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隆武帝朱慈璧此言,群臣皆是人精,
此时,立刻从隆武帝话中洞悉了隆武帝此言之深意,
乃是欲夸大其父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开创南明之功,
而淡化其昏庸无能致使南明都城沦陷,且率先出逃之过失,
欲为其父弘光帝上一佳誉之尊号,
然,又恐后世史官口诛笔伐,
实乃典型的,既欲为娼妓,又欲立贞洁牌坊之举。
弘光帝朱由崧,纵然有万般不是,但其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
其一,确实如隆武帝所言,于大明亡国之危局之下,
不避生死,孤身入局,纵横捭阖,联合江北四镇和凤阳总督马士英,于南京城开创南明,保证了大明国运的延续,
此功,确实乃是开国之功,此功之大,如何吹捧,都不为过!
其二,其生前策立了一个好太子,当今的南明隆武帝,
不仅弥补了其父弘光帝生前的各种过失,还仅仅用一半年时间就快速光复了其父丢失的南明旧都南京,
更取得了消灭清军十数万的大捷,
还招降了二十五大顺朝强军,收降了整个福建郑氏军阀和江北四镇中最后剩下的刘泽清大军,
彻底整合了南明,发展并壮大了南明,
此弘光帝第二大功也,提前策立了一个好太子,
看来有一个好儿子,比什么都强!
这不刚刚取得一点成就,想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其父弘光帝,上一个好的尊号,
此事有点难办啊,
这弘光帝的尊号,既要有开国之大功,又要突显出其立了一个好的继承人,更要尊重事实!
事实是,弘光帝开国之后,只会享乐,不会处理朝政,更不通军事,以至于中原、淮河之地被清军轻而易举占领,
最后更是不到一年就南下江南,破扬州、威胁南京,以至于弘光帝吓破胆,出逃南京,最后落下了一个被俘而身死他国的下场,
君王如此之作为,称呼其为昏君,绝对错不了,
但关键人家会生养 ,有一个特别出色的好儿子,
这事就难办了,
为其所上之尊号,既要复合其昏君的所作所为,更要扩大其开国之功劳!
看来这弘光帝的尊号,当以好为主,
该上什么尊号为好呢,众大臣开始苦思冥想,
少许之后,正三品的礼部左侍郎黄淳耀,突然站了出来,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可为先帝上尊号:恭仁开基显德睿皇帝!”
闻听此言,隆武帝朱慈璧,忙正襟危坐道,
“爱卿,此尊号,有何讲究?”
礼部左侍郎黄淳耀,恭敬回答道,
“陛下,
‘恭仁’二字,凸显先帝心怀仁爱,礼贤下士,
虽局势艰难,仍有恭谨仁爱之心。
‘开基’二字,则点明先帝于大明危亡之际,开创南明之伟大功绩,延续国祚,
此乃开创新基业之功。
‘显德’二字,则彰显先帝德行,
虽后期有所不足,但前期主动联合各方势力的作为,亦是其德之体现。
‘睿’字,此字,
一则,寓意先帝有睿智之眼光,策立陛下您这样的贤明太子;
二则,也表示陛下继承先帝之余智,将带领我南明走向辉煌。
如此尊号,既体现先帝之过,更着重突出其开国之功与立嗣之明。
故,臣大胆建议陛下为先帝上尊号为:恭仁开基显德睿皇帝!”
听完礼部左侍郎黄淳耀,对此尊号的进一步解释,
隆武帝朱慈璧,内心是心动不已,
睿字,绝对是一个好的尊号,
睿字,在古代帝王谥号中的意思为聪明、睿智,
它是对帝王智慧、洞察力和英明决策能力的一种高度赞誉。
从衍生注释来看,“睿”字象征着帝王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具备深远的谋略。
在治理国家方面,一个被谥为“睿”的帝王,身前往往能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国家的发展指明方向。
从这点解释来看的话,
弘光帝身前,能不避身死,以身入局,迅速锁定目标,获得江北四镇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五大军方的支持,从而开创南明,延续大明国运,
确实是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迅速做出了正确判断,并采取果断行动,
从而于南京登基,开创了南明江山,
上尊号“睿”,一点不过分,反而十分贴切!
