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商会例会的经历,让林野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与那些老牌商贾之间的差距。那不仅仅是财力和规模的差距,更是信息、人脉和底蕴的鸿沟。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听”和“学”上。
他积极参加商会的各种活动,哪怕是看似无聊的茶话会、联谊晚宴,他也尽量到场。他像个沉默的影子,坐在角落,观察着那些老板们的言谈举止,倾听他们交谈中透露出的零碎信息——哪个行业有政策利好,哪条运输线路可能要调整,甚至哪个官员即将调任之类的小道消息。
这些信息,单独看可能没什么,但拼凑起来,却能让他对江城的商业脉搏有了更清晰的感知。他不再是那个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码头苦力,视野被强行拉高、拓宽。
同时,他也开始有选择地利用商会这个平台。他没有像饿狼一样扑上去寻求合作,而是通过梁弘远,结识了一两个同样规模不大、但作风比较正派的商会成员,比如一个做文具批发的钱老板,一个开小型印刷厂的孙掌柜。
接触也是循序渐进的。先是礼貌性的拜访,交流些行业见闻,然后在不经意间,提起四海速运的业务,展示其效率和可靠性。他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说话。
这种低调而务实的方式,反而赢得了那两位老板的一些好感。钱老板试着让四海送了几次加急的订单样品,孙掌柜也把厂里一部分零散的文件、小批量成品配送交给了四海。
业务量没有爆炸式增长,但客户的质量和稳定性却提升了一个档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合作,四海速运的名字,开始在以商会为圆心的一个小圈子里,悄然流传。
这天,林野刚从钱老板那里结算了一笔运费回到货栈,强子就一脸神秘地凑过来。
“野哥,你猜怎么着?黑皮那边,最近好像消停了不少。”
“哦?”林野挑眉。这倒是有些意外。
“我打听了一下,”强子压低声音,“好像是商会里有人放出话,说四海现在是商会正式成员,让大家给点面子,按商场的规矩来,别动不动就玩下三滥。”
林野心中一动。是梁弘远?还是别的什么人?他无法确定。但这无疑表明,加入商会这步棋,开始显现出它无形中的庇护作用。黑皮和赵凯再横,也要顾忌一下商会这个庞然大物的脸面,至少明面上,不敢再像之前那样肆无忌惮地打砸抢。
这借来的“东风”,虽然微弱,却实实在在地让四海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别高兴太早。”林野给兴奋的强子泼了盆冷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们不用暴力,可能会用更阴险的商业手段。告诉兄弟们,不能松懈,业务上更不能出任何纰漏,给人抓住把柄。”
“明白!”强子重重点头。
站在货栈二楼的窗口,林野看着下面院子里穿着统一工装、忙碌而有序的兄弟们,又摸了摸胸口那枚冰凉的商会徽章。
他想起陈其庸说过,要懂得借势。如今,他算是初步借到了商会的一点“势”。但这势是虚的,是别人给的,随时可能被收回。
要想真正立得住,必须让四海自身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让商会觉得不可或缺,让对手不敢轻易招惹。
这借来的东风,只是让他获得了短暂休整和发育的时间。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