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准备去京城买书。
好的书、好的资料都在京城。
到京城去购。
可一次性购齐。
贾政寻思问问贾母。
老太太有没有要带的东西。
贾政来到贾母处。
彼时王夫人也在。
贾政先向贾母说道:“我要到京城去,购些学堂用的东西。老太太可有啥缺的,儿子给您买来。”
贾母寻思贾政说的。
银子已经十去三了。
留给儿孙们用吧。
我老婆子怎么着都行,不用花银子了。
贾母向贾政说道:“我啥也不缺,不用买。”
寻思王夫人或许需要。
别瞧着我不要啥。
她也不好意思要了!
可别委屈了她。
贾母转向王夫人说道:“我是真的不缺,太太想想缺啥,让他买给你。”
贾政也看向王夫人。
向王夫人说道:“太太缺啥,我一并买回来。”
王夫人之前,听过贾政告难。
说银子十去三时,叹银子不宽裕。
寻思在这乡村田野。
也没啥高门大户走动。
我一个半百夫人,有啥可缺的。
银子留给孩子们用去。
王夫人向贾政说道:“我想不出缺啥,都有的,老爷不用给我买的。”
贾政听两个都说不缺。
就要告辞出去。
王夫人忽然想起薛姨妈母女。
当初抄家顾不得亲戚。
也不知她母女俩个。
流落到哪里去了!
王夫人对贾政说道:“老爷且停一停。”
贾政正要走出门去。
听得王夫人的话。
转身看向王夫人。
向王夫人说道:“太太想起缺啥了?”
王夫人对贾政说道:“不是想起缺啥,想起老爷进京,帮忙打听打听,宝钗母女哪里去了。”
转而叹道:“也不知道,官家人有没有为难她们!”
贾母看到王夫人担心。
想起抄家那天的阵仗,确实也吓人。
官家也不知如何待亲戚的。
王夫人和姨妈两个。
是真正的骨肉亲姐妹。
可怜姨妈孤儿寡母的,理应找找的。
贾母对贾政说道:“你好生打听,若还在京城,过得难的,便带回来,我们家穷了,一碗饭还吃得起!”
贾政想起那次进京。
求人救大老爷几个时。
求人不得,找北静王时。
曾问过北静王。
可曾为难过府里亲戚!
北静王笑道:“只抄你家,咋会累及客居的亲戚,记得你家几个亲戚,各自散了,未及细询奔了何处,估摸各自归家了吧!”
贾政向贾母说道:“想来不至于太难,宝琴嫁在韩翰林家,姨妈母女,不是去投了韩翰林,便是回老家去了。”
又转向王夫人。
向王夫人说道:“太太放心,我问过北静王,北静王说了,官家没有为难亲戚!”
贾母说道:“既是这样,你去了京城,留意留意,姨妈母女安好,我们便放心了!”
王夫人点头说道:“对的,而今这状况,各自顾不得,只要晓得她们过得去,心便安了。”
贾政应了王夫人。
带着贾蓉、贾芸等几个。
进了京城。
量银买货。
找到京城的书店。
贾政选了必读的书籍。
想起宝玉大话考功名。
黛玉附和没问题!
寻思买点资料给宝玉吧。
看不看,是宝玉的事。
考不上,是宝玉没脸。
买不买,便是我的事了。
我若不买。
宝玉那小子考不上。
正好甩锅给我。
说缺这个、缺那个的。
怪我没买,害得他考不上。
那个时候,老太太、太太、黛玉。
都是和宝玉一伙的。
定然帮着宝玉,说我的不是。
索性给宝玉制办齐了!
看这小子,还能找什么借口。
寻思定了。
贾政索性买齐。
除了书,还给宝玉买下各类名家才子,编写的考题分析、范文汇编等。
贾政给宝玉,制办了个齐齐整整。
还把给宝玉用的,单独打了一包。
心里笑道,老子买了,凭你小子甩啥锅,老子也不背了!
学堂用的书、及笔墨纸砚等。
店里的小厮,忙着打包装车。
贾政吩咐贾蓉、贾芸几个,看着小厮装车。
自个去打听打听薛家母女。
刚转到街西边。
忽听得前面吵闹起来。
有女子哭骂声。
贾政听着耳熟
看前面围了一群人。
贾政向人群走去。
忽见人群里窜出一人,直冲贾政奔来。
贾政吓了一跳。
还未看清此人。
此人已经跪到贾政面前。
后面还追来两人。
贾政定睛看了,吓了一跳。
跪在面前的,是曾经服侍老太太的大丫头,鸳鸯!
追来的两人,正是鸳鸯的哥嫂。
两人骂骂咧咧地追来。
看到贾政,两人也吓了一跳。
做惯了仆人。
见到主子,连忙跪下行礼。
贾政未及理会。
这边的鸳鸯。
则一个劲地给贾政叩头。
哭着喊道:“老爷救我,求求老爷救我。”
话说那天,鸳鸯被哥嫂带了回去。
她哥嫂想起,贾赦要纳鸳鸯。
鸳鸯不从,还搬出老太太来压人。
让两口儿空欢喜了一场。
银子也没得到,脸也没了!
好生地懊恼。
原还没什么想法。
自从贾赦说过。
劝了鸳鸯从他,可得银两。
两人方知道。
这个妹妹,还可以换银子的。
盘算鸳鸯将来,会嫁与何人,好去要一笔聘银。
贾家忽然败了。
奴仆有家归家,无家归官。
鸳鸯的哥嫂乐坏了。
欢天喜地领回鸳鸯。
贾家垮了,老太太也走了。
鸳鸯没了靠山。
女子在家从父。
父没了当然从兄。
婚姻大事,自然由兄长说了算。
鸳鸯有几分姿色!
