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在沈知遥的注视下变得稍微热烈了些,但依旧难掩其中的迟疑和谨慎。空气中那份无形的张力,并未因这流程化的欢迎而消散,反而因顾承屿的落座而变得更加具体——他现在实实在在地坐在了这张桌上,成为了星耀权力结构中的一个重磅变量。
沈知遥面不改色,仿佛刚才那段插曲只是会议最寻常不过的一个环节。她优雅地坐回主位,目光扫过面前的议程,声音平稳无波:
“好,人已到齐。现在我们正式开会。首先审议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财务总监立刻应声开始汇报数据,屏幕上的ppt一页页翻过,枯燥的数字和图表成了此刻会议室里唯一流动的东西。
然而,真正在流动的,却是台下那些无法宣之于口的心思。
大部分董事和股东看似在听报告,眼角的余光却不受控制地瞥向那两个方向——一个是泰然自若、仿佛只是来旁听的沈知瀚,他指尖偶尔轻点桌面,嘴角那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始终未变;另一个则是新加入的顾承屿,他听得极为专注,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屏幕上的关键数据,偶尔会拿起手边的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些什么,姿态从容得仿佛他早已是这里的一员。
沈知遥主持着会议,语气冷静,提问精准,将议程一步步向前推进。她完美地掌控着节奏,既不忽略任何一位股东的发言,也绝不让讨论偏离主题或陷入不必要的情绪化争执。
但她能清晰地感觉到,有两道目光,如同无形的射线,时不时落在她身上。
一道来自她的哥哥,带着审视、评估,以及支撑。 另一道,则来自顾承屿,深沉、复杂,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了然和某种被公式化语气掩盖下的灼热。
她强迫自己忽略掉这些,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眼前的会议上。她知道,自己此刻的任何一丝迟疑或动摇,都会被台下这些老狐狸无限放大。
会议进行到中段,讨论一个关于新剧投资的议案时,一位向来以沈知瀚马首是瞻的老董事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老套的“成本过高,风险太大”。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争论。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顾承屿忽然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磁性,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李董事的担忧不无道理。”他先是肯定了对方,语气平和,随即话锋一转,“不过,我刚刚看过市场分析数据。这类题材目前虽然竞争激烈,但用户付费意愿和口碑发酵潜力恰恰是最高的。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主位上的沈知遥,语气转为一种纯粹的商业探讨:“我想听听沈总对这个项目的风险评估和预期回报周期的具体看法。您的团队应该做过更详细的预案。”
问题抛得直接却专业,完全围绕项目本身,瞬间将刚才那点基于派系的反对,拉回到了商业逻辑的层面。
所有人的目光又都聚焦到了沈知遥身上。
沈知遥心中微动。顾承屿这个问题,看似提问,实则是给了她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展示项目的周密性和她的掌控力,无形中支持了她,却又支持得不着痕迹,让人抓不住任何把柄。
她迎上他的目光,清晰、冷静、数据翔实地开始阐述项目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回报分析,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当她说完,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
先前反对的李董事张了张嘴,最终没再说什么。
沈知瀚嘴角的笑意似乎加深了一点,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
顾承屿则只是微微颔首,仿佛只是得到了一个满意的专业答复,重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笔记本。
但那一刻,沈知遥分明看到,他镜片后的眼睛里,极快地闪过了一丝极淡的、近乎赞赏的光芒。
会议继续。
接下来的议程,虽然依旧暗流涌动,但显然,因为顾承屿那恰到好处的一次发言,某种平衡正在被微妙地建立起来。他不是沈知瀚的简单应声虫,也并非全然站在沈知遥这边,他展现出的是一种基于自身判断和利益的、独立而强大的存在。
这反而让某些人更加忌惮。
沈知遥主持着会议,心跳渐渐平稳下去。
她知道,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但至少,第一回合,在顾承屿那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准的介入下,她稳住了。
