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链之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凛冽的春风已裹挟着更浓重的战争气息席卷赣南。红二军团在短暂休整、补充兵员(大量新补入的赤卫队员和翻身农民让部队面貌略显青涩)后,再次面临着敌人更为凶狠的反扑。
陈诚在得知堡垒线被撕开口子后,震怒之余,也敏锐地意识到红军主力聚集于北线的意图。他不再执着于全线缓慢挤压,而是祭出了新的杀招——以其精锐主力第十一师、第十四师为“铁砧”,在前方稳扎稳打,吸引红军注意力;同时,秘密调动其嫡系第五十二师、第五十九师,配属大量炮兵,组成强大的“铁锤”集团,企图从侧翼实施大范围迂回,一举截断红二军团与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联系,将其压迫至赣江边予以围歼。
敌军这一变动,通过周安民领导的情报系统以及前线部队的接触,迅速被汇总到红二军团指挥部。地图上,代表敌军“铁锤”集团的粗大蓝色箭头,正阴险地沿着一条相对隐蔽的路线,向军团侧后方向迂回,其先头部队已经越过了一条关键的河流——龙口河。
“好一个‘铁砧’与‘铁锤’!”贺龙总指挥盯着地图,眼神锐利如鹰,“陈诚这是想一口吃掉我们啊!”
政委恽代英面色凝重:“形势很危急。一旦被敌人截断后路,我军将陷入背水作战的绝境。必须立刻行动,打破敌人的合围企图。”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林峰。作为参谋长,制定应对策略是他的核心职责。
林峰感到肩头压力如山。他脑海中,那【战术推演模块】全力运转,将敌我双方态势、地形、兵力、可能的行动路线不断模拟。推演结果显示,如果红军主力直接后撤,不仅会丧失战场主动权,还可能在被追击中溃散;如果正面迎击“铁砧”,则会被“铁锤”从侧后致命一击。唯一的生路,似乎就是利用敌人“铁砧”与“铁锤”之间的时间差和配合间隙,先打掉其中一个!
打哪个?怎么打?
推演模块给出了几个选项,但每个选项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系统的能量在高速消耗,反馈回来的信息流也变得有些紊乱。林峰知道,这已是目前系统的极限,最终的决断,需要依靠超越系统的、属于人的战略直觉和魄力。
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将推演的各种可能性与自己对战场态势的理解、对敌指挥官性格的分析(陈诚的谨慎与迂回部队指挥官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相结合。片刻后,他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总指挥,政委!”林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敌人的计划很毒辣,但也并非无懈可击!他们的‘铁锤’集团看似强大,但其长途迂回,部队疲惫,且需要渡河(龙口河),指挥协调难度大。而其‘铁砧’部队,为了吸引我们,必然步步紧逼,但也会因此更加依赖堡垒和火力,机动性反而下降。”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龙口河西岸、一个名为“马蹄岗”的区域:“我的建议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部精锐(建议由红八军主力配属军团直属炮兵一部),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以最快速度秘密机动至马蹄岗一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决阻击、迟滞敌人的‘铁锤’集团!不惜一切代价,至少要为我们主力争取三天时间!”
“同时,”他的手指猛地划向正面逼近的敌军“铁砧”部队,“我军团主力(红五军、红十六军及剩余炮兵),集中全部力量,不再后退,反而迎头痛击当前之敌‘铁砧’!趁其以为我们要跑,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力求在最短时间内,重创甚至打垮其一路,粉碎其‘铁砧’作用!”
“先阻‘铁锤’,再破‘铁砧’!”贺龙眼中精光爆射,猛地一拍桌子,“好!险中求胜,狭路相逢勇者胜!就这么干!”
恽代英也重重点头:“这是目前唯一可能扭转战局的方案。阻击部队任务极其艰巨,必须选派最坚定的指挥员。”
“我建议,由周克明同志指挥阻击部队。”林峰立刻补充,“他作风顽强,善于打硬仗恶仗。” 这也是他推演中,结合人员特点得出的最优选择。
命令下达,红二军团这部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周克明率领红八军及配属部队,顶着初春的寒风冷雨,以强行军速度,向着马蹄岗疾进。他们必须在敌人“铁锤”集团完全控制龙口河西岸渡口前,抢占并稳固阵地。
与此同时,林峰协助贺龙、恽代英,迅速调整主力部署,准备对正面“铁砧”之敌发起雷霆反击。整个军团指挥部弥漫着一种背水一战的决绝气氛。
马蹄岗,顾名思义,是一片环绕着低矮山岗的谷地,扼守着通往龙口河渡口的要道。周克明率部抵达时,敌“铁锤”集团的先头部队也已逼近。几乎没有时间构筑完善的工事,战士们就利用山石、树木和匆忙挖掘的散兵坑,投入了惨烈的阻击战。
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残酷。敌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向红军阵地,随后是整营整连的步兵发起的波浪式冲锋。红八军的战士们依托简陋工事,用步枪、手榴弹、大刀,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鲜血染红了山岗上的泥土。
林峰在军团主指挥部,虽然距离马蹄岗数十里,但通过电台传来的断续战报和脑海中推演模块对整体态势的模糊感应,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片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的惨烈与艰难。系统的能量储备,随着马蹄岗阻击战的持续消耗和主力方向即将发起的决战预期,在缓慢而坚定地积累着,那层阻碍修复的“膜”,似乎在这种高压下,又变得稀薄了一丝。
就在马蹄岗阻击战进行到最关键时刻,红二军团主力对正面敌军“铁砧”部队的反击,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猛烈爆发!
贺龙亲临前线指挥。集中起来的火炮发出了愤怒的咆哮,红军主力部队如同猛虎下山,向措手不及的敌军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林峰的推演模块在此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断根据战场反馈,微调着攻击重点和部队协同,力求将攻击效能发挥到最大。
敌军“铁砧”部队没料到红军在被合围的威胁下还敢主动发起如此凶悍的进攻,前沿阵地迅速被突破,部队陷入混乱。红军战士们高喊着口号,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战斗意志彻底压倒了敌人。
马蹄岗,红八军付出了伤亡近半的巨大代价,死死地将敌“铁锤”集团钉在了龙口河西岸,使其无法跨越雷池一步,为主力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正面战场,红军主力的迅猛反击,成功击溃了敌军“铁砧”部队的一部,重创了其进攻锐气,迫使整个“铁砧”集团转入防御,再也无力前出配合。
陈诚精心策划的“铁砧与铁锤”合围计划,就这样被红军以惊人的勇气和决断力硬生生粉碎!
当敌“铁锤”集团得知正面“铁砧”受挫,意识到合围无望,且自身侧翼暴露,不得不悻悻然开始后撤时,持续了数日的惨烈战斗终于告一段落。
红二军团再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但也元气大伤,尤其是承担阻击任务的红八军。战场上留下的,是无数牺牲将士的英魂和亟待休整的疲惫之师。
林峰站在指挥部外,望着硝烟渐散的天际。脑海中,系统吸收了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决战能量,修复进度终于有了一次相对明显的推进,他能感觉到某个新的、与大规模军团指挥相关的辅助功能似乎正在孕育,但依旧朦胧,远未清晰。胜利的喜悦被沉重的代价冲淡,他知道,第四次反“围剿”最艰苦的阶段,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