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开学不久,一年一度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校内选拔赛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大学生科技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竞争异常激烈。
顾言澈所在的机器人社,准备已久。他们团队的项目是“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主导航救援机器人”,旨在开发一种能在复杂灾难环境下执行搜救任务的高适应性机器人。顾言澈负责核心的感知、决策与控制算法设计,这是项目的“大脑”。
几乎同时,苏念晴参与的生物信息学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关于“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挖掘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及免疫治疗新靶点”的研究,也决定报名参加“挑战杯”的生命科学类竞赛。苏念晴在项目中承担了关键的数据预处理、算法实现和部分可视化分析工作。
备赛阶段,压力巨大。顾言澈的团队需要不断调试机器人硬件,优化算法,撰写详尽的技术报告和答辩材料。苏念晴的小组则需要反复打磨论文,完善分析,准备应对评委可能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电脑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数据。
两人虽然项目不同,但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见面的时间少了,但每晚从实验室出来,无论多晚,都会在回宿舍的路上简短碰面,或者在137号座位快速交流一下进展。
“算法在动态避障场景下还是有5%的失败率,边界条件没处理好。”顾言澈揉着眉心,声音带着疲惫。
“是不是可以考虑引入注意力机制,让模型更关注动态障碍物的轨迹预测?”苏念晴结合自己处理生物序列数据的经验提出建议。
顾言澈思考片刻,眼神一亮:“有道理。可以试试。”
“我们那个细胞亚群聚类的结果,生物学意义解释起来还有点牵强,评委可能会质疑。”苏念晴也说出自己的困扰。
“试试非线性降维可视化,比如UmAp,或许能揭示更细微的结构。或者从通路富集分析入手,找支撑证据。”顾言澈从数据科学的角度给出思路。
苏念晴点头记下:“嗯,我明天就试!”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他们不仅是恋人,更是彼此最可靠的“外脑”和“战友”。在对方遇到瓶颈时,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视角,往往能点亮新的思路。
校内选拔赛、省赛,他们各自的团队都凭借过硬的作品和出色的答辩,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时间恰好在学期中后段。
出发前夜,两人在图书馆做最后的准备。顾言澈检查着机器人的最终代码和答辩ppt,苏念晴反复演练着陈述稿,核对每一个数据。空气凝重而充满张力。
“紧张吗?”苏念晴合上电脑,轻声问。
“有点。”顾言澈罕见地承认,但眼神锐利,“准备充分了。”
“我也是。”苏念晴深吸一口气,“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顾言澈看着她,伸出手,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加油。”
“你也是。”苏念晴回握,感受到他掌心传来的力量和温度。
全国总决赛的现场,高手云集,竞争白热化。顾言澈的机器人项目在实物演示环节表现出色,精准的避障、高效的路径规划、稳定的抓取能力,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答辩环节,他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地回答了所有技术难题,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苏念晴所在的生命科学组,面对评委犀利的提问,准备充分,对答如流。苏念晴在展示数据分析结果时,图表精美,论证严密,将复杂的生物学问题阐述得清晰易懂,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终结果公布那天,会场气氛紧张。当听到“A大学机器人团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时,顾言澈团队的成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紧接着,“A大学生物信息学团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的喜讯传来,苏念晴和小组成员也欢呼雀跃。
两人站在不同的领奖台上,手捧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目光穿越人群,精准地找到了对方。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一个短暂的眼神交汇,但彼此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喜悦、骄傲和如释重负。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成就感和并肩作战后的深厚情谊。
载誉归来,他们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但荣誉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扶持,以及智力上的完美互补。这次国家级竞赛的并肩作战,不仅是对他们学术能力的极高肯定,更让他们的感情在共同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经历了考验,得到了升华。他们证明了,最好的爱情,是让彼此都成为更闪耀的自己,然后一起站上最高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