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璧看了一眼身边的九位朝中重臣后,缓缓开口道,
“这二件大事,乃是朕隆武二年,明年二月初九,开科取士之事,
朕记得我大明最后一次科举,乃是崇祯十六年,
公元1643年,二月初九举行的,
在三月初一的殿试中,
杨廷鉴摘的状元,榜眼为宋之绳,探花则是陈名夏,
诸位爱卿,朕说的对否?”
闻言,
那届二甲进士出身的、军机大臣、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吴贞毓,立刻拱手说道,
“陛下所言即是,
臣就是那届——大明崇祯十六年的二甲第一进士出身,
这我大明最后一届于京师北京举行的科举,
一甲进士及第,有三人,
二甲进士出身,有四人,
三甲同进士出身,有一百四十三人,
共取士,一百五十人,
臣这届之中,
状元,确实为现今我朝江苏常州武进县的杨廷鉴,此人摘的!
杨廷鉴中状元后,被崇祯帝任命为从六品官的授翰林院修撰,
大明灭亡后,其人拒绝清廷的征召,现正隐居于家乡常州武进县,开设学堂、治学育人!
臣是江苏宜兴人,比杨廷鉴小15岁,
今年过年之时,曾去常州拜访过杨廷鉴,
此人曾因短暂于大顺军中待过一段时间,见过战争,加之已年过四旬,为官之心已淡,表示不愿出仕为官!
臣虽然没有说定此人,却在此人家中发现一大才,
这大才子叫吕宫,今年43岁,现已经是我大明举人身份,乃是杨廷鉴的连襟,
此人,胸有点墨、遇事沉默、处变不惊,
今年若是参加会试,当会成为一甲进士!
臣那科榜眼也确实是宋之绳,宋大人!
宋大人,现正在我朝翰林院任职,如今是正五品的翰林院大学士!
宋大人,学识渊博,为人端正,又是榜眼出身,
臣大胆建议陛下,本次会试科举考试,可任命翰林院大学士宋之绳,宋大人为主考官!
至于臣那届探花,也确实是陈名夏,
但陈名夏,此人德行不行,李自成大军刚攻入北京城,此人就投降了大顺朝,
李自成退出北京,满清占领京师后,
此人又立刻转投满清麾下,现今被多尔衮任命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想要以此人之才名,收取北方士子之心,
若臣所料不差,陈名夏此人将会被任命为,明年满清顺治四年的会试主考官!
为与满清争夺人才,臣恳请陛下颁下圣旨,
召状元杨廷鉴入朝,破格擢升其为正三品礼部右侍郎,
与榜眼出身的翰林院大学士宋之绳,宋大人,
两人一起担任我隆武二年,二月,此次会试之主考官,
下官坚信,
状元与榜眼两人携手主持的,我南明隆武朝此次会试科考的名望,
必定强于满清仅以一‘三姓家奴’出身之探花陈名夏担任会试主考官之名望,
如此,定然可以吸引不少北方之学子南下江南,参与我朝本次之会试!
人才难得,望陛下早做决定!”
军机大臣、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吴贞毓,起身离开座位,拱手作揖道!
一旁的军机大臣、礼部尚书朱继祚,也起身拱手作揖道,
“陛下,臣亦觉得吴大人所言极是。
那状元杨廷鉴,虽无意为官,
但若是陛下能破格擢升其为正三品礼部右侍郎,以礼想邀,再派吴大人持圣旨亲自出马,想来定可打动此人。
何况如今,我礼部只有左侍郎黄淳耀大人,
右侍郎刚好空缺,而此人是状元之才,且还历经国破磨难和兵祸之考验,
如此大才,出任正三品礼部右侍郎,刚好合适,
既能填补我礼部之空缺,又可重述我南明在天下林士之声望,更可为我朝在于满清争夺人才之战,拔得头筹,
一举数得,如此,陛下何乐而不为呢!
何况此人在学界声望颇高,老臣也曾听过此人之名,
其所写的小楷《海市记》,书法工整,笔法细腻,自成一体,为书法大家!
