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春寒料峭,轧钢厂维修组的车间里却透着股热火朝天的劲儿。林建军蹲在一台捷克进口的镗床旁,手里捏着一把自制的量规,正对着灯光仔细比对。青工小李和小王凑在旁边,大气不敢出——这台镗床是厂里加工军工零件的关键设备,昨天突然出现0.02毫米的误差,急得赵科长差点把技术员骂哭。
“问题在主轴轴承的预紧力。”林建军放下量规,声音不大却清晰,“你们看,这处的油膜厚度不均匀,高速转动时就会产生微小的跳动。”他用手指在轴承座边缘比划,“拆的时候注意,这三个固定螺丝得对角松开,力道要匀,不然会变形。”
小李赶紧拿出笔记本,铅笔在纸上飞快地画着示意图,连林建军捏扳手的角度都记了下来。小王则在一旁给轴承座涂防锈油,眼神却紧盯着林建军的动作——这是他跟着林师傅学技术的第三个月,从一开始连扳手都拿不稳,到现在能独立拆装普通机床,进步快得连老工人都咋舌。
三个月前,林建军刚提出要带两个徒弟时,郑师傅还皱着眉劝他:“小林,这时候教徒弟?不怕被人说你搞‘技术私有’?”毕竟前两年“批判技术权威”的余波未平,公开“传帮带”总让人觉得扎眼。
林建军当时只是笑了笑:“老郑,技术这东西,越传越活。咱们都老了,总不能让这些设备将来没人会修吧?”他选小李和小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小李心思活络,擅长记图纸、算参数;小王性子沉稳,手上功夫扎实,正好互补。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轻响:【检测到“技术传承”场景,符合“守护火种”策略。宿主因材施教,传承效率提升30%。】
林建军不动声色地接收着提示,手里的活却没停。他让小李递过铜锤,对着轴承外环轻轻敲了三下,每一下的间隔都分毫不差。“听这声音,”他示意两个年轻人凑近,“清脆带点余震,说明轴承没裂纹;要是发闷,就得换了。这是‘听声辨损’,机器跟人一样,不舒服了会‘说话’。”
小王闭上眼睛听了半天,突然开窍:“师傅,我上次修冲床,它的声音就有点发闷,后来果然是曲轴裂了!”
“就是这个理。”林建军赞许地点头,把铜锤递给小王,“你来试试,力道要像给病人号脉,既要摸到‘症结’,又不能伤着‘筋骨’。”
小王紧张得手心冒汗,学着林建军的样子举起铜锤,落下时却偏了半寸。林建军伸手握住他的手腕,轻轻一调:“手腕放松,力从腰出,不是靠胳膊使劲。”
郑师傅蹲在不远处磨刀具,眼角的余光瞥见这一幕,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他原本还担心林建军藏私,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林建军教徒弟,不仅教怎么拆怎么装,连“听声辨损”“手感测力”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都毫无保留,这股子坦荡,比那些空喊“革命口号”的人实在多了。
中午歇晌时,小李偷偷从饭盒里掏出两个窝窝头,塞给林建军一个:“师傅,我妈蒸的,加了玉米面,管饱。”他家里困难,这还是过年省下来的细粮。
林建军没推辞,掰了一半递回去:“一起吃。”他看着小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突然想起什么,“下午我教你们用‘三点找正法’校直轴类零件,这个方法比用机床省料三成,适合现在的条件。”
小王眼睛一亮:“是不是您上次修轧辊用的法子?当时老郑师傅说您神了,硬生生把弯了的辊子校直了!”
“那不是神,是有窍门。”林建军笑了笑,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段废钢轴,“你们看,任何弯曲的零件,都有三个点能找到平衡……”他用粉笔在地上画着受力分析图,阳光透过高窗照在他身上,粉笔灰在光束里飞舞,像撒下的一把种子。
【叮!】
【“三点找正法”教学完成,小李“空间受力分析”能力提升,小王“手工校直”技巧掌握。】
【奖励“精密测量工具使用指南”,包含游标卡尺、百分表的校准与保养,适配传承需求。】
林建军的意识里浮现出指南的内容,从游标卡尺的零点校准到百分表的防震措施,细致得连不同温度下的误差补偿都有说明。他心里一动,下午就把自己珍藏的一块瑞士产百分表拿出来,当着两个徒弟的面拆开清洗:“这表娇气,温度差一度就差0.001毫米,你们记着,用之前先让它跟环境温度‘适应’半小时。”
这话让小李和小王心里一震——他们以前用坏了多少量具都不知道原因,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没过多久,林建军带徒弟的事就传到了张厂长耳朵里。老厂长特意来维修组视察,看到小李正用“三点找正法”校直一根传动轴,小王则在旁边用百分表测量误差,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以内,忍不住拍着林建军的肩膀:“好小子,这才是真正的‘工业学大庆’!技术不藏私,厂子才有后劲!”
赵科长跟在后面,脸上有点挂不住。他之前还暗讽林建军“搞小圈子”,现在看着两个青工把难修的设备摆弄利索,也不得不承认:“林师傅带徒弟有一套,以后维修组的技术培训,就交给你了。”
林建军没骄傲,只是淡淡说:“都是为了生产。”他知道,在这个技术被边缘化的年代,能让年轻人重新拿起量具、钻研图纸,比任何个人荣誉都重要。
傍晚收工时,小李和小王主动留下来打扫车间,把林建军用过的工具擦得锃亮,按顺序摆回工具箱。小李突然问:“师傅,您说这世道,咱们学这些手艺,真能长久?”
林建军正在给镗床上润滑油,闻言动作顿了顿,随即笑道:“不管世道怎么变,机器总得有人修,零件总得有人做。你们把技术练扎实了,走到哪儿都饿不着。”他指着车间墙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这句话没说错,生产要促,就得靠真本事。”
小王似懂非懂地点头,握紧了手里的扳手——他今天终于能独立完成轴承预紧力的调整,林师傅说他的手感“有三分火候”了。
【叮!】
【技术传承效果显着,小李、小王“技术信念”初步建立。】
【奖励“工厂设备图谱(简化版)”,包含常见故障处理方案,适合新人快速上手。】
林建军看着意识里的图谱,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这些年轻人,将来或许会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在更需要他们的时候,接过这根沉甸甸的接力棒。
走出车间时,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建军走在中间,小李和小王一左一右,手里提着工具箱,步伐坚定。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渐渐平息,但那些被传承的技术、被点燃的信念,却像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夜色里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燎原的那天。
郑师傅站在车间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摸出烟袋锅点上。烟雾缭绕中,他想起年轻时师傅教他的第一句口诀:“技术是骨头,传承是血脉。”现在看来,林建军这小子,不仅守住了骨头,更让血脉活了起来。他磕了磕烟袋锅,转身回车间检查设备——明天,他也想试试带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