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腊月廿八的深夜,北风卷着碎雪拍打在厂外平房的玻璃窗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有人在用指甲轻轻刮擦。林建军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身边的苏岚和卫国早已睡熟,儿子的小呼噜均匀而绵长,妻子的呼吸则轻得像羽毛,落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他睁着眼望着黑暗中的房梁,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回放着这一年的经历:三线建设的艰苦、导弹零件的攻关、许大茂的屡次诬告、工厂里日益紧张的政治气氛……每一个片段都像刻在石头上的字,深刻而沉重。窗外偶尔传来巡逻联防队员的脚步声,手电筒的光柱扫过墙壁,留下转瞬即逝的光斑,更添了几分不安。
【叮——】
突然,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深处响起,不同于以往的清脆,这次带着一种低沉而肃穆的共鸣,仿佛来自很远的地方。
【检测到时代节点变更,政治环境参数发生重大波动,符合“第四阶段任务”触发条件。】
林建军的心跳骤然加速,他悄悄起身,披了件棉袄走到桌前,借着从窗帘缝隙透进来的微弱月光,看着意识里缓缓展开的虚拟界面。界面背景不再是熟悉的蓝色,而是变成了深邃的灰黑色,上面的文字却亮得刺眼,像寒夜里的星光。
【第三阶段“风雨欲来,锋芒暗藏”已完成,综合评价:优。】
【解锁第四阶段任务:十年风波(1966年—1976年)。】
【核心目标:
1 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规避政治风险,维持基本生活,确保家庭成员身心健康;
2 守护技术火种:保护核心技术资料不被损毁或窃取,通过隐蔽方式延续技术研究;
3 伺机为国家保留工业基础:在条件允许时,保护工业设备、技术人才及生产能力,为后续恢复生产奠定基础。】
林建军的手指在虚拟界面上轻轻划过,每一条目标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十年风波”——系统用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即将到来的动荡,简洁,却透着令人窒息的重量。他知道,这意味着比自然灾害更严峻的考验,不是靠储粮、靠技术就能轻松应对的,这是对人性、对智慧、对韧性的全面挑战。
【任务特殊要求:
?\t保持低调:减少公开露面,避免成为政治运动的焦点;
?\t灵活应变:根据局势调整策略,在“守”与“进”之间找到平衡;
?\t隐性传承:通过非公开方式培养技术传人(如家人、可信的晚辈),避免技术断代。】
“隐性传承……”林建军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里屋熟睡的卫国。儿子今年六岁,已经能看懂简单的机械图纸,对齿轮传动的理解远超同龄孩子。系统之前提示过“林卫国‘逻辑思维’属性小幅提升”,或许,守护技术火种的重任,将来要落在这孩子肩上。
【任务奖励预告:
?\t基础奖励:根据阶段任务完成度,发放“生存物资”“技术资料”“安全保障”等实用奖励;
?\t特殊奖励:解锁“危机预判”升级功能(可提前72小时感知重大风险),获得“特殊时期人际交往指南”,开放“隐蔽实验室”建设图纸。】
“危机预判升级……”林建军的眼睛亮了亮。之前的初级功能只能感知风险源,升级后能提前三天预警,这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无疑是保命的关键。他想起许大茂最近越来越疯狂的举动,想起工厂里那些若有若无的流言,心里暗暗庆幸——系统的提示总是来得恰到好处。
【任务启动倒计时:72小时。请宿主做好准备。】
界面缓缓消失,意识里恢复了平静,但林建军的心跳却久久无法平息。他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望向四合院的方向。那里一片漆黑,只有许大茂家还亮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灯光在风雪中摇摇晃晃,像鬼火一样诡异。
“在想什么?”苏岚不知何时醒了,披着棉袄站在他身后,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林建军转过身,握住妻子冰凉的手,把她带到炉边烤火:“系统发布了新任务,第四阶段,十年风波。”他没有隐瞒,在这种时候,夫妻间的坦诚比什么都重要。
苏岚的手微微一颤,却很快镇定下来:“我就知道,不会那么容易过去。”她往炉子里添了块煤,火光跳跃着映在她脸上,“目标是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保护家人,守住技术,还有……给国家留点底子。”林建军把系统的核心目标复述了一遍,“听起来难,但一步步来,总能找到办法。”他指着墙角的保险柜,“明天我再去趟厂里,把最后那批资料转移到老李那儿,他说在山里挖了个防空洞,专门存重要东西。”
苏岚点点头:“我明天去趟街道,把咱们的户口、房产证明再核对一遍,免得将来有人在这些事上做文章。”她顿了顿,又说,“卫国的课本,我今天用旧报纸包了书皮,把里面的插图都换成了简单的机械图,就算被翻到,也只会以为是孩子瞎画的。”
林建军看着妻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苏岚总是这样,看似柔弱,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冷静和细致。他想起系统奖励的“特殊时期人际交往指南”,或许,苏岚的谨慎和分寸感,正是应对未来的重要武器。
“对了,”苏岚像是想起了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这是今天秦淮茹托人送来的,说是自家种的红薯干,让给卫国尝尝。”她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块黑乎乎、干硬的红薯干,“她说贾梗在学习班表现不错,王老师夸他进步大,还说……谢谢你当初肯帮他。”
