
重新整顿装备后,我们更加小心地沿着古老的栈道向上攀爬。每转过一个弯道,我们都格外警惕,不仅要注意脚下的安全,更要时刻防备那些留下爪印和工具痕迹的神秘使用者。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渐渐变得稀薄,温度也开始下降。古老的栈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通向某个神秘的未知世界。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明白,在这条看似平静的道路上,危险可能随时降临。更让人不安的是,我们似乎正在一步步接近某个被时光遗忘的秘密,而这个秘密,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惊人。
在攀爬过程中,我们陆续发现了更多令人费解的痕迹:岩壁上出现了用某种荧光物质绘制的箭头标记;栈道某些关键位置被巧妙地加固过;甚至在一处洞穴入口,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被遗弃的现代登山装备。
所有这些发现都在暗示着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这个被认为从未有人类涉足的深谷中,不仅存在着未知的生物,还可能存在着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神秘文明。而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栈道,很可能就是通往这个文明核心区域的重要通道。
随着夕阳西下,栈道前方的雾气越来越浓,能见度降至不足十米。我们不得不打开头灯,但灯光在浓雾中形成漫反射,反而更增加了前行难度。就在我们考虑是否要就地扎营时,走在前面的龙渊突然停下脚步,举起右手示意我们保持安静。
在浓雾的深处,隐约传来了一阵奇特的吟唱声,伴随着某种打击乐器有节奏的敲击声。这声音既古老又神秘,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