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扬扬的雪花给中关村的科技园盖上了一层白毯。建军科技的研发中心里,暖气开得正足,林卫国盯着电子显微镜下的硅片,眉头微蹙——0.8微米制程的芯片测试出现了微小的漏电,这意味着之前的光刻胶配方还需要微调。
“林工,工程院的公示出来了!”小张拿着一张打印纸冲进实验室,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您……您入选院士候选人了!是咱们半导体领域最年轻的候选人!”
林卫国的手顿了顿,电子探针在硅片上留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痕迹。他转过身,接过公示名单,目光落在“林卫国(42岁,建军科技)”那行字上,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深沉的平静。
“还只是候选人。”他把公示纸放在实验台上,拿起镊子夹起硅片,“先把漏电问题解决了再说。”
小张却按捺不住兴奋:“这可是工程院院士!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够不上边!您才42岁啊!”他看着林卫国专注调试设备的侧脸,突然想起刚进公司时,这位年轻的技术负责人为了攻克封装技术,在车间连续待了四十天,眼睛熬得像兔子,“您这几年的成果,拿院士绝对够格——半导体封装技术国产化、GSm基带芯片自主研发,哪一项不是填补国内空白的?”
林卫国没说话,只是调整了一下显微镜的焦距。屏幕上的硅片缺陷清晰可见,像地图上的细小裂缝。他想起十年前刚从斯坦福回国时,父亲对他说的话:“搞技术别想着头衔,能解决国家的难题,比啥都强。”这些年,他一直记着这句话,从没想过“院士”这两个字会和自己扯上关系。
消息很快传到了林建军那里。他正在车间检查新到的五轴加工中心,听完苏岚的电话,只是淡淡一笑:“知道了。让他安心搞研究,别分心。”
苏岚在电话那头笑:“你啊,儿子都成院士候选人了,还这么沉得住气。我刚看了公示名单,卫国是最年轻的,不少老专家都为他站台呢。”
“年轻不是资本,成果才是。”林建军擦了擦手上的油污,“当年他在清华实验室熬夜做实验,在斯坦福啃外文文献,在咱们这旧厂房里调试设备,那些苦没白吃。”他顿了顿,语气里终于带了点欣慰,“不过,能得到认可,总是好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检测到“技术传承阶段性成果显现”,林卫国院士候选资格符合“三代接力”主线。】
【奖励“半导体前沿技术预判报告”:包含0.1微米以下制程关键技术、三维封装趋势分析,为下一代研发提供方向。】
林建军把报告里关于“铜互连技术”的章节折起来,打算晚上交给林卫国。这是0.1微米制程的核心难题,也是他们下一步要攻关的目标。他知道,儿子能走到今天,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改革开放让他们能接触到国际前沿,国家对科技的重视让民营企业也能参与重大项目,而那些“恰到好处”的系统提示,不过是帮他们少走了些弯路。
院士评选的答辩环节安排在春节后。林卫国准备了整整三个月,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梳理成厚厚的报告,从技术原理到产业化应用,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推敲。答辩那天,他穿着一身合体的西装,站在工程院的报告厅里,面对几十位院士的提问,从容不迫。
“林教授,您的GSm基带芯片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在功耗控制上与高通还有差距,这怎么解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问道。
林卫国调出测试数据,语气坦诚:“确实有差距,这是我们的短板。但我们的芯片成本只有高通的三分之一,更适合国内市场的普及。目前我们已经研发出第二代芯片,功耗降低了15%,计划明年量产。”他展示了新的测试曲线,“这是基于新型材料的改进方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答辩结束后,老院士拉着他的手说:“年轻人,做得不错。我们这代人没能完成的事,就靠你们了。记住,技术可以有差距,但骨气不能有。”
1997年6月,当选名单正式公布。林卫国的名字赫然在列,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消息传来,建军科技的员工自发在厂区门口挂起了横幅:“祝贺林卫国院士!”郑师傅带着车间的老伙计们,用边角料做了个“院士之家”的牌匾,敲锣打鼓地送到了研发中心。
“小林,不,林院士!”郑师傅笑得合不拢嘴,皱纹里都透着骄傲,“当年你爸带你来车间,你还穿着学生装,现在成院士了,我们脸上都有光!”
林卫国接过牌匾,眼眶有些发热:“郑师傅,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啥也不是。这牌匾,该挂在厂里的荣誉室,是咱们所有人的功劳。”
更让全厂振奋的是,不久后,“国产GSm基带芯片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颁奖典礼上,林建军作为项目总顾问,和林卫国一起站上了领奖台。父子俩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鲜艳的红花,在闪光灯下格外醒目。
“爸,谢谢您。”下台时,林卫国轻声说。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趴在煤棚里给他讲机械原理;想起高考时,父亲顶着压力让他放弃工厂学徒,全力备考;想起回国创业时,父亲把工厂的大半利润投进风险极高的半导体研发……没有父亲的坚持和指引,就没有他的今天。
林建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是你自己争气。这奖,你配得上。”他看着主席台上“科技强国”的标语,突然觉得,那些年在轧钢厂的辛苦,创业初期的艰难,都值了。
【叮!】
系统提示音带着圆满的回响:【“父子同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达成,科技传承典范形成。】
【奖励“国家科技战略顾问资格”:可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决策咨询,助力顶层设计。】
消息传开,成了中关村乃至全国科技界的美谈。媒体争相报道这对“院士父子”,称他们是“中国科技界的脊梁”。老首长特意打来电话,声音洪亮:“我就知道你们父子俩能成大事!当年你说要让中国的技术站起来,现在真的做到了!”
庆功宴上,傻柱端着酒杯,非要给林卫国敬酒:“林院士,我老傻不会说啥大道理,但我知道,你和你爸都是干实事的。这杯酒,敬你们给中国人长脸!”
林卫国笑着喝酒,目光扫过席间的同事——小张已经能独当一面,负责第三代芯片的研发;苏岚正在和法务部讨论国际专利布局;父亲则在和老专家们交流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他突然明白,“院士”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要带领团队攻克更多技术难关,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人才,要把“科技报国”的接力棒稳稳传下去。
夜深了,林卫国还在研发中心加班。他翻开父亲给的“前沿技术预判报告”,上面关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描述让他眼前一亮。窗外的月光照在报告上,也照在他年轻而坚定的脸上。
林建军悄悄走进来,放下一杯热牛奶:“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开会。”
“爸,您看这个。”林卫国指着报告,“量子点技术如果能突破,显示屏幕的能耗能降低一半,色彩还原度也会更好。”
林建军看着儿子眼里的光,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他知道,属于林卫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带着技术的火种,照亮中国科技的未来。
离开研发中心时,林建军回头望了一眼。那扇亮着的窗户,像黑夜里的一盏灯,指引着方向。他想起系统奖励的“战略顾问资格”,心里已经有了新的规划——不仅要做好企业,更要为国家的科技战略出份力,让更多像建军科技这样的企业成长起来,让中国的科技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
父子俩的名字,从此不仅刻在获奖证书上,更刻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上。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实验室的灯光里,在车间的机床声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科技报国”的接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