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重案六组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阳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轻快地跳跃着——他正在给之前开发的几个系统做最后的优化,屏幕上数据流飞速滚动,偶尔弹出的代码窗口像跳动的音符。
最近没什么紧急案子,办公室里难得清闲。常保乐在翻看着新到的刑侦杂志,田蕊对着镜子摆弄着刚买的发卡,丁箭则靠在椅子上打盹,嘴角还带着满足的笑意——大概是梦到了昨天食堂做的红烧肉。
杨震和季洁在讨论着前几天绑架案的卷宗,时不时低声交流几句,郑一民坐在办公桌后,批阅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偶尔抬头看看忙碌又安稳的众人,眼底带着一丝欣慰。
就在这时,李阳放在桌角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老家-婶子”的名字。他愣了一下,随手接起电话,脸上还带着刚才调试程序时的轻松笑意:“婶子,咋这个时候打电话了?我爸最近身体咋样?”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沙哑的女声,是他老家的婶子,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阳阳啊,你忙不忙?没啥大事,就是……就是你妹妹小雅,前两天跟人吵了架,现在情绪不太好,你要是有空……”
李阳脸上的笑容渐渐淡了,眉头微微蹙起:“念念跟人吵架了?跟谁啊?严重不严重?她人没事吧?”
“人倒是没啥大事,就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也不说话。”婶子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犹豫什么,“那家人找上门来过,说要念念给个说法,你叔跟他们吵了几句,也没解决啥问题……其实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就是怕小雅钻牛角尖,你要是方便……”
“我方便,我这就回去。”李阳想都没想就接话,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手机,“婶子你别担心,我明天就到,到了再说。念念她……没跟人动手吧?”
“没有没有,就是吵得凶了点,对方推了她一把,没受伤。”婶子连忙说,“你别着急啊阳阳,路上慢点,家里有我跟你叔呢。”
挂了电话,李阳看着手机屏幕上“念念”的名字,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妹妹李念五岁的小女孩,从小就是个倔脾气,受了委屈也不爱说,总爱自己憋着。这次能让婶子特意打电话来,恐怕事情没她说的那么简单。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走到郑一民办公桌前,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郑队,我想请几天假,回趟老家。”
郑一民放下笔,抬头看着他:“怎么了?家里出事了?”
“嗯,我妹妹……有点事,婶子打电话来说不太放心,我回去看看。”李阳简单解释了一句,没多说细节——他知道队里人手紧,不想让大家担心。
杨震和季洁也闻声看了过来。杨震放下卷宗,挑眉道:“家里出事了?严重吗?需要帮忙的话尽管说,不行我跟你一起去?”
“不用不用,应该不是啥大事。”李阳连忙摆手,“婶子说就是吵架了,我回去劝劝小雅,处理完就回来,估计三四天就够了。”
季洁看出他眼底的担忧,轻声说:“家里的事重要,赶紧回去吧。电脑里的案子资料我跟杨队先盯着,有啥需要远程处理的,随时给你打电话。”
郑一民点点头,在请假单上签了字:“去吧,路上注意安全,家里要是有解决不了的事,别硬扛,及时跟队里联系,咱们六组是一家人,啥时候都能搭把手。”
“谢谢郑队,谢谢季姐,谢谢杨队。”李阳接过假单,心里暖烘烘的。他快步走回座位,开始收拾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好收拾的,就一个背包,装了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他那台寸步不离的笔记本电脑。
田蕊凑过来,塞给他一小袋巧克力:“路上吃,补充体力。你妹妹要是受了欺负,跟哥说,哥帮你出头!”
常保乐也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担心,说不定就是小姑娘闹脾气,你回去哄两句就好了。”
丁箭揉着眼睛坐起来,打了个哈欠:“老家在哪儿来着?用不用我给你联系那边的同行?办事方便点。”
李阳心里一热,笑着摇摇头:“不用麻烦了,就是小破事,我自己能处理。谢谢哥几个,我走了啊。”
他背上背包,又看了一眼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还亮着,上面是他刚优化好的“身临其境”系统界面。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没关,想着万一队里有急事,远程也能操作。
“走了。”他挥挥手,转身走出办公室。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杨震摸着下巴,若有所思:“你说这小子,平时天塌下来都稳如泰山,今儿个怎么慌慌张张的?”
季洁叹了口气:“毕竟是家里人,尤其还是他最疼的妹妹。希望真像他说的,不是啥大事。”
郑一民重新拿起笔,却没立刻写字:“给他老家那边的派出所打个电话,让他们帮忙照看着点,万一有啥情况,也好有个照应。”
“哎,好。”杨震立刻拿起电话。
此时的李阳已经坐上了去火车站的出租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倒退,他却没心思看,满脑子都是妹妹的样子——小时候总跟在他身后喊“哥”,被人欺负了就躲在他身后哭,长大了随然性子倔了点,但还是会偷偷给他寄自己织的围巾。
他拿出手机,想给念念打个电话,却又放下了——婶子说她把自己关在屋里,现在打电话估计也不会接。还是回去当面问清楚吧。
出租车驶进火车站广场,李阳深吸一口气,拉开车门。无论是什么事,他都得回去,妹妹受了委屈,做哥哥的,总得站在她身前。
只是他没注意,背包里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一个隐藏的程序悄然启动,后台数据正在无声地同步着——那是他下意识设置的安全程序,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习惯让技术处于“待命”状态。
而这份下意识的谨慎,或许在不久后,就会派上意想不到的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