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除夕这天太阳还没完全出来,院子里已经有声响。大伯从里屋出来,和刚推开门的阿爹撞了个正着,俩人对视一眼,都往柴房走去,年三十祭祖是头等大事,得赶紧把供桌摆好。
兄弟两人,抬着桌子往堂屋去,
“轻点抬,这桌腿去年就松了,别再磕着。”阿奶也端着木盆从地窖出来,盆里装着萝卜白菜,她放下盆赶紧过去伸手扶着供桌。
供桌摆进堂屋,阿奶去灶房端年糕,刚年糕还冒着热气,她用筷子一块块把年糕从锅里夹起来,码在盘子里,堆得跟小山似的。炸了各式丸子的青花碗早摆好了。
最后阿爷则拎着一壶米酒,往瓷杯里倒满,朝院子喊:“永平、永安,该祭祖啦,可以起床了!”
一家人很快都陆陆续续起来,按辈分站在堂屋。阿爷从神龛上摸出三炷香,在烛火上点着,吹了吹火星子,对着供桌弯了弯腰:“今年托祖宗的福,进山采的药材卖了好价钱,孩子们也都平平安安。今天这桌年饭,您老们尝尝,明年还请列祖列宗继续保佑咱们姜家。”说完,他率先跪下来磕头,其他人跟着一起磕。
才祭完祖,阿爹就搬来木梯靠在门框上,永安抱着浆糊桶,用刷子在门框上涂得匀匀的。永平手里捏着对联,站在梯下比量:“二叔,往左边挪一点,不然就不对称了。”
阿爷站在台阶上,眯着眼看了看,嗓门一下子提起来:“高了高了!往下一点,对,对,对,就是这个位置!”
桃丫举着两张红窗花跑过来,胳膊肘不小心撞到永平后背:“哥,我来贴福字!”
大伯娘正好从屋里出来,伸手揉了揉桃丫的头:“慢点儿贴,别把纸弄皱了,贴歪了福气就进不来家里咯。”
桃丫点点头,踮着脚往窗户上贴,贴完还退两步看看,眯着眼睛看福字有没歪。
还没贴完对联,灶房里的香味已经香飘十里。阿奶守在大铁锅旁,锅里的五花肉炖得“咕嘟咕嘟”响,姜片和八角的香味混着肉香,满院子都能闻见。她用筷子扎了扎肉皮,筷子轻松穿了过去,嘴里念叨:“再炖一刻钟,五花肉得炖烂点才好吃。”
旁边的小锅里煮着丸子,阿娘正往碗里盛丸子,看见永祥跑进来,赶紧拦住:“先别吃,等会儿跟大家一起吃,不然年夜饭就没你的份了。”永祥吐了吐舌头,又跑了出去。
傍晚的时候,年夜饭终于摆上桌。大伯端着一大盘炸酥肉,放在桌子中间,金黄的酥肉冒着热气。
阿奶把炖好的五花肉端上来,肉块油汪汪的,上面撒着一些葱花。
阿娘端来煮好的饺子,白白胖胖的,在盘子里排得整整齐齐。
家里人每人端着一碟菜上桌,有风干野鸡炖蘑菇、香肠炒豆腐干、腊猪脚炖萝卜,清炒素白菜、各式糕点、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连碗和筷子都没有地方摆了。
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好,阿爷拿起酒杯,与大伯和爹碰杯:“今年咱家常进山,辛苦你们两兄弟了,家里今年有了点进项,过了年一家人在找点进项,争取明年盖多几家房,再买点地。”说完,他一口干了杯里的酒。
永平赶紧拿起酒壶,给阿爷和阿爹添上:“爷,过了年我就十五了,我和爹还有二叔一起多挣点银子。”
“都是懂事的孩子”阿奶听了擦起眼角的泪花。
阿娘忙招呼大家吃菜,顺手夹了一个饺子给月妍。月妍咬了一口饺子,突然“哎哟”一声,从嘴里吐出个铜板,举起来给大家看:“我吃到铜板了!”
阿奶笑得眼睛都眯了,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咱妍丫头就是有福气。”
没一会儿,永吉也吃到了铜板,拍着桌子喊:“我也吃到了!今年肯定也是有福气的人!”
看到其他人吃的铜板,永祥着急了,夹起饺子往嘴里塞,嚼得腮帮子鼓鼓的,突然“咔嗒”一声,吐出来一看也是个铜板,他立马举着朝阿娘晃:“娘!我也有福气!”
阿娘笑着点头:“咱永祥也是有福气的,明年要听阿爷阿奶的话。”
吃完饭,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守岁。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旺旺的,映得每个人的脸都暖融融的。
阿爷嗑着瓜子,跟大伯聊起去年的事:“去年过年,家里就剩半袋玉米面,蒸了几个窝头,孩子们都没吃饱,年都没过好。”
阿奶在旁边接着话:“可不是嘛,去年这时候,过年都是穿打补丁的旧衣服,今年全家都有都有新棉袄穿。”
永安拿着火柴,往火塘里添了块柴,火星子“噼啪”响了几声,他抬头问:“爷,明年咱们还进山采药材吗?我还想跟着去。”
阿爷点点头:“去,明年争取采更多的药材,换了银子盖房子”
桃丫靠在大伯娘怀里,手里捏着个糖块,没一会儿就打了个哈欠。大伯娘摸了摸她的脸:“困了就先去睡,明天还要早起拜年呢。”
桃丫摇摇头:“我要跟大家一起守岁,等会儿还要放鞭炮。”说着,她又坐直了身体,揉揉了眼睛,眼睛盯着火塘里的柴火,生怕错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