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晴回到位于行政楼三楼的办公室,窗外是医院修剪整齐的绿化带,远比外科楼看到的景象要宁静有序。她将那份关于刘晓宇病例的评估报告放在办公桌一角,却没有立刻投入下一项工作。
她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轻敲着光滑的桌面。
林默。
这个名字最近在她脑海里出现的频率有点过高了。
从急诊科那次近乎鲁莽却结果完美的床旁钻孔,到抢救室内血腥却果决的截肢术,再到刚刚结束的、在心胸外科引起小小波澜的“简单”VSd修补术。每一次,这个人都在挑战她固有的认知。
苏晚晴出身医学世家,见惯了才华横溢的医生,她自己虽然选择了行政管理,但对临床有着深刻的理解。她信奉规则、流程、制度,认为这些是保障大型医疗机构高效、安全运转的基石。而林默,却像一头闯入精密仪器的野牛,横冲直撞,屡屡践踏她所维护的规则。
但偏偏……这头“野牛”每一次都踩出了最完美的结果。
这让她感到一种矛盾的烦躁和……好奇。
对,是好奇。一个怎样的医生,能拥有如此恐怖的技术和近乎预判般的诊断能力?他在战乱地区经历了什么,才会养成那样一副冰冷疏离、却又对生命有着偏执坚持的性格?
她打开电脑,调出了林默的入职档案。履历简单得近乎苍白:国内一流医学院毕业,无国界医生组织数年经历,然后就是滨海附一院。没有任何显赫的师承,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发表的论文也寥寥无几。
这完全不符合一个“天才外科医生”的标准模板。
那他这一身惊世骇俗的医术,从何而来?难道真如有些人私下嚼舌根说的,是在战场上拿人命练出来的?
苏晚晴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她看过林默的手术录像,那不是野路子,那是超越了现有教科书范畴的、一种近乎“道”的精准和高效,带着一种冷酷的美感。这需要极致的天赋,更需要难以想象的系统性训练和知识储备。
她关掉档案,揉了揉眉心。理性告诉她,应该和这个屡屡惹麻烦的医生保持距离,严格用规则约束他。但另一种源自职业本能和内心深处某种被触动的东西,又让她忍不住想去探究,甚至……在他被围攻时,下意识地站了出去。
今天病例讨论会上,她几乎是本能地拿出那份评估报告。她告诉自己,这是为了维护医院的利益,肯定正确的医疗行为。但当她看到高远那难看的脸色,和林默依旧平静无波的眼神时,心里竟闪过一丝快意。
这很不“苏晚晴”。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她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心胸外科护士长的号码。
“刘护士长,我是苏晚晴。”
“哎,苏主任,您有什么指示?”
“关于即将开展的‘临床路径优化试点’,心胸外科是重点科室。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一线的手术流程和资源消耗情况。”她的语气平稳专业,“麻烦你把最近一周,尤其是林默医生参与的手术相关记录,包括耗材使用明细、手术时长、术后患者恢复指标数据,整理一份发给我。我要做对比分析。”
电话那头的护士长显然有些意外,但立刻应承下来:“好的,苏主任,我马上整理。”
放下电话,苏晚晴看着电脑屏幕,眼神恢复了一贯的冷静理智。
是的,这是为了工作,为了优化管理流程。林默的手术效率异乎寻常,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样本。她只是想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其高效背后的逻辑,看看是否有推广的可能。
绝对不是因为什么无聊的好奇心。
她重新投入案头的工作,审批文件,撰写报告,安排会议。高效的行政机器再次运转起来。
只是,在审阅一份关于医疗设备采购的预算申请时,她的目光在几款高端心脏手术器械上多停留了几秒,脑子里下意识地闪过一个念头:不知道他用起来顺不顺手?
她猛地回过神,有些懊恼地抿紧了嘴唇。
这个林默,真是……有点邪门。
与此同时,心胸外科医生办公室。
林默刚刚结束一台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同样干净利落。他正低头写着手术记录,对来自行政楼的“关注”毫无所觉。
张浩凑过来,一脸神秘兮兮:“林老师,听说苏主任特意调了你的手术数据呢!”
林默笔尖未停,头也不抬:“嗯。”
“就‘嗯’?”张浩瞪大了眼,“您不觉得……苏主任好像对您特别关注吗?”
林默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终于抬起头,看了张浩一眼,眼神一如既往地平淡无波。
“数据公开,合规调阅,很正常。”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带着一种纯粹的、技术性的考量,“如果分析结果能优化耗材采购流程或缩短手术排期,对病人有好处。”
张浩:“……”
他看着林默那张毫无波澜的脸,突然觉得,跟这位林老师讨论男女之间那点微妙的氛围,简直是对牛弹琴。
也许……真是自己想多了?苏主任真的只是为了工作?
张浩挠挠头,一脸困惑地走开了。
林默重新看向电脑屏幕,目光扫过系统内部邮箱里一封新邮件的提示——发件人:医务科-苏晚晴。主题:关于临床路径优化数据的几点疑问咨询。
他点开邮件,里面是几个非常专业且具体的数据问题,涉及他最近几台手术的细节。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片刻。
然后,他开始打字回复,内容简洁、精准,完全围绕医学和数据分析,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或情绪。
对他而言,这只是一次必要的工作沟通。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