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的预判很快成为了现实。随着主要生命通道被彻底打通,大型临时医院和灾民安置点拔地而起,全国各地的医疗支援力量也全面到位,救灾工作重心不可逆转地转向了防疫和重建。指挥部经过综合评估,正式下达指令:滨海附一院杂交手术中心医疗队,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最艰巨的救援任务,予以撤退休整。
消息传来,救援点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复杂难言的情绪。
赵德明和几位县医院的医生红了眼眶,紧紧握着张浩、马保国的手,嘴唇翕动,却不知该说什么。这几个星期,他们像是在地狱门口走了一遭,又像是在医学的圣殿里沐浴了一场洗礼。他们学到了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技术,更学到了何为医者的风骨与担当。
“林主任,苏主任,各位老师……谢谢!谢谢你们!”赵德明声音哽咽,深深鞠躬,“你们放心,你们留下的规矩,我们一定守住!你们教的技术,我们一定用好!”
周围的伤员和家属们闻讯,也自发地聚集过来。他们之中,有被林默从心脏破裂边缘拉回来的工人,有被张浩成功固定了连枷胸的农民,有被马保国剖腹探查抢回生命的妇人,还有那个被用电钻钻开颅骨、如今已能微弱动弹的孩子……他们或许叫不出每个医生的名字,但他们认得那一张张疲惫却坚毅的脸,认得那顶创造了无数奇迹的白色帐篷。
没有过多的言语,不知是谁先起的头,人群缓缓让开一条通道,默默地注视着正在收拾行装的医疗队员们。许多人眼中含着热泪,手里紧紧攥着不知从哪里采来的野花。一种无声的,感激与不舍的情绪,在空气中漫延。
撤离当天,天气难得的晴好。车队已经准备就绪,那台立下汗马功劳的移动杂交手术平台和移动IcU车辆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救援点外的空地上,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送仪式。不仅附近的伤员、民众和救援人员来了,指挥部的领导、周康(他父亲已平稳转往省城),以及许多闻讯赶来的其他救援队代表和媒体记者,都聚集在此。
指挥部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赞扬了林默团队在关键时刻发挥的定海神针作用,称他们“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医生的高超技艺与崇高品德”,并将一面绣有“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锦旗郑重交到苏晚晴手中。
轮到林默发言时,他依旧被苏晚晴搀扶着,脸色苍白,身形消瘦。他接过话筒,看着台下那一张张饱经磨难却又充满生机的面孔,看着赵德明等人那坚定的眼神,千言万语堵在胸口。
他沉默了几秒,最终只对着话筒,用沙哑而清晰的声音说了三句话:
“第一,谢谢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给了我们践行誓言的机会。”
“第二,规矩和技术留下了,希望你们用好。”
“第三,”他的目光扫过自己的团队,扫过张浩、马保国、王兰,最后落在苏晚晴和陆青屿身上,“我们,回家了。”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居功自傲。短短三句话,却让台下许多人瞬间泪崩。
掌声,如同雷鸣般响起,经久不息。
车队缓缓启动。赵德明带着所有能站起来的基层医生和护士,在道路旁立正,齐刷刷地为车队行注目礼。道路两旁,挤满了送行的民众,他们挥舞着手,喊着“谢谢”,将手中的野花抛向车队。
林默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那不断后退的、曾经无比熟悉的废墟景象,看着那些夹道相送、泪流满面的人们,看着后视镜里,那顶离他越来越远的白色帐篷,和帐篷旁赵德明等人依旧挺立的身影。
他缓缓闭上了眼睛。
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卸下重担后的疲惫,以及一种问心无愧的平静。他知道,他们在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几千例手术数据,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批种子。
苏晚晴轻轻握住他冰凉的手,低声道:“睡吧,到家我叫你。”
车队驶上刚刚打通不久的国道,向着家的方向,向着正常的轨道,疾驰而去。
废墟与硝烟渐渐被甩在身后,但这段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记忆,将永远烙印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未来行医路上,永不熄灭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