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马车套好了,江屿骑着一匹缴获的驮马。
郭二和另一个会赶车的伙计驾着两架空马车,
宁绣绣和另外几个伙计坐在车辕上或车里避风,
一行人在寒冷的晨雾中离开了天牛庙村,向着县城方向驶去。
路面冻得硬邦邦的,马车颠簸前行。
沿途所见,尽是荒芜的田野和萧瑟的村庄,
偶尔能看到面黄肌瘦的农民裹着破棉袄在地里刨食,
或者缩在低矮的土坯房门口晒太阳,眼神麻木。
路旁甚至能看到冻毙的饿殍,无人收尸,景象凄惨。
这就是1920年代末北方农村的真实写照。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中午时分,终于看到了县城的城墙。
那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小县城,灰扑扑的城墙不算高大,
有些地方已经坍塌,只是用泥土和碎石勉强修补。
城门洞开,两个抱着老套筒步枪的士兵缩在城门洞里躲风,
对进出的人群爱答不理,也懒得盘查,主要是看有没有油水可捞。
看到江屿这一行人带着马车,像是有点家底的,才懒洋洋地抬眼看了看。
走进城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虽然同样破败,但总算有了些人烟和市井气息。
街道是泥土路,被冻得梆硬,坑坑洼洼。
两旁是低矮的店铺,灰砖灰瓦,门板老旧。
招牌各式各样,有布幌子,也有木牌子,
写着“聚丰粮行”、“同泰布庄”、“仁和堂药铺”、“福顺昌杂货”等字样。
街上行人不少,大多穿着臃肿破旧的棉袄,面色菜黄,行色匆匆。
挑担的小贩、拉洋车的车夫、挎着篮子买菜的妇人、还有偶尔骑马经过的军官或乡绅,
构成了一幅混乱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空气中弥漫着煤烟、牲口粪便、食物和一种说不出的腐朽气味混合在一起的复杂味道。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
“热乎的烤地瓜嘞!”
“洋火洋胰子,便宜卖喽!”
“磨剪子嘞——戗菜刀——”
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穿着体面中山装或长袍马褂的人,
以及一两个烫着卷发、穿着厚实旗袍的摩登女郎,
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显示出阶层分化的鲜明对比。
甚至还能看到一两家挂着,
西洋镜或者卖洋油、洋烟的铺子,
显示着外来商品已经开始渗透到这个内陆小城。
这就是民国时期东山一个普通县城的缩影,
落后、贫穷、混乱,但又顽强地生存着,新旧交替,中西混杂。
江屿骑在马上,观察着这一切,这里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自己活动的主要区域。
“先生,咱们先去哪?”郭二赶着车问道,看着街两边琳琅满目的店铺,有些眼花缭乱。
江屿收回目光:“先找家最大的杂货铺或者百货店,把急需的生活物资买了。”
江屿将采购大权直接交给了宁绣绣。
“宁姑娘,需要买什么,你看着办。
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米面粮食、被褥铺盖、取暖的炭火煤炉……
总之,把那个破家弄得能住人就行。钱不用担心。”
说着,江屿把一个沉甸甸的褡裢,里面装着银元,递给了宁绣绣。
宁绣绣愣住了,下意识地接过褡裢,
感觉手里一沉,心里更沉,
这可是巨款!江屿就这么轻易交给自己了?
“先生,这……我……”宁绣绣有些慌,虽然出身财主家庭,
但毕竟从来没掌管过这么多钱,也没负责过这么大的采买。
“怎么?刚才在山上的魄力哪去了?”江屿笑了笑,
“我相信你的眼光和能力。女人家心细,想得周全。
去吧,郭二跟着你,帮忙拿东西记账。”
这不是安慰,而是江屿想给宁绣绣找点事做,
让她从悲伤和绝望中挣脱出来。
宁绣绣看着江屿信任的眼神,重重点头:“好!我一定办好!”
一旦投入进去,宁绣绣骨子里的那份韧劲和聪慧就显现出来了。
她虽然是大户小姐,但并非完全不懂杂务,
只是以前没机会接触这么多银钱和采买。
宁绣绣先让郭二打听了一下县里哪家杂货铺东西最全、价钱最公道。
然后一家家看过去,并不急于下单,而是先问价,比较质量。
“掌柜的,这粗布怎么卖?”
“一尺八个铜子。”
“这细棉布呢?”
“一尺一毛二。”
“粮食什么价?高粱、小米、白面各多少?”
“高粱一斗(约15斤)一块二,小米一斗一块八,洋白面一袋(40斤)三块五。”
宁绣绣问得仔细,算盘也在心里打得噼啪响。
宁绣绣知道江屿有钱,但也不能胡乱挥霍。
宁绣绣精打细算,哪些该买好的,
哪些可以买次一点的,心里都有杆秤。
砍起价来更是让郭二都刮目相看。
宁绣绣也不高声,就是慢条斯理地跟掌柜摆事实、讲道理,
点出货物的瑕疵,对比别家的价格,语气温和却寸步不让。
往往能把价格压下去一成甚至更多。
女人对于购物似乎有种天生的热情和统筹能力,
虽然不是给自己买,但肩负着责任,宁绣绣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从杂货铺到粮行,再到煤炭铺,挑选、议价、付款、安排装车,
条理清晰,俨然一副能干女主人的模样。
脸上的悲戚被专注取代,眼神也重新有了光彩。
江屿乐得清闲,就跟在后面看着,
偶尔对宁绣绣投去赞许的目光,让宁绣绣干劲更足。
两架马车很快就装得满满当当,
几袋粮食、几捆布匹、几床新被褥、
一大堆锅碗瓢盆、水桶、扫帚、铁锅、
一大筐木炭和一个崭新的铁皮煤炉子……
林林总总,都是生活必需品。
一共花了大概六十多块大洋,主要是粮食和布匹占了大头。
看着满载的马车,宁绣绣擦了擦额头的细汗,
长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成就感。
“办得不错。”江屿赞了一句,“走,带你们去换个行头。”
宁绣绣听到有新衣服穿,连忙回道:“真的啊?”
“不是真的,是煮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