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大院的门槛,几乎被兴奋的人群踏破。
往日里森严紧闭的黑漆大门此刻洞开,农民们像潮水般涌进去,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激动。他们摸着廊柱下精美的石雕,看着庭院里铺就的青石板,这一切曾经是他们连多看一眼都不敢的禁地。
“乡亲们!不要乱!”石头站在正厅前的台阶上,用力挥舞着手臂,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周主任说了,咱们是有组织的!东西一样都少不了!”
在工作队和赤卫队的组织下,混乱的场面很快变得有序。人们排成长队,在工作队员的登记下,依次进入那些曾经神秘的房间。
库房被打开了,里面堆积如山的稻谷、腌肉、布匹让最贫苦的农民发出了惊叹。箱笼被抬出来,打开一看,是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白花花的光洋。
“天爷啊……这得是多少民脂民膏……”一个老农摸着光滑的绸缎,手都在发抖。
“都是咱们的血汗呐!”旁边有人红着眼睛低吼。
正厅里,周文亲自坐镇,指挥着清算和登记工作。许向前也带着几名后勤人员赶来帮忙,他拿着算盘,飞快地计算着物资数量,安排人手分类造册。
“布匹按匹登记,粮食过秤,金银器皿单独装箱,注意辨别真伪。”许向前的声音冷静而清晰,与周围激昂的氛围形成对比,却带来了另一种踏实感。
刘肖没有参与具体的分配工作,他在院中踱步,观察着这一切。他看到几个赤卫队员从地窖里抬出几个沉甸甸的大木箱,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几十支擦拭得锃亮的步枪和几箱子弹。
“好家伙!”闻讯赶来的程铁军眼睛一亮,上前拿起一支,“汉阳造!这老小子,藏得够深的!”
刘肖点点头:“正好,充实赤卫队的装备。告诉队员们,枪口要对准真正的敌人。”
“明白!”程铁军咧嘴一笑,立刻招呼人手清点军火。
与此同时,在村外的田野上,另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正在同步进行。
工作队的几名学员,带着石头等农协骨干,拿着长长的皮尺、绳索和木桩,行走在田埂上。他们根据事先摸排清楚的田亩册子,开始丈量原本属于陈万三及其族亲的土地。
“这块水田,三亩二分,土质上等,记下。”
“这边是旱地,五亩七分,靠近水源。”
“注意边界,木桩打牢固点!”
阳光下,皮尺被拉得笔直,木桩被重重敲进田头。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象征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这片养育了世世代代农民,却又被少数人垄断的生产资料,正在被重新定义归属。
丈量好的田块,被插上了临时的小木牌,上面写着编号和面积。
……
第二天,打谷场上再次人头攒动,气氛却与诉苦大会时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的期盼和喜悦。
主席台上,堆放着一摞摞用红纸包裹的地契,以及部分从陈家清缴出来的浮财。台下,村民们按生产小组站好,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光彩,伸长了脖子望着台上。
周文站在台前,手里拿着一张名单,声音洪亮:
“经过农协和工作队的清算、丈量,现在开始分配土地和财物!念到名字的,上台来领取地契!”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风吹过红布横幅的猎猎声,和无数颗心脏砰砰跳动的声音。
“第一组,王老蔫!”
人群中,一个干瘦的汉子愣了一下,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被旁边的人推了一把,才如梦初醒,踉踉跄跄地跑上台。
周文将一份用毛笔工整书写的地契递到他手中,朗声道:“王老蔫,你家五口人,分得上等水田两亩,旱地三亩!这是你的地契,拿好了!”
王老蔫双手颤抖地接过那张轻飘飘却又重如千钧的红纸。他不识字,但认得上面盖着的苏维埃政府大印,也认得那一个个墨字勾勒出的田亩数字。他看着,看着,浑浊的眼泪大颗大颗地砸在红纸上,晕开了墨迹。
他猛地转过身,面向台下所有的乡亲,高高举起那张地契,喉咙里发出嘶哑的、不成调的嚎哭:“田……是咱的田了啊!”
他跪倒在地,对着主席台,对着那面鲜艳的红旗,咚咚地磕起头来。
没有人笑话他。台下,许多和他一样年纪的农民,都跟着抹起了眼泪。这一幕,跨越了千年。
“第二组,周瘸子!”
“第三组,赵寡妇!”
……
名字一个接一个地念下去。每一个上台的人,都像经历了一场神圣的仪式。有人抱着地契又哭又笑,有人小心翼翼地将它贴身藏好,还有人当场就拉着工作队员,要他们指认田块的位置。
除了土地,一些急需的财物也按需分配。赵寡妇家徒四壁,分到了一床厚棉被和一口铁锅;家里孩子多的,分到了几尺布;没有农具的,领到了崭新的锄头和镰刀。
石头也分到了田,还有他娘当年被抢走的那根式样独特的银簪子。他紧紧攥着簪子,指节发白,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嘴里喃喃:“娘,你看到了吗?咱们有田了,你的簪子……也回来了……”
整个打谷场,沉浸在一片悲喜交加、充满希望的狂热之中。
刘肖和苏湘云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这感人至深的一幕。
“这就是根基,”刘肖轻声说,“我们给了他们土地,他们给了我们人心和力量。”
苏湘云眼中含着泪光,用力点头:“我从未见过……人们眼里能有这样的光。”
分田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暖红时,大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都拿到了写有自己名字的地契。
没有人组织,不知是谁先唱起了山歌,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粗犷而充满感情的歌声在打谷场上空回荡:
“斧头劈开新世界哎,镰刀割断旧乾坤……”
“土地还家喜洋洋哎,翻身不忘共产党……”
歌声中,人们没有立刻散去。他们围聚在一起,摩挲着地契,热烈地讨论着明年的耕种计划,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周文看着这片景象,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从这一刻起,石江村,乃至整个苏区的根基,已经坚如磐石。这些拥有了土地的农民,将成为红军最坚定的支持者,成为苏维埃政权最牢固的砖石。
火种已燃,土地还家,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片曾经浸满血泪的土地上,开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