而从赏析角度而言,
“睿”,这一谥号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帝王的敬重与期望。
从这点看,也确实如此,弘光帝刚开创南明之时,确实是承担着大明整个数千万子民的希望和期望!
上“睿”字,这个尊号也很符合!
而从另外一个引伸解释看,当一个帝王被赋予“睿”这个谥号时,
其聪明睿智的形象,就会被深深记录在历史长河之中,
后世之人提及南明睿宗之时,也只会联想到其在位不足一年时间,期间的聪慧决策:
其一、开创南明,
其二、策立英明神武的太子——隆武帝朱慈璧!
当然,从这点看,“睿”字,更是让隆武帝所满意,
毕竟生为人子,谁人能不希望自己的父亲被别人提起之时,能多竖大拇指呢!
何况历史上,能获得睿宗如此称呼的君王,
虽然不能称呼为神君,但也绝不是昏君,而应归于是明君一类!
如,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朝的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
此人虽然不是神君,但也绝对不是昏君,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因为李旦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兵变,被封为安国相王,迁太尉。
敢于参与推翻武则天的兵变,
李旦此人,绝不是孬种,绝对有胆!
之后唐中宗在位时期,暗流涌动,李旦皆以恭俭退让而避祸,
从此点看,李旦此人深谙政治,知进退,会权谋!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
唐中宗被毒死,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兵变,拥立李旦为帝。
这里若没有李旦亲自出谋划策,仅仅靠李隆基,想要成功绝不可能!
禁军将领会听命于李旦,绝不会听命于李隆基!
从此处看,李旦死后,上尊号睿宗,确实合适!
当然,其和弘光帝朱由崧一样,在位时间都很短,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李旦政变登基为帝,
公元712年,先天元年,李旦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隆基继皇帝位。
前后也就一年多,和弘光帝朱由崧很像,
李旦一生两次登基为帝,三次让皇位,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且策立了一个好的继承人李隆基,
其为后续唐朝的开元盛世创造了条件,
所以,他完全配得上“睿宗” 的庙号。
同样的,弘光帝朱由崧,开创了南明,还策立了一个好太子,如今的隆武帝,
现在的南明,比弘光帝时的南明强大了十倍不止,也算是南明初兴,
如此一对比,给弘光帝上“睿宗”这个尊号,也完全符合!
朱慈璧内心之中,虽然是如此想的,也对睿宗这个称呼很满意,
但还要看看别的朝臣的意见,
毕竟皇帝谥号,乃是后人一个群体,对于前任帝王一生的综合评定。
只有通过群臣同意和背书,弘光帝朱由崧所上“睿宗”的尊号,才更光明正大!
故,隆武帝朱慈璧听后,微微点头,缓缓开口道,
“爱卿所言,颇有道理,待朕再细细思量一番再说。”
言罢,目光扫视下面群臣,似在询问众人的看法。
之后故作沉思,不再说话,等下面群臣主动开口!
见隆武帝不做声,此刻下面的群臣们,开始纷纷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这个“睿”字尊号是否合适。
片刻后,又有大臣提出不同意见,
但最后都被礼部左侍郎黄淳耀,一一驳倒,
渐渐的群臣达成一致意见,齐声道,
“陛下,臣等完全赞同,礼部左侍郎黄淳耀的提议,
为先帝上尊号:恭仁开基显德睿皇帝!”
见状,隆武帝满意一笑,最终拍板道,
“如此,就依众臣所请,
为先帝上此尊号:恭仁开基显德睿皇帝,
庙号睿宗!”
闻言,群臣皆呼,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对此,隆武帝哈哈一笑道,
“诸位爱卿,此事已毕,大朝会结束后,
明日随朕,送先帝最后一程,葬入南京孝陵太祖爷旁!”
“臣等遵旨!”
“好,如此,进行下一大事!”
说到此处,隆武帝朱慈璧对一旁的贴身太监张福禄,点点头,
只见其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经写好的圣旨,
似乎想到了什么,群臣的目光都变得火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