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雪下得格外温柔,像给建军科技的家属院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林建军家的客厅里却暖意融融,暖气片上烘着红枣和花生,苏岚正在厨房和儿媳一起炸丸子,油锅里的滋滋声混着窗外的鞭炮声,是年节最热闹的背景音。
“爷爷,您看我这个!”七岁的曾孙林思远举着个乐高拼的“芯片模型”冲进客厅,小脸蛋冻得通红,手里的模型却举得稳稳的。这是他跟着林晓阳学的,虽然只是些彩色积木块,却像模像样地拼出了芯片的层级结构。
林建军放下手里的《人民日报》,笑着接过模型:“哟,咱们思远都会做芯片了?比你太爷爷当年强,我像你这么大,还只会玩泥巴呢。”他指着模型最底层的蓝色积木,“这块是衬底,相当于地基,得结实,就像咱们做人,根基要稳。”
思远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指着墙上的全家福喊:“爸爸在那儿!”照片是去年拍的,林建军坐在中间,手里捧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苏岚挨着他,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林卫国夫妇站在后排,林卫国手里拿着块芯片样品;林晓阳则蹲在前排,身边摆着他的核聚变装置模型——四代人,三样“传家宝”,定格在同一个画面里。
“爸,晓阳他们到楼下了。”林卫国推开阳台门走进来,身上还带着寒气,手里拎着个保温桶,“合肥实验室刚出了新成果,他非要带回来给您看。”
话音刚落,林晓阳就抱着个金属盒子进来了,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兴奋:“爷爷,您看这个!我们的超导线圈终于通过1000小时稳定性测试了,用的全是国产材料,性能比进口的还好!”他打开盒子,里面是个缠绕着银白色线圈的装置,线头处还连着测试线,显然是刚从实验室拆下来的。
林建军戴上老花镜,凑近了仔细看,手指轻轻拂过线圈表面:“不错,焊点很均匀,比你们上次送来的样品强多了。”
苏岚端着一盘刚炸好的丸子进来,笑着拍掉晓阳身上的雪:“先别聊你的线圈了,洗手吃饭。你爸特意让食堂杀了头年猪,炖了酸菜白肉,就等你回来呢。”
饭桌上的菜摆了满满一桌,最显眼的是中间那盆红烧肉,用的是傻柱当年传下来的方子,肥而不腻,香气能飘满整个楼道。林建军给每个人都夹了块肉,最后夹起一块放进思远碗里:“多吃点,长壮实了,以后才能接咱们家的班。”
“爷爷,接班是不是要学造芯片?”思远嘴里塞得鼓鼓的,含糊不清地问。
“不止是芯片。”林卫国放下筷子,拿起桌上的酒杯,“你爷爷那代人,造量具是为了让中国有‘精度’;我们这代人搞芯片,是为了让中国有‘速度’;到你晓阳叔叔这代,搞核聚变,是为了让中国有‘高度’。你们这代,要站在我们肩膀上,看得更远。”
林晓阳补充道:“就像爷爷常说的,技术没有国界,但技术人有祖国。将来不管你学什么,都得记得,要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思远似懂非懂地敬礼:“保证完成任务!”逗得满桌人都笑了。
酒过三巡,林建军从书房拿出个红布包,里面是三枚勋章:一枚是他自己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一枚是林卫国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奖章,还有一枚是林晓阳在国际AI大赛上获得的金奖奖牌。
“这三枚章,你们都拿着。”他把林卫国的奖章递过去,又把晓阳的奖牌放在年轻人手里,最后拿起自己的奖章,郑重地放在思远面前,“这枚给思远存着,等他长大了,做了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再亲手戴上。”
思远眨巴着眼睛,小心翼翼地捧着奖章,突然说:“爷爷,我长大了要造会飞的芯片,带着大家去月亮上!”
“好啊。”林建军摸了摸他的头,眼眶有些发热,“有志向。爷爷这辈子,从四合院到中关村,从造量具到看你们造芯片、搞核聚变,就知道咱们中国人,只要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四世同堂的暖意:【检测到“家族四代团聚”,科技传承脉络完整,符合“代际接力”终极愿景。】
【奖励“家族精神图谱”:将“踏实做人、科技报国”的核心理念具象化为可传承的行为准则,强化家族凝聚力。】
林建军看着脑海中浮现的“精神图谱”,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三代人的共同特质:林建军的“坚韧不拔”,林卫国的“锐意创新”,林晓阳的“视野开阔”,而这些特质的根基,都是“家国情怀”。他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只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从他在轧钢厂时的“不服输”,到卫国在实验室的“不放弃”,再到晓阳面对封锁时的“不低头”,这股劲,才是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窗外的烟花突然炸开,绚烂的光透过窗户照在每个人脸上。林卫国举起酒杯:“爸,妈,我敬你们一杯。没有你们当年的坚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林晓阳也跟着举杯:“我也敬爷爷奶奶,还有爸妈。你们教会我的,比实验室里的公式更重要。”
思远学着大人的样子,举着果汁杯:“我敬太爷爷太奶奶,祝你们身体健康,祝我们家的芯片飞上天!”
苏岚笑着擦了擦眼角:“快吃菜吧,菜都凉了。”她给林建军夹了块他最爱吃的炸丸子,“你啊,这辈子就惦记着技术和孩子,今天可得好好歇歇。”
林建军看着眼前的一家人,突然觉得无比踏实。技术封锁也好,国际竞争也罢,在这样的团聚面前,都成了过眼云烟。他想起197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自己骑着自行车送卫国去考场,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能考上大学;1984年在旧厂房里,他和郑师傅等人啃着冷馒头,梦想着造出不输给德国的量具;而现在,他的孙子在攻克核聚变,曾孙已经知道什么是芯片——原来这就是幸福,是看着梦想在一代代人手里,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宏大。
春晚开始时,全家人挤在沙发上看节目。当小品里提到“中国芯”时,思远突然指着电视喊:“那是爸爸做的!”满屋子的笑声里,林建军悄悄拿出手机,给郑师傅的儿子小王发了条短信:“给车间的兄弟们拜年,年后咱们的国产光刻机,该提速了。”
小王很快回复:“林总放心,我们都等着呢!”
放下手机,林建军靠在沙发上,听着家人的笑声和电视里的歌声,心里像揣着个暖炉。他知道,这个春节的团聚,不只是亲人的相聚,更是一个家族精神的加油站。未来的路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挑战,但只要这股“接力”的劲在,只要“科技报国”的初心在,他们就永远能笑着面对,稳稳前行。
烟花再次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客厅窗户上的剪纸——那是苏岚剪的“四世同堂”,四个不同年代的人像,手牵着手,站在一片盛开的梅花里。林建军看着剪纸,突然想起系统奖励的“家族精神图谱”最后一句:“所谓家,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信念的传承。”
而这份传承,就是他能给这个时代,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