而那个男人,就坐在那里,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变量,搅动着局面,也让她不得不更加警惕,却又无法抑制地,感受到一种奇异的、棋逢对手的悸动。
就在顾承屿发言带来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会议室内的空气因这种新的权力互动而重新变得粘稠时,稳坐一旁的沈知瀚动了。
他并未像顾承屿那样等待发言时机,而是带着一种天生的、不容置疑的主导感,缓缓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这个简单的动作,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包括顾承屿那探究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沈知瀚脸上依旧挂着那抹深意的微笑,但眼神却变得锐利起来。他轻轻整理了一下西装前襟,这个动作从容不迫,却带着巨大的压迫感。
“顾总刚才提到风险与机遇并存,说得很好。”他开口,声音不高,却轻易地盖过了会议室里所有的杂音,甚至包括空调的低鸣。他先是肯定了顾承屿,姿态做得十足,仿佛两位王者间的惺惺相惜。
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如同轻柔却冰冷的丝绸,滑过每个人的耳膜:“不过,我倒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提醒一下我的妹妹,以及在座的各位。”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主位上的沈知遥身上,那眼神里有关切,有提醒,但更深层的,是一种极强的掌控和审视。
“星耀近年来的扩张速度很快,这是好事。但步子迈得太大,有时容易忽略脚下的根基是否依旧稳固。”他语气平和,像是在分享一句睿智的箴言,“尤其是现金流和长期负债结构的问题。上一个季度,为了拿下几个S+项目,我们的杠杆率已经逼近了安全线的上限。”
他精准地报出了几个财务数据,分毫不差,显示出他对公司状况的了如指掌,远非一个“偶尔来旁听”的股东那么简单。
“我不是反对投资未来,”他看向沈知遥,语气变得语重心长,此刻他只是一个担忧妹妹决策失误的兄长,“我只是希望,作为公司的掌舵人,知遥你在追逐风口和热度的时候,能更加审慎,时刻牢记稳健才是星耀安身立命的根本。毕竟,想要打下这片基业,靠的不是冒险,而是步步为营。”
这番话,高明至极。
他巧妙地将顾承屿引发的关于机遇的讨论,引向了关于风险和根基的担忧。 他站在了稳健的道德高地上,听起来全然是为了公司着想。 他点名提醒沈知遥,既是展现了作为大股东和兄长的责任,也是在无形中削弱她作为cEo的权威,暗示她的决策可能冒进、不够稳重。
会议室内刚刚因顾承屿介入而稍有缓和的气氛,瞬间再次紧绷起来。几位资历较老、风格保守的股东不由自主地点头表示赞同。
压力再次如同实质般压向主位。
沈知遥放在桌下的手微微收紧,但面上依旧波澜不惊。她迎向哥哥的目光,正准备开口回应——
然而,又一次,有人比她更快。
“沈董的提醒非常及时。”顾承屿的声音再次响起,平稳地切入这无声的角力场。
他并没有看向沈知瀚,而是目光投向屏幕上的财务概要,手指轻轻点了点桌面:“稳健确实是基石。所以,我更感兴趣的是,管理层对于优化现有资产结构、盘活沉淀资金是否有相应的配套计划?毕竟,控制风险不能只靠停止投资,更有效的或许是提升现有资本的利用效率。”
他再次将一个可能引发对立和质疑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了一个需要具体解决方案的专业探讨。并且,他将“停止投资”这个潜在选项轻轻推开,转而引导向优化和盘活,无形中支持了继续发展的必要性。
他没有直接反驳沈知瀚,甚至赞同了稳健的重要性,但却把话题引向了一个更积极、也更技术性的方向,瞬间解构了沈知瀚话语中隐含的“停止或放缓”的倾向。
沈知瀚的目光第一次真正地、认真地落在了顾承屿身上。两个男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没有火花,却有一种冰冷的、彼此心知肚明的较量意味。
沈知遥抓住这个机会,立刻接口,声音清晰而坚定:“关于资产优化和资金效率提升的方案,财务部和战略部已经做了初步规划,就在议程的后续部分。感谢沈董的提醒和顾总的关注,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
她三言两语,将两位“王”的碰撞再次拉回了会议议程的轨道上。
沈知瀚深深看了顾承屿一眼,嘴角那抹笑意似乎淡了些,但最终,他还是缓缓坐了下来,仿佛刚才只是发表了一段无关紧要的评论。
会议继续。
但所有人都知道,沈知瀚的起身发言,绝非无关紧要。而顾承屿的再次介入,更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场和能量——他并非来看戏的,他已然下场。
并且,他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替沈知遥化解着来自她哥哥的压力。
这微妙的三角关系,让这场董事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