贾府抄了家,有许多人打听这些姑娘。
本着“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的古训。
穷人想娶妻。
穷人想着国公府的奴,见识多,格局大。
好妻旺三代。
想着子孙好,个个争着娶。
富人想娶妾。
富人觉得荣国府里的丫头。
娶来做妾上档次,有脸面。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贾赦相中老太太丫头。
丫头不从,以死保贞的事。
从府里传到府外。
从达官传到商贾。
越传这姑娘,越成了绝色。
都说贾赦那老小子。
什么女子没见过。
贾赦求而不得的女子。
脚指头想想,也是绝色呀!
知道这女子,名唤鸳鸯。
想鸳鸯这名字也好。
鸳鸯也是极美的鸟呢。
听说这鸳鸯,被老太太护下,至今完璧!
许多人来鸳鸯哥嫂家求亲。
求鸳鸯做妻的。
多是穷小子,最多给得起八十两的。
求做妾的,只愿出一二百两。
鸳鸯哥嫂嫌价低,都回了。
有个商人老头,相中了鸳鸯。
尤其喜欢鸳鸯脸上。
那几个小雀斑儿。
说这雀斑,长在别人脸上不好看。
长在鸳鸯这白里透红的嫩脸上。
如画儿一般,妙极了!
愿出五百两银子。
要纳鸳鸯为妾。
鸳鸯的哥嫂真个乐坏了!
五百两银子呀。
两人曾在贾府打工。
一年也挣不到二十两。
现在贾府完了。
两口儿也算失业了。
一下子得了五百两银子。
真是喜从天降。
立即要将鸳鸯送过去。
鸳鸯是个眼高于顶的姑娘。
贾府里也只有贾琏,能稍稍入她的眼。
连贾赦纳她做妾,鸳鸯都不愿意。
相看那天。
鸳鸯看到这小老头,黑黑瘦瘦的,长得尖嘴猴腮。
尤其那小眼睛,滴溜溜地在她身上转。
显出一副极猥琐的样子!
鸳鸯觉得浑身的不自在!
感觉这小老头不像个好人。
后来找人打听,小老头还真不是好人。
名义上花银子,买姑娘们去做妾。
实则是拿姑娘们去贿赂官员。
商人谋利,不择手段。
等到姑娘们被玩腻了。
便把这些姑娘卖进青楼。
老头儿赚得盆满钵满。
知道这些,鸳鸯更是瘆得慌。
小老头要人时。
鸳鸯是宁死不去小老头家。
她哥嫂得了银子。
硬扯了鸳鸯。
要亲自送到小老头门上。
鸳鸯哪里愿意。
哥嫂硬拖着她,缠到这大街上。
想着寻辆马车塞进去。
直接拉到小老头门上去。
鸳鸯抱着必死的心。
自然也不怕众人围观笑话了。
还希望围的人再多些。
想着人多,她哥嫂多少也顾些脸面。
不好生拉硬扯的。
缠拽到街上,鸳鸯先哭闹起来。
引来众人围观
鸳鸯偷眼巡视,想找个能撞死,或者淹死的地方。
正好看到人群外的贾政。
鸳鸯自认为得了救,挣脱跑来。
求贾政救她。
贾政看着不停磕头的鸳鸯。
觉得甚是棘手。
如果荣府还在,也就一句话的事。
可现在这身份,尴尬呀!
贾政叹道:“我已经不是荣府老爷,如何救你?”
鸳鸯寻思,这是最后一根稻草了。
管它刀山火海,抓着就好了!
鸳鸯哭着说道:“我依然去侍候老太太,不要月例,我自己挣吃喝,去养着老太太也行,只求老爷救我。”
贾政听了,大为感动。
听王夫人说过,大老爷要纳她。
她曾绞了头发,闹出家。
发誓一辈子不嫁。
伺候老太太一辈子。
这丫头,和老太太缘分不浅呀。
不要钱罢了,还想着养老太太。
老太太呢,貌似也离不开她。
贾政说道:“你真愿意侍候老太太?”
鸳鸯哥嫂听了贾政的话,心也慌了。
寻思两府抄家时。
贾家人只穿得一身衣裳遮羞。
连根簪子也带不走。
真是比他们都穷。
这傻丫头,糊涂油蒙了心了。
真是有福不晓得闲。
去免费伺候人,还要挣吃喝的养人家。
想着鸳鸯真的跟贾政去。
自家的五百两银子,岂不是鸡飞蛋打了!
五百两银子。
够我们两口儿吃喝十年呀!
鸳鸯的哥哥。
看着贾政说道:“老爷,你不能带鸳鸯走,鸳鸯现在是我们家的人。”
鸳鸯嫂子也会过意来。
是呀,鸳鸯现在自由身。
不是贾家仆,而是我家小姑。
哥嫂嫁小姑,天经地义呀。
鸳鸯嫂子接了老公的话。
向贾政说道:“是呀,我们家鸳鸯,收了秦老爷的聘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鸳鸯要嫁过去的!”
鸳鸯急了!
向贾政哭着说:“我不嫁,我没拿银子!”
鸳鸯哥哥说道:“傻妹妹,银子是给我们的,不是给你的,那是聘礼!”
贾政听了鸳鸯哥嫂的话儿。
寻思道,我现在没了身份。
也不是他们的主子。
鸳鸯更不是我家丫鬟了。
按律法,鸳鸯的亲事本是哥哥做主。
我确实做不了主的。
这乃鸳鸯家事。
我掺和不了。
贾政意欲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