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官道上疾驰,车轮碾过尘土,也碾过车中人沉甸甸的心事。车厢内,与来时探讨农事新法的略显轻松的氛围截然不同,此刻弥漫的是一种近乎凝滞的肃穆。
萧墨玄闭目养神,指节却无意识地轻轻叩击着身旁的矮几,那节奏仿佛战场上的催征鼓点。崔佑璋则望向窗外,目光锐利,似乎已穿透山河,看向京城那盘根错节的权力迷局。
秦公子的一席话,尤其是那句“扯皮堂”和“利益链”,像一把淬火的尖刀,剖开了所有温情的伪装,露出了内里腐烂的肌理。
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能活人无数的红薯,更是一面照妖镜,映出了帝国肌体上最大的毒瘤——世家门阀。
回到京城王府,已是华灯初上。书房内,只点了两盏昏黄的灯,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墙壁上,如同两尊即将出征的神只。
“佑璋。”萧墨玄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下定决心的冷硬,
“秦公子所言,直击要害,字字诛心。以往我们总想着循序渐进,尽量调和平衡,如今看来,不过是我们自期欺人的想法,那就是在与虎谋皮,虚耗光阴而已!”
崔佑璋深深一揖:“王爷,臣亦深以为然。世家之害,根深蒂固,已非改良吏治所能根除。其盘踞朝堂,垄断仕途,勾结地方,鱼肉乡里。
一项良政,出自中枢时是利国利民,经过他们之手,到了地方,便能成了敲骨吸髓的帮凶。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前朝覆辙,犹在眼前!”
“不错。他们从根本上与百姓对立,怎么能指望他们能真正为百姓考虑呢!”萧墨玄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如同望着那厚重得令人窒息的世家阴影,
“以往是我们太过自以为是了。所以,不能再等了。
必须有一把快刀,斩断这利益链条;必须有一双眼睛,能看透他们所有的阴暗勾当;必须有一只手,在我们挥刀之时,能精准地找到要害。”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佑璋,我们需要一把属于自己的‘刀’和‘眼’。”
崔佑璋心神一震,立刻明白了萧墨玄的意图:“王爷是说……成立一个直属于王爷,独立于三省六部之外的……”
“察事厅!”萧墨玄斩钉截铁地吐出三个字,“一个专司侦缉、探察、情报分析之所。人员不需多,但要绝对忠诚,且要有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出身……”
“寒门、平民。”崔佑璋接口道,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唯有寒门与平民的子弟,深受世家排挤打压之苦,与之有天然隔阂,且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学、心思缜密、渴望机会之人。
他们无根基,所能依靠的唯有王爷与皇家的信任,其忠诚远非那些与世家千丝万缕的官宦子弟可比!”
“正是!”萧墨玄颔首,“此事,交由你全权秘密办理。从国子监中生员、落第举子、甚至市井之中,暗中遴选那些机敏、谨慎、通文墨、擅推理、有毅力且身家清白(与世家无瓜葛)的寒门与平民子弟。
初期的目标是搜集京城内外官员,特别是与各大世家往来密切者的言行失检、贪赃枉法之证据。我们要的,不是风闻奏事,而是铁证如山!”
“臣,明白!”崔佑璋感到肩头责任重大,同时也涌起一股开创历史的豪情。
这察事厅若成,将是插入世家势力心脏的一柄利剑,也是他们开始荡涤朝堂的标志!
“此事需绝对隐秘。”萧墨玄叮嘱,“不,此事你可以与秦公子商议一二,他或许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意见,再者所需银钱由我的私库出,我的私库现在由他在打理,你们日后需要沟通的地方很多。”
“王爷思虑周全,臣必竭尽全力,尽快将察事厅的架子搭起来。”崔佑璋郑重承诺。
就在察事厅的筹划密锣紧鼓地进行时,另一项之前针对世家的“软刀子”也已经初见成果了。
几日后的朝会上,关于倭国发现大型银矿(十见银山)的风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和萧墨玄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下,终于被正式提上了议程。
早有准备的户部尚书,出列奏报,言辞恳切又充满诱惑,描绘着一船船白银流入国库,充实军饷、减免赋税的美好前景。
但同时也强调了开采的难度——倭地偏远,蛮荒未化,土人凶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前期投入,朝廷目前国库空虚,难以独立承担云云。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像滚油里滴入了冷水,炸开了锅。那些消息灵通、早已心痒难耐的世家代表们,虽然极力保持矜持,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暴露了他们的贪婪。
一位出身陈郡谢氏的官员率先出列:“陛下,王爷,臣以为,此乃天佑我朝!银矿事关国本,虽朝廷一时有困难,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臣等世受国恩,愿为君分忧。
或可仿前朝旧例,准许民间集资,组建船队,招募勇壮,前往倭地开采,所获之利,与朝廷按成分润,岂不两全其美?”
此言立刻得到了众多世家出身官员的附和。他们早已算计清楚,前期投入虽大,但相比那传说中巨量的白银,简直是九牛一毛。各家凑一凑,就能组织起庞大的船队和人手。
至于风险?倭人凶悍?在绝对的利益和世家蓄养的死士、私兵面前,算得了什么?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如何瓜分份额,如何安排自家子弟去掌管这“流淌着白银的河流”。
萧墨玄高坐其上,冷眼看着台下这群平日里道貌岸然,此刻却被贪欲驱使的“国之栋梁”,心中冷笑。他看了一眼崔佑璋,对方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诸位爱卿忠君爱国之心,天地可鉴。”萧墨玄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既然众意如此,朝廷若再阻拦,反倒寒了臣工之心。
准奏。着户部即刻拟定章程,准许民间集资筹办倭岛开矿事宜,具体条款,需报本王批阅。
但有一点需要谨记,此次是以朝廷的名义出兵,朝廷出精兵3万,由谢云昭统领!
凡事需以朝廷声誉为重,世家参与者必须严格筛选,不得有违法乱纪之徒混入,以免损我天朝威仪。”
“王爷圣明!”世家官员们喜出望外,纷纷拜倒。他们只听到了“准奏”,自动忽略了关键信息,朝廷领兵、严格筛选的警告,只觉得一座座银山在向他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