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讨论异常热烈。
“我认为,未来五年的核心,应该是‘提质增效’和‘融合发展’。”姜南星在白板上写下这几个关键词,“提质,是提升现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增效,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综合效益;融合,是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加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王勇表示赞同:“主任说得对。比如我们的牡丹产业,不能只卖原料和初级加工品,要向精深加工和文旅体验要效益。”
徐进提出:“智慧农业应该作为重点方向,不仅是阳光绿谷,要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家庭农场推广,节本增效,数据赋能。”
曾欢则关注品牌和市场:“‘英林丹华’区域公共品牌要持续维护和提升,同时要鼓励企业打造自己的子品牌。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要进一步拓宽,特别是要抓住直播电商的新机遇。”
许笑笑对新技术应用充满热情:“我们可以探索建立全县的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为生产决策、市场预警、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陈志远和谢兵则更关注基层的落地和利益联结机制,强调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姜南星认真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提问、引导,将大家的智慧凝聚到规划草案中。她深知,一个好的规划,必须集思广益,凝聚最大共识。
初稿形成后,她首先向分管领导夏云州做了详细汇报。夏云州仔细审阅后,提出了几条中肯的修改意见,并对其中关于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冷链物流体系布局的内容表示了特别关注。
“南星,这个规划思路很清晰,也很有前瞻性。”夏云州肯定道,“我会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完善后提交给周县长和何书记。”
随后,姜南星又主动拜访了招商局局长刘安和文旅局局长胡玲。
在刘安办公室,她将规划中涉及招商引资的部分与他沟通:“刘局长,未来我们在产业招商上,可能更需要聚焦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生物技术等短板和前沿领域,这是规划里重点提到的,需要咱们招商局精准发力。”
刘安看着规划,频频点头:“姜主任考虑得很周全。有了这个产业蓝图,我们招商就更有方向和底气了。回头我把相关要求融入我们招商局的年度计划和项目库里去。”
在胡玲那里,姜南星重点沟通了农旅融合的部分:“胡局长,规划里设想了几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把我们的特色产业基地、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这需要文旅局的大力支持和专业策划。”
胡玲热情地回应:“太好了!南星主任,咱们想到一块去了!产业是旅游的基础,旅游能为产业赋能。这份规划给我们文旅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载体,我们一定全力配合,把英林的‘山水田园’和‘产业特色’更精彩地呈现给游客!”
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英林县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审议稿)》终于摆上了县政府常务会议的桌面。
会议由周惟清主持。姜南星作为起草组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并对规划稿进行汇报说明。她穿着利落的职业装,站在汇报席前,虽然内心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准备充分的从容。她清晰地阐述了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语言精炼,数据扎实,案例生动。
周惟清坐在主位,目光沉静地听着,偶尔低头在稿子上记录几句。其他参会领导也听得十分专注。
汇报完毕后,周惟清首先开口,目光扫视全场:“大家都听到了,规划稿经过了充分调研和酝酿,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谈谈看法吧。”
夏云州率先发言,表示完全赞同,并补充强调了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其他分管领导也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补充建议,比如财政保障、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
刘安局长表示,招商局将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产业方向,精准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胡玲局长则兴奋地表示,文旅局已经着手研究规划中提到的农旅融合线路,将尽快拿出具体方案。
讨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气氛热烈而务实。周惟清认真听着每一位同志的发言,不时插话询问细节。
最后,周惟清进行总结,他首先肯定了规划的质量和前期工作:“这份规划凝聚了特色产业发展中心,特别是南星同志和团队的大量心血,也吸收了各部门的智慧,总体成熟可行。”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是,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再强调几点:一是要突出‘特’和‘优’,把我们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做大做强,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要注重‘实’和‘效’,所有任务都要有可操作的路径、可衡量的指标、可考核的成果,不能停留在纸面上。三是要强化‘联’和‘动’,产业振兴不是农业部门一家的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乡镇主动作为,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强大合力。”
他看向姜南星,目光中带着期许和压力:“南星主任,规划通过后,中心要担负起牵头抓总、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要建立台账,定期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没有信心?”
