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暮春的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整三天,把厂外平房的泥土泡得稀软。林建军穿着蓑衣,蹲在院子角落的菜窖旁,手里的铁锹正往下掘进,每挖一下,泥水就顺着锹刃往下淌,在脚边积成个小小的水洼。
“再往下挖半米,就到硬土层了。”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看着脚下已经初具雏形的方坑,心里盘算着下一步的加固方案。三天前,系统突然弹出奖励提示:【“劳动表现良好”触发特殊奖励,获得“简易安全屋图纸”(抗冲击版),可抵御小规模冲击及搜查,适配家庭地窖改造。】
这份图纸来得正是时候。最近厂里两派造反派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昨天已经在厂区门口发生了小规模的武斗,虽然很快被联防队制止,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却越来越浓。张厂长私下提醒他:“形势不稳,家里最好有个能藏身的地方,别嫌麻烦,关键时刻能救命。”
菜窖原本只有一米多深,用来储存过冬的白菜和土豆。按照系统图纸的要求,需要向下再挖两米,形成三层结构:最上层是伪装的菜窖,中间是储物层,最下层才是真正的安全屋,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能同时容纳一家三口。
“爸爸,我来帮你递铁锹!”林卫国穿着件小雨衣,抱着一把小号的工兵铲跑过来,这是林建军特意给他做的玩具,没想到真能派上用场。孩子的裤脚已经湿透,脸上沾着泥点,却一脸兴奋,仿佛在玩一场有趣的“挖地道”游戏。
林建军接过儿子递来的工具,心里一阵暖意。他没告诉孩子这是安全屋,只说是“扩建菜窖,能存更多土豆”。有些沉重的事,还不该让十岁的孩子过早承担。
苏岚端着一碗姜汤从屋里出来,站在屋檐下喊:“先歇会儿,喝口姜汤暖暖身子,别淋出病来。”她的手里还拿着一卷油布,这是从厂里仓库找来的防水布,打算铺在安全屋的墙壁上防潮。
林建军爬上地面,接过姜汤一饮而尽,辛辣的暖意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底下快挖好了,明天就能绑钢筋。”他指着菜窖旁堆着的几根废钢筋,“这是从车间废料堆里捡的,够结实。”
这些钢筋是他连着三个晚上加班后偷偷运回的,表面虽然锈迹斑斑,但里面的材质依然坚韧。系统图纸上标注着“横向间距20厘米,纵向15厘米”的配筋方案,他用粉笔在墙上画了个简易的网格图,反复核对尺寸——安全屋的承重全靠这层钢筋骨架,半点马虎不得。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
【检测到“安全屋基础施工”进度达30%,触发“技术辅助”:获得“材料强度计算法”(简易版),可通过敲击听声判断混凝土密实度,确保浇筑质量。】
林建军的耳朵动了动,按照系统提示的方法,用铁锹轻轻敲击旁边的地面,听着不同土层发出的“空空”声和“咚咚”声,很快确定了硬土层的边界。“苏岚,明天一早去买两袋水泥,就说是修院墙用的。”他叮嘱道,“再找几块厚实的木板,用来做浇筑的模板。”
苏岚点点头,把油布递给林建军:“我今天去医务室,听李大夫说,西边厂区的造反派已经开始搜查‘黑五类’的家了,连床板都掀了。”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咱们这安全屋,得尽快完工。”
“放心,最多五天就能弄好。”林建军拍了拍妻子的肩膀,目光落在院门口——那里堆着半米高的煤堆,按照图纸设计,安全屋的紧急出口就藏在煤堆下面,用一块活动的石板盖住,外面再堆上煤块,就算有人搜查,也很难发现。
接下来的几天,林建军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安全屋的建设中。白天在车间锻打零件,晚上就借着煤油灯的光绑扎钢筋、搅拌混凝土。苏岚则负责“打掩护”,每天往菜窖里运白菜和土豆,把真正的建材藏在中间,邻居就算看到,也只会以为他们在储存过冬的物资。
林卫国成了最得力的“小助手”。他按照爸爸的吩咐,把切割好的短钢筋递到窖底,还会用小刷子把钢筋上的锈迹刷掉。“爸爸,为什么这些钢筋要绑成格子?”他蹲在窖边,看着林建军用铁丝将纵横交错的钢筋捆扎结实。
“这样才能结实啊。”林建军用铁丝在钢筋交叉处拧了个死结,“就像人的骨头,光有长骨头不行,还得有关节连着,才能撑起整个身子。”他故意用儿子能听懂的方式解释,实则在传授最基础的结构力学知识。
【叮!】
【“安全屋钢筋绑扎”完成度80%,林卫国“空间结构认知”小幅提升。】
【奖励“隐蔽通风管设计”:可利用烟囱夹层布置通风管道,既隐蔽又能过滤空气。】
林建军看着意识里的通风管图纸,眼睛一亮。他之前还在发愁通风问题,直接在墙上打洞容易暴露,现在有了这个方案,就能把通风管藏在烟囱里——平时做饭的炊烟能掩盖通风的痕迹,遇到紧急情况,还能通过调节风门控制空气流通。
第五天傍晚,最后一车混凝土被倒入模板。林建军站在窖底,用振捣棒(他用车间的废钢管改造的)反复插入混凝土中,排出里面的气泡。按照系统教的“听声法”,他敲击模板,听着沉闷而均匀的“咚咚”声,确认混凝土密实度达标,才放心地爬上来。
“明天拆模板,就能看出成型效果了。”他拍掉身上的水泥灰,看着苏岚用土把安全屋的入口重新盖住,上面堆上白菜,伪装成普通菜窖的样子,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这天夜里,林建军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苏岚迅速吹灭煤油灯,林卫国吓得钻进被窝,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林建军摸起炕边的三棱刮刀,走到门后低声问:“谁?”
