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会通过拨款决议后,仅用四天时间,白云机械工人的应急工资就足额发放到位。
消息传开,叶怀民在工人中的威望大涨,连白云集团内部不少中层都暗自认可这位 “说到做到” 的改制小组组长。
可这份好心情,在叶怀民看到张磊提交的蓝石集团收购报告时,瞬间烟消云散。
他盯着报告上的条款,脸色阴沉得吓人 —— 蓝石集团竟提出以一亿元的价格,收购总资产近二十亿元的白云集团,
更苛刻的是,要求市政府承担集团一半债务,还计划大规模裁员,具体人数只字不提,只写着 “后续另行安排”。
“张磊、陈明,你们立刻来我办公室!” 叶怀民抓起电话,语气里带着不加掩饰的怒火。
两人匆匆赶到时,就见收购报告被扔在办公桌上。叶怀民指着报告,厉声质问:
“这就是你们提交的收购方案?一亿元白送白云集团,还要市里背债、工人下岗,这样离谱的条件,你们也敢报上来?”
张磊脸上堆着尴尬的笑,试图辩解:“叶市长,蓝石集团肯定是摸清了咱们的处境,才敢提这样的条件。
现在集团负债高、经营困难,能有人愿意接手就不错了,咱们确实没太多议价权……”
“没议价权?” 叶怀民打断他,语气更硬,“谁说我们求着他们收购?
白云集团就算亏损,也有优质资产和技术底子,不是没人要的烂摊子!这样的掠夺式方案,想都别想,绝不可能同意!”
陈明想插话,却被叶怀民的眼神制止。张磊见状,连忙补充:“蓝石集团也说了,条款不是死的,后续还能谈……”
“谈也得有底线!” 拿出诚意,别搞这种趁火打劫的把戏。
张磊看着叶怀民坚决的态度,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的劝阻:“叶市长,您的意见我一定第一时间转达给蓝石集团。
但您也得想想白云集团的现状 —— 银行早就停了我们的贷款,各个业务板块月月亏损,账户上连维持基本运营的钱都快没了,真的坚持不了多久了。”
“坚持不了,也不能贱卖。” 叶怀民语气平静却态度坚定,“我已经有了新打算,准备引入战略投资者,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
白云集团有优质厂房、稀缺生产技术,还有稳定的客户基础,只是暂时陷入困境,我就不信没有有眼光的资本感兴趣。”
“公开招标?” 张磊脸色猛地一变,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连忙说道,“叶市长,您可得考虑清楚!
现在的资本都精得很,一个个都是大爷,不仅要求多、议价能力强,还得考察很久,咱们耗不起啊!”
叶怀民懒得再跟他争辩,抬手摆了摆:“不用多说了,你们先回去吧。
后续招标的具体方案,我会让改制小组尽快拟定,有需要配合的地方,我会通知你们。”
张磊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陈明悄悄拉了拉胳膊。两人对视一眼,只能压下心头的焦虑,起身告辞。
走出办公室时,张磊的脸色已经难看到了极点 —— 叶怀民的决定,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张磊一回到办公室,就迫不及待地拨通了陈康峰的电话,语气里满是焦灼:
“陈少,叶怀民那边彻底翻脸了!不仅直接否决了您的收购方案,还说要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引入战略投资者,这是完全不给咱们留余地啊!”
“一个外来的副市长,也敢这么嚣张?” 电话那头的陈康峰瞬间怒火中烧,声音都拔高了几分,
“他怕是不知道这通州是谁的地盘,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真以为手里有个改制小组的权,就能无法无天了?”
“估计他确实没摸清您的底细,才敢这么肆意妄为。” 张磊连忙附和,又提议道,
“要不要我侧面给他透露点您的背景?让他知道厉害,收敛收敛?
再让他这么折腾下去,咱们之前的铺垫就全白费了,指不定还会查出什么不该查的。”
陈康峰沉默了几秒,语气阴恻恻地说:“可以,先给他点警告,让他知道天高地厚。
但光警告不够,得想办法给他找点麻烦,让他自顾不暇,没精力折腾招标的事。”
张磊眼睛一亮,立刻想到了之前的手段:“那还是像上次那样,煽动工人去闹事?只要闹起来,省里问责,他肯定得焦头烂额。”
“蠢货!” 陈康峰厉声呵斥,“上次工人聚集已经引起省里注意,警察说不定都在暗中盯着,再搞这一套,纯属自投罗网!得换个更隐蔽、更致命的办法,让他彻底翻不了身。”
张磊被骂得一哆嗦,连忙琢磨其他路子,半晌才迟疑地说:“要不…… 咱们诬陷他受贿?
您在纪委那边有关系,只要把‘证据’做足,让纪委出手调查,就算最后查不出实锤,也能把他的名声搞臭,让他没法再主持改制工作。”
陈康峰的语气缓和了些,显然觉得这个主意可行:“这个方向可以。
你先好好计划一下,怎么造‘证据’、怎么递线索,做得隐蔽点,别留下尾巴。
等你把方案细化好,咱们再碰个头商量,务必一击即中,让叶怀民彻底深陷泥潭,再也爬不起来!”
“好,我这就去办!” 张磊挂了电话,脸上露出阴狠的笑容 —— 叶怀民想断他的财路,那他就先毁了叶怀民的前程,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改制小组会议室内,叶怀民将公开招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想法一抛出,立刻引发了热烈响应。
“叶市长这个思路好!” 一位组员率先表态,
“面向社会招标,既能吸引有实力的资本注入,又能保留国资委的控股权,白云集团还是国有企业,
既符合政策要求,也能守住国有资产的底线,比单一接受蓝石集团的收购方案靠谱多了!”
其他组员纷纷点头附和,都认可这个方案的合理性 —— 既避开了 “贱卖资产” 的风险,又能借助外部力量盘活企业,确实是当前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