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第一场雪落下来时,轧钢厂子弟学校的操场上,红底白字的“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标语被冻得硬邦邦的。林卫国裹紧了单薄的棉袄,站在队伍里,看着台上戴着红袖章的老师唾沫横飞地演讲,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他的名字,出现在了第一批“上山下乡”的推荐名单上。
“……革命青年要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老师的声音透过寒风传到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激昂,“这是考验我们的时候,谁也不能当逃兵!”
林卫国的心跳得像揣了只兔子。他才12岁,刚上小学六年级,明明还没到下乡的年龄,却因为“家庭成分需进一步考验”被列入了名单——他知道,这是许大茂那帮人在背后搞鬼,想通过折腾他来报复爸爸。
散会时,雪花已经落满了肩头。同班的赵红兵故意撞了他一下,幸灾乐祸地说:“林卫国,听说你要去北大荒了?那儿的蚊子比拳头还大,能把人吃了!”
“我不去。”林卫国咬着牙,攥紧了书包带。书包里藏着爸爸昨晚给他的黄铜齿轮,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稍微定了定神。
“你说不去就不去?”赵红兵嗤笑一声,“你爸是被下放的走资派,你不去谁去?这是革命任务!”
林卫国没再理他,低着头往家走。雪地里的脚印歪歪扭扭,像他此刻慌乱的心。他知道爸爸最近在忙一个“秘密任务”,整天泡在维修组,妈妈也总在夜里偷偷叹气,他不想再给家里添乱,可一想到要去陌生的农村,远离爸爸妈妈,眼泪就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家里的灯亮着,隔着玻璃窗能看到妈妈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林卫国吸了吸鼻子,推开院门时,脚边的积雪发出“咯吱”一声轻响。
“卫国回来了?”苏岚迎出来,拍掉他身上的雪,手触到儿子冰凉的耳朵,心里一紧,“学校是不是说下乡的事了?”
林卫国点点头,把书包往炕上一扔,扑进妈妈怀里:“妈,我不想去北大荒,我想跟爸爸学修机器。”
苏岚抱着儿子发抖的肩膀,眼圈瞬间红了。她早上去买菜时,就从街道大妈嘴里听说了名单的事,回来跟林建军一说,夫妻俩急得早饭都没吃好。“别担心,有你爸呢。”她抚摸着儿子的头,声音却有些发颤——在这风口浪尖上,个人的意愿轻得像雪花。
傍晚时分,林建军终于回来了,身上带着机油和寒气。他刚进门就脱下工装,从怀里掏出个用油布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是块热乎乎的烤红薯。“快给卫国吃,车间老周给的,甜得很。”
林卫国接过红薯,眼泪却“啪嗒”掉在了上面。“爸,我不想去农村。”他哽咽着说,“老师说这是任务,不去就是不革命。”
林建军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蹲下身,擦掉儿子脸上的泪:“谁说你要去了?爸有办法。”他看了苏岚一眼,压低声音,“我今天托人联系了老首长,他说可以想想办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一丝凝重:
【检测到“林卫国上山下乡风险”,当前威胁等级:高。】
【触发“特殊渠道协调”任务:通过老首长关联的“厂办子弟学校”名额,可暂缓下乡,条件是“毕业后需进厂工作”。】
【任务时限:72小时,超时将错失机会。】
林建军心里有了底。厂办子弟学校是轧钢厂为解决职工子女教育办的,虽然也教农活,但毕业后可以优先进工厂当学徒,相当于给孩子留了条后路。这条件不算苛刻,他早就想让卫国继承手艺,正合心意。
“老首长怎么说?”苏岚紧张地问,手里的锅铲停在半空。
“他说子弟学校今年有几个‘工厂预备役’名额,专门招技术工人子女,说是为‘工业学大庆’储备力量。”林建军往灶膛里添了块煤,火苗“腾”地窜起来,映亮了他的脸,“但得签个协议,毕业后必须进轧钢厂当工人,至少干满十年。”
“只要能不去农村,签就签!”苏岚立刻说,“咱们卫国本来就喜欢机器,当工人正好。”
林卫国啃着红薯,眼睛亮了起来:“爸,子弟学校能学修机器吗?”
“能,不仅能学,还能去车间实习。”林建军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发,“但你得答应爸,去了之后要好好学习,不能偷懒,将来得比爸还能干。”
“我答应!”林卫国重重点头,红薯的甜味终于驱散了心里的寒意。
接下来的两天,林建军没去维修组,整天泡在厂部和街道办事处之间。他先是找到张厂长,开了张“技术骨干证明”,证明自己“长期参与军工生产,属重要技术岗位”;又拿着证明去街道,反复说明“孩子留厂学技术,也是为革命做贡献”。
许大茂听说林建军在为儿子奔走,特意跑到街道办煽风点火:“他这是破坏上山下乡政策!走资派的儿子就该去农村改造!”
可街道主任是个老油条,知道林建军背后有军区的人撑腰,又看了张厂长的证明,只是敷衍地说:“这是厂里的内部政策,我们不好干涉。”把许大茂噎得半天说不出话。
第三天傍晚,林建军终于拿到了子弟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红色的封皮上印着“工业学大庆”五个字,里面写着“林卫国同学被我厂子弟学校‘预备役班’录取,学制三年,毕业后定向分配至轧钢厂工作”。
苏岚把通知书小心翼翼地压在炕席下,像是藏了个宝贝。“总算踏实了。”她给林建军端来热水,“今晚能睡个好觉了。”
林建军却没放松:“这只是缓兵之计,三年后还不知道啥情况。”他看着窗外的雪,“关键是让卫国这三年把技术底子打好,有真本事在身,到哪儿都不怕。”
【叮!】
【“特殊渠道协调”任务完成,林卫国上山下乡风险解除。】
【奖励“青少年机械制图手册”(适配工厂实践),可加速技术传承进度。】
林建军的意识里浮现出手册的内容,从简单的三视图到复杂的零件图,标注得清晰易懂,还附带了工厂常见设备的简化图纸。他知道,这又是给儿子准备的“秘密教材”。
夜里,林卫国躺在床上,手里把玩着黄铜齿轮,突然问:“爸,我进了子弟学校,是不是就不会有人说你是走资派了?”
林建军沉默了片刻,回答:“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咱们只要把活儿干好,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任何闲话。”他顿了顿,补充道,“等你学会修机器,做出能帮国家的零件,谁还敢说你爸是走资派?”
林卫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齿轮放在枕头底下,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梦里,他站在明亮的车间里,和爸爸一起转动着巨大的齿轮,机器发出欢快的轰鸣声,像在唱一首关于未来的歌。
窗外的雪还在下,覆盖了街道和工厂,也覆盖了那些喧嚣与纷扰。林建军看着儿子熟睡的脸,心里清楚,这只是漫长岁月里的一次小胜利,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但只要能守护好家人,守住技术的火种,哪怕前路风雪再大,他也有勇气走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卫国背着书包去子弟学校报到时,阎埠贵正好在院里扫雪。“卫国,上学去啊?”老头笑眯眯地问,眼里的精明藏不住,“听说进了预备役班?你爸可真有本事。”
“嗯,我以后要当工人,跟爸爸学修机器。”林卫国仰着小脸,语气里满是自豪。
阎埠贵看着孩子走进风雪里的背影,心里暗暗盘算:回头得让解旷多跟卫国走动,林建军这手艺,将来肯定能用上……他摇摇头,继续扫雪,铁锨划过雪地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