“林师傅,是我,阎解成!”门外传来阎埠贵大儿子的声音,带着慌张,“西边厂区打起来了,有人往这边跑,你们快躲躲!”
林建军心里一紧,对苏岚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带卫国去安全屋。他打开门,只见阎解成浑身是泥,指着西边的方向:“两派拿着棍子和铁锹打起来了,说是要‘清理反革命’,我爸让我来告诉你一声,快藏好!”
“知道了,谢谢你。”林建军关上门,插上插销,又用顶门棍顶上。苏岚已经带着卫国钻进了菜窖,正按照预定的步骤掀开伪装的木板,露出通往安全屋的入口。
“快下去!”林建军把妻儿送进安全屋,又将几包压缩饼干和水壶递下去,“我在上面看着,没事别出来。”
安全屋的门是用厚钢板做的,上面焊着两个结实的门环,关上门后,外面再堆上杂物,几乎看不出任何痕迹。林建军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破绽,才回到屋里,坐在桌旁,手里紧握着刮刀,听着外面越来越近的嘈杂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黑暗中响起,带着一丝安定:
【“安全屋启用”成功,防护等级生效。当前环境风险等级:中高,安全屋可有效隔绝外部冲击。】
【提示:保持安静,避免发出声响,等待风险解除。】
林建军屏住呼吸,听着外面的脚步声和喊叫声从院门前经过,有人在砸邻居的门,传来女人的哭喊声。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直到天快亮时,外面的动静才渐渐平息。
天大亮后,林建军小心翼翼地打开门,只见巷子里一片狼藉,几家的院门被砸坏了,地上散落着木棍和石块。老王师傅正蹲在门口叹气,他家的窗户被石块砸了个大洞。
“小林,你家没事吧?”老王师傅看见他,连忙问,“昨晚那帮人跟疯了似的,见门就砸,说是要找‘藏起来的反动派’。”
“没事,我把门锁死了。”林建军含糊地说,心里却暗自庆幸安全屋的及时完工。如果昨晚真被闯进家,后果不堪设想。
他转身回到院里,掀开菜窖的木板,对着下面喊:“安全了,上来吧。”
苏岚带着卫国从安全屋里爬出来,孩子的脸上还有点惊魂未定,却没哭。“下面很安全,就是有点黑。”他对林建军说,手里还攥着那个黄铜齿轮,“我在下面数齿轮玩,就不害怕了。”
林建军摸了摸儿子的头,眼眶有点发热。这个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安全屋,不仅是物理上的避难所,更给了家人面对恐惧的勇气。
【叮!】
【“安全屋实战检验”通过,防护效果达标。】
【奖励“应急物资清单”:包含长期躲藏所需的食品、药品、工具清单,适配特殊时期物资匮乏场景。】
林建军看着系统给出的清单,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人生存每天需200克压缩饼干”“食盐可储存3公斤防潮保存”“常用药品保质期及替代方案”等实用信息,连忙让苏岚按照清单开始储备。
接下来的日子,安全屋成了一家人心中的定海神针。林建军利用车间的边角料,在安全屋里加装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台,上面放着他最核心的几件工具和加密的技术笔记——这里不仅能藏身,还是个隐蔽的“微型实验室”。
苏岚则在通风管的出口处种了几盆薄荷,既能掩盖可能的气味,又能在需要时提供一点新鲜的绿意。林卫国的“齿轮模型”也多了个新去处,安全屋的角落里,摆着他用黏土和铁皮做的“地下工厂”,小小的齿轮传动装置在昏暗的光线下转动,像个永不疲倦的希望符号。
阎埠贵看着林建军家院子里的煤堆和菜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天他借故路过,低声对林建军说:“你这窖挖得深,有远见。”他没多问,只是递过来两个新做的木楔,“门轴松了,用这个垫上,更严实。”
林建军接过木楔,明白这是老头的示好。在这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安全感,而他的安全屋,就是用双手和智慧筑起的最后防线。
傍晚,夕阳透过云层照在院子里,给安全屋的入口镀上了一层金边。林建军站在菜窖旁,看着苏岚在给白菜浇水,卫国在煤堆旁摆弄齿轮,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风雨,但只要这个安全屋还在,只要家人还在,就有底气面对一切未知。
而那个藏在地下的小小空间,不仅承载着生存的希望,更藏着技术的火种——那些用红笔写在《毛选》空白处的公式,那些画在《工业学大庆》画册上的图纸,都在黑暗中静静等待着,等待重见天日的那天。就像此刻天边的晚霞,再浓重的乌云,也挡不住光的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