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苏黎世之行的成功与初步合作意向,林默团队返回滨海。机场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去,有关王副院长“审慎”论调与康拓医疗暗中活动的消息,已通过苏晚晴和秦雪,清晰地传递过来。
张浩显得有些愤懑:“他们就是见不得我们好!”
陈薇则面露担忧,国际合作的推进最怕内部掣肘。
苏晚晴看着林默,等待着他的反应,是反击,还是妥协?
林默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听完,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平静地吩咐张浩:“把我们从第一例杂交手术到苏黎世病例的所有数据,尤其是术后随访资料,全部整理出来,一份不能少。”
他又看向苏晚晴和秦雪:“秦主任,苏主任,关于合作中心的前期沟通,麻烦你们先费心。我需要一段时间,不受打扰。”
他的目光最后扫过众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专注:“现在,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论文。《柳叶刀》。”
没有义愤填膺的驳斥,没有精心策划的权谋。林默选择了一种最直接、也最符合他本质的方式回应所有的杂音——用无可辩驳的学术成果,发出最强音。
接下来的日子,林默仿佛进入了闭关状态。
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论文的撰写中。杂交技术研究小组的临时办公室,成了他与海量数据搏斗的战场。厚厚的病历、复杂的影像资料、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生理指标、漫长而完整的随访记录……这些冰冷的数字和图像,在他手中被赋予了生命。
【苍生医典】不仅提供了技术支持,更在论文逻辑构建和深度分析上给予了林默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汇报成功案例,更是在深入探讨杂交技术背后的血流动力学原理、适应症的精确界定、以及与传统术式相比的优劣势深层原因。
张浩带领着几名住院医,成了林默最得力的数据后援团,日夜不停地核对、整理、绘制图表。苏晚晴调动行政资源,确保小组在这段关键时期不受外界琐事干扰,同时利用自己的人脉,悄悄联系了国内几位在《柳叶刀》发表过文章的学者,咨询投稿的注意事项和潜在审稿人可能关注的焦点。秦雪则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论文的整体框架和学术语言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王副院长那边并非没有动作。他试图以“了解项目进展”为名,派人旁听小组会议,被苏晚晴以“核心学术内容,暂不便公开”为由挡了回去。他也曾在院内会议上暗示某些团队“脱离群众,闭门造车”,但秦雪立刻以“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科研成果,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予以反驳。
这些小小的风波,如同投入深湖的石子,在林默心无旁骛的专注面前,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掀起。他完全沉浸在了学术的世界里,对外界的嘈杂充耳不闻。
当林默将论文的最终稿,连同所有支撑数据、高清手术图片和经过严格伦理审核的授权文件,通过《柳叶刀》的在线投稿系统提交出去时,距离他们从苏黎世归来,仅仅过去了一个月。
点击“提交”按钮的那一刻,张浩几乎虚脱般地瘫在椅子上,随即又兴奋地跳起来。苏晚晴和秦雪的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笑容。
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这是林默和他的团队,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极致的技术追求,凝聚成的一枚重磅炸弹。它的目标,是国际医学界的最高殿堂之一。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林默平静地说道,眼神中却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清楚,这篇论文一旦通过评审并发表,所带来的影响力,将远超任何口舌之争或行政手段。它将为杂交技术正名,为他本人和他理想的治疗中心,奠定最坚实的学术基石。
就在论文提交后不久,一封来自苏黎世大学医院穆勒教授的正式邮件,抵达了林默和院长的邮箱。邮件中,穆勒教授明确表达了与滨海附一院共建“中瑞终末期心肺疾病杂交治疗中心”的强烈意愿,并提出了初步的合作路线图和时间表。
内,有即将接受国际最严苛同行评议的学术利剑;
外,有世界顶级机构的合作橄榄枝。
林默依旧沉默寡言,专注于日常的查房和手术。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正在他身边汇聚。
惊雷,于无声处酝酿。一旦炸响,必将石破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