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宝钗,听了王夫人之言。
脑子里灵光一闪!
想起前世,为了宝玉,为了贾家。
把所有的艰难,都揽进怀中。
委屈我自个,把所有的好意,都给了贾家的人。
连史湘云、贾环,我都照顾着了!
最后的我,也没落得个善终。
这一世,宁屈别人不屈自己。
既然贾家执意要给,我便收下。
寻思到此,宝钗作了勉为其难的样子,收下二百两银子。
宝钗辞别众人,和莺儿坐上马车。
马车悠悠儿地,驶出庄子。
莺儿想起这几日,看到宝玉读书情景。
寻思宝玉娶了林姑娘,这性情变得真不一样了。
莺儿向宝钗笑道:“姑娘,喜欢一个人,真的是不一样,你看宝玉那人,是多不讲情面的人。”
宝钗听了好奇。
向莺儿笑道:“怎么就不讲情面了?”
莺儿说道:“姑娘忘了么?那次去怡红院,有当官的要见宝玉,姑娘劝宝玉去见见,劝宝玉多会会官场中人,宝玉不听姑娘的劝,还说难听的话,说完抬脚便走了!”
人人都说宝玉好,莺儿先时也觉得宝玉好。
可那一次,宝钗劝的宝玉本是好话,宝玉却生气!
生气也罢了,还抬脚便走了。
留下说了一半话的宝钗,愣在那里,好尴尬的。
莺儿记得宝钗当时,臊得脸都红了。
瞧着宝钗,莺儿替姑娘难过!
想着也就是我们家姑娘,这样的好脾气。
宝玉都那样了,还忍着无事人似的!
莺儿心疼姑娘,从此看宝玉,便是个不讲情面的人,没那么好了。
宝钗点点头,当然记得!
莺儿笑道:“宝玉娶了林姑娘,就不一样了,从我们投亲开始,姑娘见过宝玉,驳过一件林姑娘的事么?”
宝钗寻思这十余年的事。
好像真没见过宝玉,给过黛玉难堪。
倒是黛玉,总是给宝玉难堪!
宝玉还笑嘻嘻地都接受了!
莺儿又想起,听过义哥儿诵读的书。
向宝钗说道:“我有次去粮铺,听到义哥儿读书,里面有‘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宝钗听莺儿说这两句,颇为稀罕。
莺儿听义哥儿读书,这情景有点意思。
宝钗含笑看着莺儿。
向莺儿说道:“听义哥儿读书,你还能记得几句!”
莺儿红了脸!
当时去张家,听得义哥儿读书,只觉得好听。
便驻足听了会儿。
没想到被张老伯看到。
张老伯走过来,向莺儿问好。
莺儿忙还礼问好。
张老伯听得莺儿说,义哥儿诵读的文章好听。
来了兴趣,便问莺儿,可知诵的意思。
莺儿向张老伯叹道:“只是听着好,我又不识得字,哪里知道意思!”
张老伯听了,便向莺儿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莺儿想起张老伯讲的,义哥儿读那文章的意思。
向宝钗说道:“我不懂,当时问张老伯,公子读的啥?张老伯说,就是喜欢一个人,连他屋上的鸦,都比凤凰美;不喜欢一个人,连他住的屋子那墙,都嫌弃!”
宝钗点头,这些文章诵起来。
莺儿觉得好听,还能记得几句。
可见莺儿也是聪明的,若生在诗书人家,用心教起来。
未必不能做个才女。
唉!女子并不是生来便有贵贱。
女子的贵贱,取决于生之父母,父母格局,决定女子人生走向!
莺儿的父母卖她为奴,便成了奴的命。
还好,我还她良人身份了!
听莺儿之言,张老伯单拿这两句,解释给莺儿听。
想必张家亦中意莺儿。
以后莺儿,若真嫁了张家小哥儿。
莺儿跟着义哥儿,保不准还能坐上官夫人位置呢!
宝钗想到这里,颇为开心。
含笑向莺儿说道:“这是《尚书》里的,没想到,张老伯原来也读过书,还解释给你听!难得的,你还记得几句!”
宝钗边说,边看着莺儿笑。
估摸张家真的看上莺儿了。
莺儿没理宝钗说的话。
寻思我的事不重要。
我们姑娘好,我才好。
莺儿向宝钗说道:“姑娘那么好的人,莺儿想着,将来娶姑娘的人,也要是特别喜欢姑娘的才行,姑娘不管做什么事,姑爷看着都是顶顶好的。”
莺儿说着,想起宝玉哄着黛玉的样儿。
向宝钗说道:“就像宝玉待林姑娘那样,林姑娘笑他、啐他、恼他、怒他,宝玉也不介意,还要做小伏低地,好好哄着林姑娘,总怕委屈林姑娘,怕林姑娘憋屈,怕林姑娘不痛快!”
宝钗听着莺儿的话,心里一动。
上一世,我知道宝玉心仪黛玉。
我愿意嫁给宝玉。
一则我也心仪宝玉。
二则我相信,以我之姿容才情。
婚后的宝玉,必慢慢看重我,爱重我而忘了林丫头。
可宝玉从揭开盖头那一刻,看到是我,眼里便失了光泽。
“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宝钗细细回思,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