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胡同里的青石板路泛着湿漉漉的光。李晓东揣着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脚步匆匆地穿过胡同口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混着豆浆的热气扑面而来,他却无暇顾及,只压低了帽檐,眼角的余光警惕地扫过四周。
“同志,要碗炒肝不?”摊主热情地招呼,李晓东头也不回,只摆了摆手。此刻他的身份是陈志远,而怀里的东西,是能让整个军区震动的军事卫星核心技术图纸。
走到胡同尽头,他拐进一处不起眼的灰色砖楼。楼道里光线昏暗,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三楼最东头的房门虚掩着,李晓东敲了三下,停顿两秒,再敲两下——这是他和赵刚约定的暗号。
“进。”门内传来低沉的嗓音,带着军人特有的沉稳。
李晓东推门而入,反手锁上房门。赵刚正坐在老旧的藤椅上看文件,见他进来,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眼神锐利如鹰:“东西带来了?”
“带来了,赵领导。”李晓东解开外套扣子,将牛皮纸包放在桌上。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他一层层掀开包装,露出里面绘制着精密线条的图纸,还有几页打印整齐的技术参数。
赵刚的目光落在图纸上,瞳孔微微收缩。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张,手指抚过标注着“轨道校准系统”的线条,声音里难掩激动:“这……这真是……”
“千真万确。”李晓东语气平静,“所有核心技术都在这里,包括信号加密模块和太阳能板的耐低温涂层配方。”他顿了顿,补充道,“绝不能有第三个人知道来源。”
赵刚点点头,拿起钢笔在签收单上签下名字,字迹力透纸背。“放心,我会亲自归档,锁进军区的保密柜。”他将图纸仔细收好,放进墙角的金属保险箱,转动密码盘时,咔哒声格外清脆,“这次多亏了你,陈志远同志。上面已经批示,会给你记一等功。”
“我只是为了祖国更加强大。”李晓东微微颔首,没有多言。他知道,此刻的低调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离开砖楼时,雾气已经散去,阳光穿过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晓东换回自己的衣服,慢悠悠地往四合院走,心里却在盘算着家里的几个女人。
推开院门,就见秦淮茹系着围裙在灶台忙活,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东子回来啦?”她回头一笑,眼里的温柔能溺死人,“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再等会儿就好。”
李晓东走过去,从背后轻轻环住她的腰。秦淮茹身体一僵,随即放松下来,脸颊微红:“孩子们还在屋里写作业呢。”
“怕什么。”他低头在她发顶闻了闻,皂角的清香混着饭菜香,让人安心,“辛苦你了,淮茹。”
“跟我还客气啥。”秦淮茹转过身,抬手替他拂去肩上的灰尘,指尖不经意划过他的脖颈,带着一丝微凉的触感,“梁姐和晓娥她们去供销社了,说要给孩子们扯块新布做棉袄。”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梁拉娣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东子回来了?看我给你买啥了!”她献宝似的掏出个搪瓷缸,上面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昨天瞅着你那缸子磕了个豁口,特意给你换个新的。”
李晓东接过搪瓷缸,入手沉甸甸的。梁拉娣的性子向来直来直去,对他的好也从不遮掩,像团火似的暖人。“谢谢拉娣。”他笑着说,“正好缺个新的。”
梁拉娣被他夸得脸一红,挠挠头嘿嘿笑:“谢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没过多久,娄晓娥和何雨水也回来了。娄晓娥手里拿着本外文杂志,走到李晓东身边坐下:“东子,你上次问的那个卫星轨道计算公式,我查了资料,可能要用到这个定理。”她指着杂志上的公式,耐心讲解,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满是对他的崇拜。
何雨水则从包里掏出块水果糖,剥开糖纸递给他:“哥,今天单位发了福利,给你留了块。”她是几个女人里最文静的,总是默默记着他的喜好,像株安静的兰草。
傍晚时分,秦京茹、于莉、于海棠、丁秋兰也陆续回来。秦京茹带来了娘家腌的咸菜,于莉织了半截的毛衣放在他手边,说要给他赶在入冬前穿上,于海棠哼着新学的红歌,缠着他听她唱完,丁秋兰则默默地收拾着屋里的杂物,把他的书桌擦得一尘不染。
饭桌上,八仙桌被摆得满满当当。红烧肉冒着油光,炒青菜翠绿欲滴,还有贴饼子金黄焦脆。秦淮茹给他夹了块最大的排骨,梁拉娣抢着给他盛粥,娄晓娥提醒他慢点吃,何雨水帮他剥着蒜瓣。
李晓东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暖意融融。六十年代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有这几个女人在身边,把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满眼满心都是他,这份踏实和安稳,是多少物质都换不来的。
他举起酒杯(里面是热水),笑着说:“来,都喝点,今天高兴。”
“干杯!”女人们异口同声地响应,眼里的爱慕像星星一样,亮得晃眼。她们的爱慕值早已满点,这份感情,无关其他,只是因为他是李晓东,是她们愿意托付一生的男人。
饭后,李晓东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秦淮茹和梁拉娣在厨房洗碗,听着娄晓娥和何雨水在屋里讨论问题,偶尔传来于海棠爽朗的笑声。他摸了摸口袋里赵刚给的立功奖状,又看了看屋里亮着的灯光,嘴角勾起一抹满足的笑。
系统的秘密他会永远守住,而身边这些人的温暖,他也会用一生去守护。夜色渐浓,四合院的灯还亮着,像个温暖的港湾,等待着每一个归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