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九年的盛夏,金陵瀚王府的议事堂内,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正在激烈讨论。巨大的江淮荆襄舆图铺展在中央,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城镇、河道与现有屯田区。庞宏手持朱笔,在图上划出数个重点区域,声音沉稳有力:
王上立志北伐,粮草乃重中之重。旧有屯田虽见成效,然亩产已达瓶颈,且边境新附之地,流民安置、荒地开垦压力巨大。臣与邓艾等人反复推演,拟推行屯田新策,核心在于三改:改农具、改农法、改农监。
时年四十余岁的庞宏正值壮年,精力充沛,虽连日操劳使眼底带着血丝,但思路清晰如刀。他指向身旁一架新制的曲辕犁模型:此犁由格物院与老农合力改良,辕曲便于转弯,犁铧包铁更利破土,一牛便可拉动,效率较直辕犁提升近半,尤适江淮水田。
邓艾接过话头,他虽以山川水文测绘见长,但对后勤民生亦有独到见解。他展开一卷帛书,上面绘制着新型龙骨水车的分解图:边境屯田,灌溉为首要。此水车以脚踏驱动,可将低处河水提升三丈,一日灌溉五十亩。已命工匠赶制千具,优先配给淮南、荆北新垦区。
然器械易造,人心难调。庞宏语气转沉,以往屯田,常有官吏虚报亩数、克扣种粮。故新策欲设农监司,由中枢直派干员,分驻各屯田区,专司稽查田亩、核验产量、推广新法,岁末考核直接呈报王府。
一直静听的刘封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舆图上广袤的边境地带:新策甚善。然推行之初,必遇阻力。淮南新附,民心思变;荆襄久战,地力疲敝。需得稳重干练之人主持。
这时,一个清越的女声从殿外传来:妾身愿往淮南,督导新策。众人望去,只见大乔身着素雅宫装,手持一卷淮南户籍册,稳步而入。她向刘封与庞宏微微施礼:妾身近日整理淮南旧档,见其地广人稀,水网密布,正宜推行新式农法与农具。妾身愿请命赴淮南,安抚流民,督导屯垦,以解王上北顾之忧。
庞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了然。邓艾则暗自点头,深知这位宁国夫人在安抚人心、处理庶务上的独特才能。刘封凝视大乔片刻,见她目光坚定,绝非一时冲动,便道:淮南情况复杂,有劳夫人辛苦一遭。庞卿,邓卿,你二人统筹全局,调配资源,务必使新策落地生根。
半月后,淮南寿春郊外。烈日当空,新设立的屯田区内一片繁忙景象。大乔未着华服,仅以轻纱遮面,身着便于行动的布衣,在地方官吏陪同下,巡视田间地头。她亲眼看着农监司的吏员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曲辕犁,看着工匠在河边组装龙骨水车,清澈的河水被哗哗地提上高岸,流入干涸的田垄,引来围观众人的阵阵欢呼。
夫人,此犁果真省力!以往三日才能犁完的地,如今两日便可,且犁得更深!一名老农激动地向大乔展示翻出的肥沃泥土。大乔蹲下身,抓起一把土仔细看了看,又询问了种子浸泡、施肥的情况,叮嘱道:好生使用,秋后增产,王府必有奖赏。若有难处,可直接寻农监吏员。
她特别关注流民的安置。在临时搭建的营区,她亲自查看粥棚的伙食,询问医官药材是否充足。面对一些对新政将信将疑、或因战乱失去家园而面带忧色的百姓,她温言安抚:王府推行新策,是为让大家有地种、有饭吃、有屋住。只要勤恳劳作,必能安身立命。过往种种,皆成云烟,今后皆是瀚王治下安居乐业之民。
她的平和与真诚,渐渐消弭了民众的疑虑。当一批由江东运来的优质稻种和荆楚地区的豆种分发到农户手中时,希望的光芒在人们眼中点燃。
庞宏与邓艾则在后方全力保障。庞宏坐镇金陵,协调户部、工部,确保农具、种子、资金源源不断运往前线;邓艾则利用其情报网络,监控各地推行情况,严防贪腐及魏国细作破坏。他还提出以工代赈,组织流民参与水利修缮、道路铺设,既解决了短期生计,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秋初,淮南屯田区迎来了第一次收获。虽然只是部分田地的夏粮,但产量已显着高于往年。看着金黄的稻谷堆满临时粮仓,农户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大乔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她将丰收的喜讯写成详细奏报,附上改进建议(如针对淮南特点推广稻麦轮作、利用陂塘养鱼等),快马送往金陵。
与此同时,荆襄地区的屯田新策也在陆逊的督导下稳步推进,与淮南形成呼应。庞宏综合两地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新策细则,并开始筹划在更广阔的边境地区推广。
这场名为屯田新策的变革,如同无声的春雨,滋润着瀚国的边境土地,也滋养着北伐的根基。它不仅关乎粮食产量,更关乎人心向背与国家的持久战力。大乔的主动请缨与亲力亲为,庞宏、邓艾的运筹帷幄与严格督查,共同确保了新策的顺利推行,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民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