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天雷”的发现,让霍天渊在“爆炸即是艺术”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了一段时日。试炼场里日渐增多的坑洞,以及长老们看到他手持玉匣时那警惕的眼神,便是明证。然而,再绚烂的烟花,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再剧烈的爆炸,经历多了,强悍如霍天渊的神经,也隐隐感到了一丝……枯燥。
纯粹的破坏,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这一日,他正在清理一批研究“崩天雷”稳定性失败后留下的、性质更加怪异但威力大减的残渣,鼻尖萦绕着各种焦糊、酸涩、辛辣的混合气味,弄得他心情有些烦躁。恰好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是宗内某位精通音律的女弟子在练习,清越婉转,如清泉流石,瞬间涤荡了他心头的浊气。
霍天渊放下手中的残渣,怔怔地听着。那琴音仿佛带着某种奇特的韵律,与他体内因为长期接触爆炸物而略显躁动的灵力产生了微妙的共鸣,让其渐渐平复下来。
他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自己最初接触丹道时,前辈们提及的“丹韵”之说——上古丹师,感天地韵律,合阴阳之道,所成之丹,不仅具其效,更蕴其神,有异象伴生。只是后世丹道多追求效率与药力,此等玄妙渐被视为虚无缥缈之说,弃之不顾。
“我以往炼丹,或求奇,或求险,或求力,却从未求过‘韵’。”霍天渊若有所思,“爆炸是力量的艺术,那炼丹本身,为何不能是更高雅的艺术?”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迅速占据了他的思绪。他回望那尊伤痕累累的紫云炉,再看看满屋狼藉的爆炸残留物,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行径,简直如同莽夫劈柴,毫无美感可言。
“真正的丹师,当如艺术家,丹炉为画布,灵火为画笔,药材为色彩,所成之丹,便是流传于世的不朽杰作!”霍天渊猛地一拍大腿,眼中闪烁着与之前研究“崩天雷”时截然不同的光芒——那是一种混合了向往、虔诚与……自我感动的光芒。
他说干就干。
首先,是环境的改造。他命张铁柱将丹房内所有与“爆炸”、“残渣”相关的东西清理一空,又让战玲珑帮忙寻来清心宁神的“静心檀香”,以及一些雅致的盆栽灵植。原本如同作坊兼爆破现场的丹房,竟在几日之内,变得窗明几净,檀香袅袅,颇有几分雅舍的意味。
接着,是仪式的确立。霍天渊宣布,炼丹乃最高雅之事,开炉前需焚香沐浴,静心凝神,以示对丹道、对材料的敬畏。他甚至开始对着紫云炉吟诗——多是些他自己临时拼凑、辞藻华丽却意境不通的句子,诸如“紫云升腾蕴道机,灵火舞动炼玄奇”、“一炉纳尽乾坤气,丹成惊破万古寂”之类。
第一次看到他沐浴更衣后,身着素白丹师袍,一脸庄严肃穆地对着丹炉朗声吟诵时,前来送材料的张铁柱差点把手中的玉盒摔在地上。
“霍……霍师兄,您这是……”张铁柱瞠目结舌。
霍天渊缓缓转身,眼神中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神采:“铁柱,你不懂。此乃与丹炉沟通,与药材共鸣的必要仪式。艺术,需要仪式感。”
张铁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那尊布满补丁、仿佛随时会散架的紫云炉,实在无法将它和“沟通”、“共鸣”联系起来。
仪式准备就绪,霍天渊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他不再追求药力的极端与属性的冲突,而是精心挑选了一些药性温和、气味清雅的药材,如“玉髓芝”、“清心莲”、“月华露”等。控火之时,他也不再是狂野粗暴地催动冥海丹火,而是尝试着模仿那日听到的琴音韵律,让火焰如同乐章般起伏、流转、跳跃。
他的神识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行介入、粗暴干涉药性融合,而是如同一位温和的指挥家,引导着各种药液精华,按照某种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缓缓相拥。