林建军拿起一块红薯干,放在鼻尖闻了闻,有淡淡的霉味,却透着一股真诚的暖意。“这世道,能帮一把是一把。”他把红薯干放回布包,“明天让卫国送点咱们做的玉米饼过去,别太多,意思到了就行。”
苏岚明白他的意思——特殊时期,人情往来要拿捏分寸,既不能显得冷漠,也不能过于亲近,免得引火烧身。
【叮!】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一丝柔和:
【检测到宿主在危机前夕仍保持基本善意,触发“人性光辉”隐藏buff:在非极端情况下,可获得周边善良人群的隐性帮助。】
林建军愣了愣,随即笑了。他没想到,给秦淮茹家送点玉米饼,还能获得系统奖励。或许,系统也在提醒他,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能丢掉做人的底线。
第二天一早,林建军先去学校给卫国请假,理由是“孩子感冒,需要在家休息”。他不想让儿子太早卷入学校里的政治气氛——听说最近有学生开始给老师贴大字报,风气已经变了。
“爸爸,今天还学齿轮吗?”卫国抱着他的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昨晚用黏土捏的齿轮模型。
“学,但是换个地方。”林建军把儿子带到工厂的废弃仓库,这里堆满了旧机床,平时很少有人来。他指着一台生锈的车床:“今天我们学‘车床原理’,就用这台旧机器当教具,声音小点儿,别让人听见。”
卫国兴奋地拍手:“就像捉迷藏!”
“对,就像捉迷藏。”林建军笑着,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多希望儿子能在阳光下光明正大地学习,而不是在废弃仓库里偷偷摸摸地“捉迷藏”。但他知道,这是为了保护孩子,也是为了守护那些不能被遗忘的知识。
中午,林建军去保密档案室找老李,把最后一箱技术资料交给他。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退伍老兵,脸上有一道战争留下的疤痕,看起来很凶,心却很细。“小林,你放心,这箱子我亲自扛去山洞,用三层油布裹着,防水防火,就算原子弹来了也不怕。”他拍着胸脯保证,“我那老战友在山里守仓库,是自己人,靠得住。”
林建军看着老李扛着箱子消失在仓库深处,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这些资料里,有他手抄的计算机手稿,有导弹零件的加工工艺,还有系统奖励的“化肥生产设备优化方案”——都是将来国家可能用得上的技术火种,绝不能有闪失。
【叮!】
【“技术火种”守护进度+30%,当前完成度60%。奖励“资料伪装术”:可将技术图纸拓印在布料纹理中,需特殊药水才能显现。】
林建军把系统奖励的“资料伪装术”默记于心,打算晚上教给苏岚——她针线活好,最适合做这件事。
傍晚回到家,苏岚正在厨房忙碌,锅里飘出玉米饼的香味。“街道的事办好了,户籍员说咱们的手续没问题,还夸咱们‘成分好,历史清白’。”她把一张刚烙好的玉米饼递给林建军,“我给秦淮茹家留了五个,让卫国送去了,孩子刚回来,说贾梗在院里看书呢,没出去野。”
林建军咬了一口玉米饼,粗糙的口感带着淡淡的甜味。“那就好。”他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还有三天,系统说任务就正式启动了。”
苏岚把最后一张玉米饼放进筐里,用布盖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们有准备,不怕。”她走到墙角,拿起一把锤子,“我把地窖的门又加固了一层,万一有事,咱们就躲进去。”
地窖是林建军去年挖的,就在厨房地下,不大,却能容纳一家三口,里面储备了足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水,还有一盏煤油灯和几盒火柴——这是他们最后的安全屋。
【叮!】
【“家庭防线”加固完成度90%,触发“安全屋”升级提示:可在现有地窖基础上,增加通风管道和应急出口,提升生存概率。】
林建军看着系统给出的升级图纸,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未来的十年不会轻松,但只要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守住心里的光,守住手里的技术,就一定能熬过去。
夜幕降临,四合院的灯一盏盏亮起,又很快熄灭。只有许大茂家的灯还亮着,隐约传来他高亢的口号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林建军坐在桌前,给远方的战友写信,用系统教的“调料加密法”写道:“家里一切安好,白菜腌了三坛(第三阶段任务完成),盐放得多(形势严峻),过年打算蒸馒头(准备启动新计划),火候要慢慢掌握(需谨慎行事)。”
写完信,他把信纸折成小方块,塞进信封,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齿轮——这是他们约定的安全暗号。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白色。林建军站在窗前,看着雪花在灯光下飞舞,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平静。他知道,风暴即将来临,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第四阶段的任务,正式进入倒计时。而他,将带着家人,带着技术火种,在这场漫长的风波中,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相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黑夜再长,也终将迎来黎明。
那本藏在保险柜深处的“防冲击安全屋设计图”,仿佛也在黑暗中闪着光,等待着被启用的那一天。但林建军希望,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