姜南星站起身,迎着所有人的目光,声音清晰而坚定:“请周县长和各位领导放心,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全体同志,一定履职尽责,全力以赴,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见到成效!”
会议原则通过了这份规划,标志着英林县的乡村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有章可循、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姜南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她组织中心团队,将规划确定的任务分解到年度、到部门、到责任人,建立了工作台账和调度机制。
然而,起步并非一帆风顺。
在推动牡丹产业精深加工项目时,就遇到了难题。联系了几家潜在的合作企业,对方要么对英林的投资环境和原料供应稳定性存疑,要么提出的合作条件较为苛刻,要么自身技术实力达不到要求。项目推进一度陷入僵局。
王勇有些气馁:“主任,看来这精深加工,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啊。”
姜南星虽然也感到压力,但没有慌乱:“别急,好事多磨。合作对象宁缺毋滥。我们继续扩大搜寻范围,同时,是不是可以考虑先支持本地合作社或企业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试制?积累经验,培育内生动力。”
在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时,也面临部分合作社和农户观念保守、前期投入较大的问题。尽管有阳光绿谷的成功案例,但要大规模推广,仍需克服不少阻力。
徐进在汇报时提到:“有些农户觉得老办法种了几十年地,也挺好,不愿意花钱搞这些‘新玩意儿’。”
姜南星沉吟道:“理解。我们不能强迫,要靠示范带动和效益引导。这样,选取几个积极性高、基础好的合作社,中心争取一部分项目资金支持,联合技术单位,打造几个智慧农业应用示范点,让农民亲眼看到效果,算清效益账。”
还有,在整合“英林丹华”品牌下的不同产品,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营销策略时,也需要协调不同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和诉求,工作繁琐而细致。曾欢常常为了一个包装设计、一句宣传语,与各方反复沟通。
这些挑战,时常让姜南星感到疲惫,但她从未想过退缩。她白天奔波于各个项目点、协调会,晚上回到办公室或家里,还要查阅资料、研究政策、思考破题之策。
周惟清将她的辛苦看在眼里。一天晚上,他推开姜南星书房的门,看到她正对着一堆资料揉着太阳穴。他走过去,将一杯温热的牛奶放在她手边。
“遇到难题了?”他靠在书桌边,轻声问。
姜南星叹了口气,把遇到的几个主要困难跟他说了说:“感觉千头万绪,每个环节都不容易。”
周惟清拿起那份规划草案翻了翻,平静地说:“这是正常的。乡村振兴本来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记住,不要想着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寻求突破。比如牡丹精深加工,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龙头企业,就先支持内生动力的培育。智慧农业推广,就从最有条件的点做起,形成燎原之势。品牌整合,可以先易后难,求同存异。”
他顿了顿,看着她:“你要学会抓大放小,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作用,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你的角色,是把握方向、协调资源、凝聚力量。”
他的话如同拨云见日,让姜南星焦躁的心情平复了许多。她接过牛奶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心里:“嗯,我明白了。可能是刚接手,总怕做不好,有点急于求成了。”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周惟清伸手,轻轻拂开她额前一缕散落的发丝,语气温柔而坚定,“我相信你,就像相信英林的未来一样。慢慢来,比较快。”
姜南星看着他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力量,用力点了点头。
尽管挑战重重,但在姜南星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英林乡村产业振兴的轮子,还是坚定地开始向前滚动。
东河村的牡丹合作社,在中心的牵线下,与省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共同研发牡丹护肤品,虽然规模不大,却迈出了精深加工的关键一步。
阳光绿谷的智慧农业模式,在周边几个条件成熟的合作社开始复制推广,首批参与的农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满怀期待地安装调试着新设备。
“英林丹华”品牌形象经过优化升级,更加鲜明突出,旗下的茶油、茶叶、特色果蔬等产品,在曾欢团队的运作下,开始尝试与知名电商平台深度合作,策划专题营销活动,市场反响良好。
由招商局刘安主导引进的一家知名食品加工企业,也已完成了对英林投资环境的初步考察,对当地的优质农产品资源表现出浓厚兴趣……
何明辉书记和周惟清县长在多次下乡调研中,看到这些积极的变化,都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