整个过程,缓慢而充满了一种奇特的韵味。丹房内檀香缭绕,霍天渊神情专注而平和,指尖丹火随着他心中默念的韵律摇曳生姿,竟真有几分艺术创作般的赏心悦目。
数日后,丹成开炉。
没有惊天动地的异象,也没有浓郁扑鼻的药香。只见炉盖开启处,氤氲的蒸汽中,九颗龙眼大小、色泽温润如白玉的丹药静静躺在炉底。丹药表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极淡的、若有若无的莹光。更奇特的是,空气中弥漫开一股清雅恬淡的香气,不浓烈,却直透心脾,让人闻之便觉心神一静。仔细聆听,似乎还能从丹药本身听到一丝极其微弱、仿佛来自遥远天际的悦耳鸣响,似道音低回,似仙乐轻奏。
霍天渊小心翼翼地将丹药取出,命名为“清韵静心丹”。
他亲自试药。丹药入口即化,化作一股温润气流散入四肢百骸。若论提升修为、疗伤续命的“主要药效”,这“清韵静心丹”确实平平无奇,恐怕连很多基础丹药都不如。但那股清雅香气和微弱的道音,却仿佛能直接作用于神魂,将他因长期研究爆炸物而积攒的烦躁、戾气悄然抚平,心神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空明状态,连带着对自身法力的掌控,都似乎敏锐了一丝。
“妙啊!”霍天渊睁开眼,满脸惊喜,“此丹虽不能增长修为,却能涤荡心尘,助人入定,于悟道、修行瓶颈时,大有裨益!”
他将部分“清韵静心丹”分赠给玄骨真人、战玲珑、张铁柱等人试用,结果反馈极佳。尤其是玄骨真人,他在一次闭关参悟神通时服用此丹,竟感觉往日晦涩难懂之处,变得清晰了不少,心神专注度提升显着。
消息不胫而走。
起初,流云仙宗的弟子们还对霍天渊这突如其来的“转型”将信将疑,觉得这又是“不靠谱丹师”的新花样。但“清韵静心丹”那实实在在的静心辅助效果,以及那自带清香、道音的“艺术特质”,很快征服了众人。
尤其是宗门内那些偏好风雅、喜欢吟风弄月的弟子,以及一些卡在瓶颈、心浮气躁的苦修者,对此丹更是趋之若鹜。霍天渊的丹房,不再是“危险”和“笑料”的代名词,反而成了“雅士”们时常拜访、求取“清韵静心丹”的场所。
甚至,这股风潮还蔓延到了流云仙城。城中的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修士,听闻有此等兼具静心之效与艺术之雅的灵丹,纷纷托关系、找门路,不惜重金求购。一时间,“清韵静心丹”竟成了仙城上层社交圈的新宠,能拥有一瓶霍大师亲炼的“清韵静心丹”,成了品味的象征。
霍天渊自己也没想到,他这追求“艺术”的无心之举,竟取得了比很多苦心钻研的丹药更大的“成功”。看着络绎不绝的求丹者,听着那些文人雅士对他“丹道艺术家”的赞誉,他心中那份因“壁画事件”和“崩天雷”研究带来的挫败与躁动,也渐渐被一种奇特的满足感所取代。
他依旧会偶尔研究一下“材料守恒定律”和“崩天雷”的变种,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丹韵”的探索中。他尝试将不同的音乐、画意、甚至诗词的意境融入炼丹过程,炼出的丹药虽然主要药效依旧不算突出,但在静心、宁神、辅助悟道等方面,却各有奇效,且都带着独特的“艺术气息”。
那尊紫云炉,在经历了漫长的“苦难”后,终于迎来了相对“温和”的岁月。虽然霍天渊开炉前那蹩脚的诗句依旧让它(如果它有灵的话)感到无语,但比起之前的冰火煎熬、爆炸冲击,眼下这种带着韵律的文火慢炖,简直如同 spa 般享受。炉壁上那些狰狞的裂痕,在袅袅檀香和清雅药气的常年浸润下,似乎都显得柔和了几分。
流云仙宗的弟子们发现,霍师兄最近的气质,似乎也沉稳儒雅了许多。当然,前提是忽略他偶尔看着试炼场方向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对“爆炸艺术”的怀念光芒。
丹道与艺术,这看似毫不相关的两者,在霍天渊这位“不靠谱”的天才手中,竟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交融出别样的火花。只是不知,这份“高雅”的宁静,又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