其所作的《行草扇面》,
一夕残灯一岁春,三番寒雨恰三旬。
开尊细论仍无日,键户高眠独有人。
义比鲁连从笑腐,爻搜鬼谷定通神。
五峰今日高天下,万指都教拜下风,
因思辟榖真遐举,汉粟终縻指纵臣。
此诗词之中的,
‘五峰今日高天下,万指都教拜下风,’
这句在士林之中,甚为流传!
若能任命此人出任本次会试之主考官,
定能吸引天下南北之众多学子前来应考。
且以状元、榜眼,两人一同主持会试,
与满清以品行不佳的探花为主考,形成鲜明对比,
如此一对比,我朝将更显正统与贤明。
这样一来,不仅能吸引和选拔出大量优秀人才,
还可向天下彰显我朝求贤若渴、重视人才之意。
再者,翰林院大学士宋之绳宋大人之学识与品德也皆优,
由他与杨廷鉴一同主持,此次会试科举必能公平公正,选拔出真正的贤才为我朝所用。
还望陛下能尽快颁下圣旨,召杨廷鉴入朝。”
隆武帝朱慈璧听后,微微点头,目光扫视了众臣一眼后,开口说道,
“吴爱卿与朱爱卿,两位爱卿所言有理,朕也觉得这是个良策。
只是不知其余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这时,内阁首辅、户部尚书陈子壮站了出来,拱手道,
“陛下,此举虽好,但还需考虑财政之事。
此次开科取士,诸多事宜都需银两支持,且我朝如今还在大力营造新都江陵城,
邀请杨廷鉴入朝,必然会带来大量北方士子,
如此,就需耗费一定钱财沿途进行打点清军守将,以保证北方士子及其家人之安全。”
闻听此言,吴贞毓马上回应道,
“陛下,首辅大人所言极是,
我朝必须派出锦衣卫密探,进行沿途清军守将之打点,以保证北面士子能顺利进入我朝!
人才乃是我朝复兴之根本,
此次会试,若能吸引大量北方学子南下,为我朝所用,
日后所获之利,远非今日之小小花费可比。”
隆武帝朱慈璧听着众人的提议,心中已有了决断,开口道,
“朕意已决,
就依吴爱卿与朱爱卿所言,即刻拟旨,邀请杨廷鉴入朝,担任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
与正五品的翰林院大学士宋之绳,一同主持此次会试。
户部在财政上要做好全力支持和打点,切不可因钱财之事而伤害了北方士子南下效忠我南明拳拳爱国之心!
邀请杨廷鉴入朝之事,吴爱卿,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以礼相邀,晓以大义。”
一旁的吴贞毓忙道,
“臣领命!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说服杨廷鉴大人入朝。”
隆武帝朱慈璧又看向众臣,接着说道,
“这本次会试科举之事,关乎我朝招揽人才、重振声威,未来复兴之大事!
望,诸位爱卿齐心协力,确保此次会试顺利进行。
朕也会下令,锦衣卫全力配合,以保护北方南下之士子及其家人的安全!
另外,与满清争夺人才,不仅要靠科举主考官个人之名望,
还需在后续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天下士子们看到我南明朝的诚意与前景。
特别是北方来的士子,本次会试可多录取一些,”
“臣等遵旨!”
众臣,纷纷称是,
一场关于明年二月会试科举的讨论成果,为南明隆武朝的选择人才复兴之路,拉开了新的序幕,
也让在与满清的人才之争中,抢占了先机。
毕竟满清顺治两年,公元1645年,
满清为安定民心,顺治帝接受汉官范文程等人的建议,
参考大明科举制度,决定举行乡试,会试,以广开仕途!
乡试时间和南明一样,?定于八月?,
但会试时间却改为三月,而南明会试时间定于二月,
满清之所以会试改为三月,乃是因为二月的北京,天气太冷,三月桃花盛开,天气转暖,刚好合适!
而南明所在的南方,二月也不冷,
故,南明定于明年二月,举行会试!
如此,南明明年之会试时间就比满清明年会试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这就是先机!
众臣纷纷领命后,
第二件大事,关于开科取士的安排就此定了下来,
只待传旨昭告天下,南明将于明年隆武二年,二月,重新开科取士,
相信明年二月,南明科举会试,定然是一场盛会。
因新都江陵城,还在大力营造中,
故,明年二月的会试,将依旧在南明旧都南京城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