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七月六日,星期一清晨。深圳初夏的阳光已经颇有热力,洒在新近落成的一栋写字楼玻璃幕墙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栋位于福田区相对核心地段的写字楼第八层,如今挂上了崭新的“远航贸易有限公司”的铜牌。这里,将是萧远和他的团队新的起点。
与之前挤在商住两用楼里的小办公室相比,这一整层楼显得格外宽敞和气派。前台Logo醒目,办公区用半高的隔断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挂上了“采购部”、“物流部”、“外贸部”、“财务部”、“行政部”以及新设立的“研发中心联络处”的牌子。崭新的办公桌椅、电话、文件柜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个用玻璃隔出来的小会议室。空气中还隐约残留着装修材料的味道,但更多的是—种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气息。
马婷婷和周伟华早早到了,看着眼前这一切,都有些激动和恍惚。就在一年多以前,公司还只有他们寥寥几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为每一笔订单奔波。如今,却要管理这整整一层楼和即将到来的几十号员工了。
“想不到,真想不到……”周伟华搓着手,在宽敞的公共办公区里走来走去,摸摸簇新的电脑(虽然只有财务和外贸部配了几台),试试灵敏的电话转接系统,“咱们这摊子,算是彻底铺开了!”
马婷婷则更关心实际运作,她走到财务部区域,检查着保险柜的位置和凭证柜的摆放,对身边新招聘的出纳小陈叮嘱着安全细则。她的脸上有喜悦,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人员增多,意味着资金流动更复杂,管理流程必须立刻规范起来。
八点半刚过,萧远也到了。他穿着一件熨烫平整的短袖衬衫,步履沉稳。看着窗明几净、初具规模的新办公室,他眼中也闪过一丝欣慰,但很快就被更深的思虑所取代。地盘是有了,但能否驾驭好即将膨胀的团队,才是真正的考验。
九点整,新招聘的员工们开始陆续抵达。他们大多是通过《深圳特区报》的招聘广告吸引来的,年龄在二十五到四十岁之间,穿着当时深圳白领常见的衬衫、西裤或一步裙,脸上带着对新环境的期待和一丝谨慎。
采购部的新经理姓刘,四十出头,原是一家国营百货公司的采购科长,经验丰富,但眉宇间带着点国企的沉稳,甚至可说是迟缓。物流部的赵经理则年轻些,三十岁左右,之前在深圳一家合资的货运代理公司做操作主管,显得干练急切。外贸部的孙经理是位三十多岁的女性,英语专业毕业,在外贸公司做过多年业务,举止得体,言语间透着精明。行政部的王主任年纪最大,近五十岁,是从一家机关单位退休后返聘的,负责后勤、人事等杂务,看起来和气而周到。
这些中坚力量的到来,将彻底改变公司原先由萧远、周伟华、马婷婷三人核心决策、其他年轻人跑腿打杂的模式。
上午十点,所有新老员工,约三十余人,聚集在最大的开放办公区。椅子不够,一些年轻员工就站着。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萧远身上。
萧远站在前面,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而有力:
“各位同事,上午好!欢迎来到远航贸易有限公司的新家!首先,我代表公司,热烈欢迎新加入的各位经理和同事!你们的到来,为公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
掌声响起,新人们略显拘谨,老员工们则用力鼓掌,充满自豪。
“今天,是我们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萧远继续说道,“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搬进了更大的办公室,更重要的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建立更科学、更高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过去,我们人少,很多事情可以靠默契、靠商量。但现在不行了,我们必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又紧密协作!”
