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夏雨终于暂歇,天空像是被洗过一般,呈现出澄澈的蓝。阳光毫无遮拦地洒下,驱散了连日的潮湿闷热,也给青林镇披上了一层难得的明媚。持续高强度的调研工作暂告一段落,李腾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稍作喘息的周末。
这个周六的早晨,他起得比平时上班还要早些。仔细地用冷水洗了脸,刮干净了胡茬,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虽然有些旧但熨烫得还算平整的白衬衫和一条深色的裤子。这是他除了那身为了见县长而准备的“行头”外,最好的一套衣服了。对着宿舍里那块模糊不清的小镜子照了又照,他心里竟有些莫名的紧张,仿佛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面试。
今天,他应张薇之邀,要去她在中心小学的宿舍做客。这是两人认识以来,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家访”。
他特意绕到镇上唯一一家副食品店,用自己有限的工资,斟酌再三,买了一斤看起来最新鲜的苹果和一包用油纸包着的、镇上还算拿得出手的桂花糕。东西不贵重,但他希望能表达一份心意。
中心小学的校园在周末显得格外宁静。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在泥土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薇的宿舍在教学楼后面一排低矮的平房里。他走到门口,轻轻敲了敲门。
“来了!”里面传来张薇清脆的声音。门开了,张薇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容。她今天穿了一件浅黄色的连衣裙,更衬得皮肤白皙,头发松松地挽在脑后,显得温婉而居家。
“快进来。”张薇侧身让他进屋。
宿舍很小,不过十平米左右,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单人床,铺着素雅的碎花床单;一张旧书桌,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教材、作业本和那本李腾送给她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一个脸盆架,墙上贴着几张她自己画的简笔画和课程表。虽然简陋,但处处收拾得干净整洁,窗台上还放着一个玻璃瓶,里面插着几支新鲜的、不知名的野花,为小屋平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致。
“地方小,有点乱,你别介意。”张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很好,很干净,很……温馨。”李腾由衷地说道,将手里的东西递过去,“一点水果和糕点,不知道你喜不喜欢。”
“你来就来,还买什么东西呀。”张薇嗔怪地看了他一眼,但还是接了过去,脸上带着笑意,“快坐吧,床上坐就行,我这里就一把椅子。”
李腾在床沿坐下,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书桌,看到那本《唐诗三百首》被翻得有些旧了,旁边还放着一本写满了娟秀字迹的读书笔记,心里不由得一动。
张薇给他倒了一杯温水,然后在那把唯一的椅子上坐下。阳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在两人之间投下一道温暖的光柱,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来自张薇身上的皂角清香和窗外草木的气息。
起初,两人都有些许的局促和沉默。毕竟,这是第一次在如此私密的空间里独处。还是张薇先打破了沉默,她指着窗台上的野花说:“早上在学校后面山坡上采的,叫不出名字,但觉得好看,就带回来了。”
“嗯,是很好看。”李腾点点头,目光从野花移到张薇脸上,鼓起勇气问道:“张薇,你……你家里……是做什么的?好像从来没听你仔细说过。”
张薇笑了笑,眼神里流露出对家的思念,语气平和地开始讲述:“我家在东月市。我爸爸是市三中的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是个有点……嗯,有点老派的知识分子,爱较真,话不多,但心里特别有主意。我妈妈是市一小音乐老师,性格开朗些,喜欢唱歌,也逼着我从小练琴,可惜我没啥天赋,就勉强能弹个响。”
李腾认真地听着,心中暗自对比。自己的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辈子在土里刨食,最大的愿望就是他这个儿子能跳出农门,吃上“皇粮”。而张薇的父母,是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家庭,虽然清贫,但精神世界是丰盈的。这种家庭背景的差异,让他心里微微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波澜,既有向往,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距离感。
“那你来青林镇,你父母……支持吗?”李腾试探着问。
张薇脸上的笑容淡了些,轻轻搅动着手指:“说实话,不是特别支持。我妈主要是担心,觉得这里太偏远,条件艰苦,怕我吃苦。我爸……他倒不是怕我吃苦,他是觉得,我应该有更好的……嗯,平台。”她斟酌了一下用词,“他觉得我师范毕业,应该想办法留在市里的学校,或者至少是县城。他觉得在乡镇当老师,有点……屈才了。”
她顿了顿,抬头看着李腾,眼神清澈而坚定:“但我觉得这里很好。孩子们很纯朴,他们需要老师。而且,这里……安静,能让我沉下心来做事。我跟我爸争过几次,最后他拗不过我,算是勉强同意了,但我知道,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
李腾默然。他能理解张薇父亲的想法,哪个父母不希望子女有更好的前程呢?同时,他也对张薇的选择生出了更多的敬意。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内心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我爸妈都是农民,”李腾坦诚地说,语气里没有自卑,只有平静的叙述,“我们村离镇上还有二十多里山地。我考上大学那天,我爹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都杀了请客。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就认准一个理,读书能改变命运。”他笑了笑,带着一丝感慨,“可能在我们这种家庭看来,你能在镇上当老师,已经是端上了铁饭碗,是很好的出路了。”
张薇专注地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理解和温柔:“我爸爸常跟我说,职业不分贵贱,重要的是无愧于心。他虽然希望我留在市里,但也尊重我自己的选择。他说,人活着,能找到自己觉得有价值、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的事情,就不容易。”她看着李腾,语气轻柔却有力,“我觉得你做的事情,就很有价值。你在努力让青林镇变得更好,虽然很难,但你在做。”
这句话,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了李腾的全身。他这段时间所有的辛苦、压力、以及面对复杂人际的迷茫,仿佛在这一刻都得到了理解和慰藉。他看着她,心中充满了感动。
“谢谢你,张薇。”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这简单的一句。
阳光在房间里缓缓移动,气氛变得愈发自然和融洽。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童年趣事,聊起了大学生活的点滴,聊起了对未来的模糊憧憬。李腾发现,抛开初识时那种基于文学爱好的精神共鸣,他们在对待生活、对待责任的态度上,也有着深刻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看重内心的坚守,都愿意为了自己认定的价值去付出努力。
中午,张薇用一个小煤油炉,煮了两碗简单的面条,里面卧了荷包蛋,还烫了几根青菜。这是李腾来到青林镇后,吃得最温暖、最像“家”的一顿饭。
饭后,李腾主动帮忙收拾碗筷。两人并肩站在狭窄的水槽边,手臂偶尔不经意地触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甜的、悸动的气息。
离开的时候,已是下午。阳光变得柔和,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今天,我很高兴。”站在宿舍门口,李腾看着张薇,认真地说。
“我也是。”张薇微微低下头,脸颊泛着淡淡的红晕,“以后……欢迎常来。”
“嗯。”李腾用力地点了点头。
走在回镇政府宿舍的路上,李腾感觉自己的脚步格外轻快。张薇的家庭背景,非但没有成为隔阂,反而因为彼此的坦诚和理解,让他们的心靠得更近。她就像这雨后天晴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他充满挑战和压力的基层生活,也让他对未来,平添了许多温柔的期待和坚定的力量。这次家访,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真正连通了两个年轻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