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城的城墙被连夜加固,新夯的黄土还带着湿气,与旧墙的青灰色形成鲜明对比。魏延手持长枪,立于城头,望着远处潼关方向扬起的漫天尘土——司马懿的八万大军,已至三十里外的桃林塞。
“将军,魏军前锋已到城下三里处!”斥候飞奔来报。魏延眯起眼,只见地平线上出现黑压压的阵列,旗帜上“司马”二字在风中格外醒目。
与此同时,长安州牧府内,庞统正与诸葛亮、赵云等将领议事。案上的舆图标注着两军态势:司马懿主力屯于桃林塞,分兵一万驻守潼关后路,另派副将郭淮率五千骑兵,游弋于华阴与冯翊之间,试图截断蜀军粮道。
“司马懿这是想先耗垮我们。”诸葛亮指着舆图上的粮道,“他知道我军粮草需从汉中经陈仓运来,若郭淮袭扰粮道,华阴守军必陷入困境。”
庞统却摇了摇头,指尖落在华阴东南的少华山:“他想耗,我们偏不给他机会。郭淮的骑兵虽快,却有个致命弱点——少华山一带林木茂密,易设伏兵。子龙将军,你可愿率一万精兵,去那里截击郭淮?”
赵云起身抱拳道:“末将愿往!定让郭淮有来无回!”
“好。”庞统转向魏延的副将张翼,“你速回华阴,告知文长,让他每日派小股部队袭扰魏军大营,只许败,不许胜,务必让司马懿以为我军战力虚弱,诱他主动来攻。”
安排妥当后,庞统亲自率领两万中军,进驻华阴城西的渭水南岸,与魏延形成犄角之势。
三日后,华阴城下。司马懿骑着马,观察着城墙上的蜀军布防。城楼上的魏延故意让士兵露出疲惫之态,甚至有几个士兵倚着城墙打盹。司马懿身旁的副将曹爽笑道:“军师,蜀军果然撑不住了,不如明日全力攻城?”
司马懿却皱起眉:“不对,魏延素有‘勇将’之名,怎会如此懈怠?恐怕是诱敌之计。”他沉吟片刻,下令道:“传令郭淮,让他尽快袭扰蜀军粮道,若能得手,华阴不攻自破。”
然而,司马懿不知道,郭淮的骑兵此刻已陷入了赵云的埋伏。少华山的峡谷中,赵云令士兵将备好的滚石、擂木堆在谷口,待郭淮的骑兵进入谷中,一声令下,滚石如雨般落下,堵住了前后谷口。蜀军伏兵从两侧山林冲出,箭矢密集如蝗。郭淮的骑兵在狭窄的峡谷中无法施展,只能被动挨打,不到一个时辰,五千骑兵便全军覆没,郭淮本人也被赵云生擒。
消息传到桃林塞,司马懿惊怒交加。他终于明白,庞统看似被动,实则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就在他犹豫是否撤军时,又传来急报——彻里吉率领三万羌胡骑兵,突袭了凉州天水郡,魏军守将夏侯儒连连告急,请求速派援兵。
“腹背受敌!”司马懿一拳砸在案上,“庞统这是算准了我军的软肋!”曹爽急忙道:“军师,不如先回援天水,再图关中?”
司马懿摇头:“此时撤军,必遭蜀军追击。传我将令,明日黎明,全力攻打华阴!”他深知,唯有攻破华阴,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次日黎明,魏军倾巢而出,向华阴城发起猛攻。城上的魏延不再伪装,指挥士兵奋力抵抗,滚石、热油不断从城上落下,魏军死伤惨重。正当双方激战之时,庞统率领的中军从渭水南岸杀出,赵云也带着得胜的兵马赶回,三路蜀军如同三把利刃,直插魏军大阵。
司马懿见状,心知大势已去,只得下令撤军。蜀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潼关城下,斩杀魏军两万余人,缴获粮草、军械无数。
华阴大捷的消息传回长安,百姓欢呼雀跃。州牧府内,赵云将生擒的郭淮押了上来。庞统望着跪在地上的郭淮,沉声道:“你若愿归降蜀汉,可饶你不死;若执意不降,便只能血洒长安街头。”
郭淮抬起头,眼中满是不甘,却也带着一丝敬佩:“庞军师用兵如神,郭淮输得心服口服,愿归降蜀汉!”
庞统扶起郭淮,笑着说:“将军是难得的将才,归降后,可仍领旧部,戴罪立功。”
处理完战后事宜,庞统与诸葛亮站在华阴城头,望着远方的潼关。诸葛亮感慨道:“士元这一战,不仅守住了关中,还重创了司马懿,北伐的胜算又大了几分。”
庞统却面色平静:“这只是开始。司马懿虽败,却未伤元气,他定会卷土重来。我们需尽快整顿兵马,筹备粮草,待时机成熟,便东出潼关,直取洛阳!”
夕阳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华阴城的汉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蜀汉北伐的又一次胜利,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