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初夏,轧钢厂技术科的窗台上多了一盆月季,是小马从家里移栽过来的,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林建军站在窗前,手里捏着一份刚从北京寄来的文件,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文件抬头印着“国家科委专利试点办公室”,下面盖着鲜红的公章,批准了他的“设备自动化改造方案”专利申请,专利号是“”。
“林主任,这就是……专利?”郑师傅凑过来,眼镜滑到鼻尖上,看着文件上的“专利权人:林建军”几个字,像看什么稀罕物,“听说这玩意儿跟奖状不一样,能证明这技术是你先想出来的?”
“差不多这个意思。”林建军把文件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牛皮纸信封,“国家刚搞试点,咱们厂就我这一个申请通过的。”他想起三个月前提交申请时的忐忑,当时连厂部都有人说“搞这虚头巴脑的干啥,能修好机器就行”,只有张厂长拍板:“小林想试试就试试,说不定是好事。”
这事要从去年说起。林建军主导的设备自动化改造完成后,厂里的生产效率提升了40%,附近几个工厂听说了,纷纷派人来取经,连外地的农机厂都写信来要改造图纸。起初林建军没在意,觉得技术共享是应该的,直到有次去兄弟厂交流,发现他们照搬的改造方案出了纰漏——对方没理解伺服电机的过载保护设计,导致设备烧毁,还反过来埋怨“林建军的方案有问题”。
“技术这东西,得说清楚来龙去脉,不然容易出乱子。”林建军当时就想,要是能有个正式文件,明确方案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既能保护自己的成果,也能让别人用得放心。恰好老首长来信,说国家科委在搞专利制度试点,鼓励技术人员申请,他才动了这个心思。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清晰的数据流:【检测到“首项专利申请成功”,符合“技术保护与规范化”趋势。】
【奖励“专利文件撰写指南”:包含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的撰写技巧,适配当前专利制度试点要求。】
【解锁“技术成果转化”权限:可将专利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工业领域,获得合理收益。】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详细的撰写规范:权利要求书要明确保护范围,既不能太宽导致无法授权,也不能太窄起不到保护作用;说明书要“充分公开”,让本领域技术人员能重复实施,这正是上次兄弟厂出问题的关键——他的原始方案里省略了过载保护的具体参数,对方想当然地按经验设置,才出了岔子。
“林主任,专利批下来,厂里给奖励不?”小马凑过来,眼里闪着好奇,“听说城里的工程师申请专利,能得不少钱呢。”
“钱是次要的。”林建军笑了笑,“重要的是,这方案以后谁想用,就得按规范来,出了问题也能说清责任。”话虽如此,他心里也清楚,合理的奖励能激励更多人搞技术革新,这比空喊口号管用。
果然,没过几天,厂部就送来一张500元的奖金支票,是当时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张厂长亲自送来的,还带来了一份红头文件:“小林,这是厂里给你的奖励,以后谁搞出新技术,都按这个标准来!”
拿着支票,林建军第一个念头就是买书。他记得上周去市里的新华书店,看到书架上摆着刚到的《机械工程手册》,一套十二本,要价不菲,当时没舍得买。还有林卫国念叨了很久的《高等数学》,以及培训班学员急需的《金属切削原理》,算下来正好需要500元。
“你把奖金全买书?”苏岚看着他列的书单,有些惊讶,“不添点家具?家里的桌子都快散架了。”
“桌子能凑合用。”林建军在书单上又添了几本《电子技术基础》,“卫国马上要考工农兵学员,培训班的年轻人也需要参考书,这些书比家具重要。”他想起系统奖励的“技术成果转化”权限,心里有了更长远的打算——现在积累知识,将来技术转化时才能厚积薄发。
周末,林建军带着林卫国去市里的新华书店,一口气买下了所有想买的书,装了满满两大麻袋。书店的营业员看着他们,忍不住感叹:“现在还有人花这么多钱买书,真是少见。”
回到厂里,林建军把《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工人速查手册》分给培训班的学员,小马拿到书时,激动得手都在抖:“林主任,这……这太贵重了!”
“好好学,将来你们搞出新技术,也去申请专利,到时候我请你们吃糖。”林建军笑着说,把《机械工程手册》搬到技术科的资料柜里,“这书放这儿,谁需要谁看,看完记着放回原位。”
最开心的是林卫国,抱着崭新的《高等数学》,坐在书桌前看了一下午。“爸,这书上的微积分例题,跟你给我讲的机床进给量计算对得上!”他兴奋地喊,“原来数学真能用到修机器上!”
“不仅能用,还能指导你怎么改进机器。”林建军走过去,指着书上的曲线方程,“你看这个正弦曲线,要是用到冲床的凸轮设计上,滑块的运动就能更平稳,减少冲击。”
父子俩头挨着头讨论,苏岚在旁边缝补衣服,听着他们的对话,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丈夫买的不只是书,是给儿子的未来,是给那些年轻人的希望,也是给这个工厂的技术火种。
专利申请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连外厂都有人来取经。邻市的农机厂派来技术员,拿着介绍信,想购买专利许可。林建军没要高价,只收了200元作为“资料费”,却详细给他们讲解了改造方案的关键点,尤其是过载保护的参数设置:“你们的农机负荷波动大,这个参数得调大到1.5倍,不然容易烧电机。”
技术员感激地说:“林师傅,您这真是授人以渔啊!我们厂长说,以后有技术难题,还来向您请教。”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专利技术首次许可”完成,获“技术信誉值”+100。】
【奖励“专利地图绘制方法”:可分析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找到技术空白点,为后续研发提供方向。】
林建军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机床自动化”领域的专利地图,红色标记是已有专利,绿色区域是空白点,其中“pLc控制替代继电器”的空白点格外醒目——这正是未来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他心里一动,把这个方向记在笔记本上,打算等时机成熟,就带着学员们攻关。
年底,厂里评选“技术革新能手”,林建军全票当选。领奖台上,他手里拿着专利证书和奖状,对着台下的工人说:“这专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我希望将来有更多人申请专利,让咱们厂的技术走出去,让全国都知道,轧钢厂的工人有本事!”
台下掌声雷动,培训班的学员们看得眼睛发亮。小马悄悄对身边的小李说:“明年我也要搞个小发明,申请专利!”小李用力点头,手里的《金属切削原理》被攥得紧紧的。
林建军看着这一幕,心里一片滚烫。他知道,这500元奖金花得值,这张专利证书的意义,远不止证明一个技术方案那么简单——它像一粒种子,落在了年轻人心里,将来注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夜色渐深,技术科的灯还亮着。林建军坐在灯下,翻开崭新的《机械工程手册》,在扉页写下一行字:“技术有界,创新无疆。”他知道,专利制度的恢复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们去探索,而他能做的,就是带着这群年轻人,一步一个脚印,把技术的火种传下去,让它在时代的春风里,燃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