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课题“数字时代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会,在首都一所顶尖学府的会议中心举行。顾微澜作为“特邀研究员”和核心案例代表,需要上台进行二十分钟的陈述发言。
这对于她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舞台。台下坐着的,不再是直播间的粉丝或者商业伙伴,而是国内非遗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学者、文化部门的官员以及各大高校的学术精英。他们的目光审慎、犀利,带着学术圈特有的严谨与挑剔。
顾微澜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融合了现代剪裁与苏绣元素的中式套装,端庄而不失灵气。她站在发言席上,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扫过台下,意外地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陆北辰。
他穿着深色的西装,没有打领带,姿态随意地靠在椅背上,似乎只是众多听众中普通的一员。但当他抬眸与她对视时,那深邃目光中传递过来的平静与肯定,却像一股无形的力量,瞬间抚平了她心底最后一丝紧张。
顾微澜收回目光,开始了她的陈述。
她没有照本宣科地念稿子,而是结合自己“针尖·荣耀”的实践历程,生动地阐述了在数字时代,传统工艺如何借助直播、社交媒体、跨界合作等新媒介和新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精准触达年轻群体,实现从“被保护的遗产”到“被热爱的活态文化”的转变。
她展示了星火队徽的设计过程,分析了苏绣技艺如何与现代电竞精神产生共鸣;她播放了“鲸鱼之星”盛典上那段震撼的“星空”表演视频,论证了科技赋能如何为传统技艺带来全新的艺术表达和感染力;她还分享了自己利用社交媒体与粉丝互动、建立社群,将观众转化为文化参与者和传播者的经验。
她的讲述,有扎实的实践案例支撑,有清晰的数据分析,更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不仅讲出了“是什么”,更讲透了“为什么”和“怎么办”。
台下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学者们,渐渐坐直了身体,眼神中流露出兴趣和思索。当顾微澜讲到如何用区块链技术为苏绣作品进行数字存证和NFt化探索,以解决传承中“确权难”、“溯源难”等问题时,几位研究文化产权的老专家更是频频点头。
提问环节,一位以观点犀利着称的学界泰斗率先发问:“顾研究员,你强调创新和融合,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传统技艺的本真性不被破坏?或者说,你认为的‘本真性’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尖锐的问题。
顾微澜略一沉吟,从容应答:“我认为,传统技艺的‘本真性’,不在于固守某一种特定的形式或技法,而在于其核心的‘匠心精神’和文化基因的传承。形式可以随着时代变化,但对手艺的敬畏、对极致的追求、对材料特性的尊重,这些内核是不变的。我用苏绣绣电竞logo,看似形式变了,但我运用的依然是苏绣的针法、丝理和美学原则,注入的依然是对作品极致的追求。这本身就是对‘本真性’的一种动态守护,而非僵化固守。”
她的回答,既有对传统的尊重,又有发展的眼光,逻辑清晰,立场坚定。
那位老专家听完,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没有再追问。
随后几个问题,顾微澜都应对得体,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学识底蕴。
报告会圆满结束。不少专家学者主动上前与她交换联系方式,表示希望后续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顾微澜好不容易从人群中脱身,走到会场角落,陆北辰已经等在那里。
“怎么样?没给星火的设计师丢脸吧?”顾微澜看着他,语气带着一丝完成挑战后的轻松和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想要得到认可的小期待。
陆北辰垂眸看着她,灯光在他眼底投下浅浅的阴影。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你的课题方向,星火有兴趣参与投资。”
顾微澜微微一怔。她的课题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阶段,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距离。陆北辰这话,与其说是看中了项目的商业前景,不如说……是对她个人的一种毫无保留的支持和肯定。
他相信她的判断,认可她的方向,愿意用真金白银为她铺路。
这种默契,无需过多言语。
“我会把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发给苏经理。”顾微澜压下心头的悸动,公事公办地回答,但微微上扬的嘴角泄露了她真实的心情。
“嗯。”陆北辰点头,目光掠过她略显疲惫却神采奕奕的脸,“晚上有个和投资人的饭局,主题是科技与文化融合,你想不想参加?”
他没有用“我带你去”或者“你跟我去”这样的字眼,而是平等地询问“你想不想参加”。这是一种将她视为同等对话伙伴的尊重。
顾微澜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这个饭局,是她进入更高层次资本和人脉圈的绝佳机会。
“好。”她毫不犹豫地答应。
两人并肩走出会议中心,晚风拂面,带着初夏的暖意。
他们之间,没有亲密的动作,没有动人的情话。
但那种基于彼此能力高度认可、对未来发展方向高度一致的默契,却比任何形式的关系都更加牢固和动人。
心意,在并肩前行的道路上,已然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