他走到旁边一块临时架起的白板前,上面已经画好了简单的组织结构图。
“从今天起,公司正式设立以下核心部门:采购部,由刘经理负责,主要职责是供应商开发、谈判、价格审核和品质控制;物流部,由赵经理负责,统筹所有货物的仓储、运输、报关事宜;外贸部,由孙经理负责,处理所有进出口单证、外汇结算、客户关系维护;财务部,由马婷婷经理统管,负责公司所有资金、账务、税务和成本核算;行政部,由王主任负责,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和支持。”
每念到一个部门和负责人,相应的经理就站起来向大家点头致意。周伟华的角色被明确为“业务总监”,协调采购、物流、外贸三个业务部门的工作,并向萧远汇报。萧远自己则担任总经理,把握公司整体战略方向。
“明确的架构,是为了更高的效率,也是为了更大的责任。”萧远语气严肃起来,“各位经理,你们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公司赋予你们相应的权力,也希望你们承担起带领团队、达成目标的责任。从下周开始,各部门需要提交周报、月报,关键指标要量化考核。具体的要求和流程,会后行政部会下发文件。”
新经理们纷纷点头,表情认真。他们感受到这家年轻公司的规范化和萧远的决心。
“当然,架构是骨架,协作是血液。”萧远话锋一转,目光看向老员工们,“公司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在座很多老同事的辛勤付出。你们对公司有感情,有经验,希望你们能积极支持新经理的工作,同时把你们了解的客户、渠道的优势发挥出来。新同事也要尊重老同事的经验,尽快融入团队。”
一些老员工的表情缓和了些。萧远特意点名表扬了几个早期跟着周伟华跑采购、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安排他们担任新部门的业务骨干,给了他们明确的晋升路径,稳定了军心。
接着,马婷婷上台,简要讲解了新的财务报销流程、借款制度和成本控制要求,条理清晰,语气温和但原则性强,展现了女主人的专业风范。周伟华则更接地气,直接布置了当前最紧急的几个采购和发货任务,要求新老团队无缝对接,绝不能影响对苏贸易的进度。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散会后,各部门经理立刻召集自己的新团队成员,到划分好的区域开小会,熟悉人员,分配工位,讲解初步的工作计划。办公室里顿时充满了忙碌而略显混乱的声音。
萧远回到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虽然不大,但象征意义重大),透过玻璃墙看着外面逐渐步入正轨的团队,心中感慨。这次扩容,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系统虽然提供了信息和风险预警,但具体的管理和执行,必须依靠专业的人才和科学的架构。LV11的系统“人脉扫描”功能,在最终面试几个关键岗位人选时,提供了关于对方“专业能力匹配度”和“近期职业稳定性”的辅助评估,帮助他做出了更稳妥的决策。例如,系统提示刘经理虽然创新意识不足,但供应商管理经验扎实,且寻求稳定平台,适合当前采购体系搭建阶段;而赵经理则冲劲足,但需关注其团队协作能力。这些信息让萧远在用人和管理上更有针对性。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下午,萧远就察觉到一丝不和谐的音符。老员工阿强,是最早跟周伟华跑腿的小伙子之一,干活卖力,但文化程度不高。他在给新来的物流部赵经理送一份提单时,可能因为匆忙,摆放得不太整齐。赵经理年轻气盛,追求效率,顺口就说了一句:“阿强,文件要归类放好,这样乱糟糟的,我怎么找?要有点规矩。”
阿强脸上有点挂不住,嘟囔了一句:“以前都是这么送的,也没见耽误事……”声音不大,但被不远处的周伟华听到了。
周伟华皱了皱眉,但没有当场发作。他私下找到阿强,批评了他态度不对,要求他必须尊重新经理。同时又找到赵经理,委婉地提醒他,老员工有老员工的习惯和功劳,管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初期以磨合为主。
这件小事让萧远意识到,管理一支混合团队,平衡新老员工的关系,激发所有人的积极性,远比搞定一笔大订单要复杂和微妙。这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
随后的几天,各种磨合问题陆续出现:新经理制定的流程与老员工习惯的操作有冲突;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偶尔出现延迟或误解;对同一件事,新老员工的理解和优先级判断不同……萧远、周伟华、马婷婷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协调、沟通、解释。
但总体而言,公司这艘刚刚升级了引擎和船舱的小船,虽然颠簸,却正朝着更广阔的海域坚定地驶去。有了清晰的架构和专业的经理,萧远得以从部分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能聚焦于战略思考和李文杰提出的香港公司等更大层面的布局。他知道,这只是正规化管理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这一步,必须迈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