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初夏,雨水比往年多了些,田埂上的杂草疯长,却掩不住庄稼地里的稀疏——化肥短缺成了农业生产的新难题,地里的玉米苗长得又黄又瘦,像营养不良的孩子,农民们急得直跺脚。阎埠贵蹲在自家自留地边,看着自家那几分地的玉米,叶子卷着边,穗子小得可怜,嘴里不停地念叨:“这要是能上点肥,至少多收二十斤……”
旁边的生产队队长愁眉苦脸地抽烟,烟锅敲得石头“当当”响:“供销社的化肥指标就那么点,全给水稻田都不够,玉米地只能靠天收了。去年冬天积的农家肥早就用光了,现在连厕所的粪都金贵得很……”
阎埠贵的心思活络起来,眼睛瞟向厂外平房的方向——林建军最近在厂里搞“代食品研发”时,用玉米芯和秸秆做过“人造肉”,对植物废料的利用门儿清。说不定他有办法?上次修锄头的事让阎埠贵尝到了甜头,知道林建军手里总有“土办法解决大问题”的本事。
“队长,我听说……轧钢厂的林科长懂点农技?”阎埠贵试探着开口,算盘珠子在心里打得噼啪响,“要不……我去问问?就说是生产队的事,不算私人麻烦他。”
队长眼睛一亮:“林科长?就是那个能把废铁变成好齿轮的技术骨干?他还懂种地?”见阎埠贵点头,立刻拍板,“快去!要是能弄出点肥来,队里给你记十个工分!”
【叮!】
林建军正在车间指导工人调试“农机施肥装置”,这是为配合新研发的球墨铸铁齿轮配套的设备,能让肥料均匀撒播。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技术分析的清晰:
【检测到“农业化肥短缺”导致作物减产风险(预估30%),触发“农业技术延伸”任务,奖励“简易绿肥培育技术”:
?\t原料:紫云英、苕子等豆科植物(可在荒地种植,耐贫瘠)+ 秸秆、杂草(粉碎后混合);
?\t工艺:分层堆积,每层撒5%生石灰(消毒并加速腐熟),保持湿度60%,20天即可腐熟,氮含量相当于普通农家肥的1.5倍;
?\t适用场景:玉米、红薯等旱地作物,可替代30%化肥,成本几乎为零。】
【应用价值:该技术可在农村快速推广,利用荒地和废料生产绿肥,缓解化肥短缺困境,系统判定“国家隐性贡献点”+50。】
林建军刚把施肥装置的参数调试完毕,就看到阎埠贵急匆匆地跑进来,裤脚还沾着泥:“建军!救命啊!生产队的玉米快旱死了,没化肥,你看这……”
“别急,”林建军放下手里的扳手,递给他一杯水,“说说具体情况,是缺氮肥还是钾肥?”
阎埠贵哪懂这些,只一个劲地说:“就是长得黄,不抽穗!队长说要是再不上肥,秋天就得绝收!你有没有啥法子?不用化肥也行,能让庄稼长起来就中!”
林建军想了想,从抽屉里拿出张纸,画下绿肥培育的流程图:“你看,找块荒地种紫云英,这东西不用管也能长,收了之后跟秸秆、杂草堆在一起,撒点生石灰,沤二十天就是好肥料,比农家肥还管用。”他特意标注了“生石灰用量”和“翻堆时间”,“这法子不用花一分钱,就费点力气。”
阎埠贵看着图纸,眼睛瞪得像铜铃:“就这么简单?不用花钱买化肥?”见林建军点头,他一把抢过图纸,转身就跑,嘴里喊着“我这就回队里说去!”,连道谢都忘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埠贵跑远后响起:
【“绿肥技术”传递成功,预计可使生产队玉米亩产提升20%,阎埠贵“技术信使”角色激活,对宿主的“信任度”提升至80%,触发“技术扩散”效应——该技术将在周边三个生产队推广。】
三天后,阎埠贵带着生产队的人来“谢礼”,扛着半袋刚收的新麦面,是队里特意留的细粮。“建军,你这法子太神了!”阎埠贵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一起,“我们按你说的堆了三堆绿肥,刚翻开一看,黑黢黢的,一股子土腥味,比粪还香!撒到地里三天,玉米叶子就直起来了!”
队长握着林建军的手,激动得直哆嗦:“林科长,你这是救了我们全队啊!今年秋粮要是能丰收,第一个给你送公粮!”
林建军把麦面推回去一半:“我家够吃,这一半你们带回去,给队里的老人孩子改善伙食。”他指着车间里的施肥装置,“这是我们新做的施肥机,能省一半力气,你们要是需要,我让工人给你们做两台,不用钱,用你们的秸秆换就行。”
队长的眼泪都快下来了,连声说“好”,拉着阎埠贵就要去仓库搬秸秆,生怕林建军反悔。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双方忙碌时响起:
【“技术换物资”模式建立,工厂获得秸秆原料(可用于代食品生产),生产队获得施肥设备,实现“双赢”,宿主“工农互助”隐性声望提升,系统奖励“绿肥作物种子(高产型)”,可进一步提升肥效。】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秦淮茹正在给生产队的玉米地撒绿肥,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手里的木瓢却挥得有力。她是队里的“绿肥能手”,因为手脚麻利,被队长多记了两个工分,换了两斤玉米面,足够棒梗吃几天了。“这法子真好,不用求人也能挣到粮。”她擦了擦汗,看着绿油油的玉米苗,心里第一次有了踏实的感觉。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生产队的田地,看到以前黄瘦的玉米现在长得比人高,愣了愣。听说是林建军的法子,他嘴角忍不住往上扬——自己没看错人,跟着林建军学技术,走正道,果然没错。他现在能独立修卡车发动机了,工资涨到了32块,上个月还给老娘买了件新棉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贾张氏趴在院墙上,看着秦淮茹领回玉米面,嘴里骂骂咧咧:“狐假虎威!要不是林建军那小子,她能有粮?早该分我一半!”可她现在腿脚不利索,连院门都出不去,只能干着急,骂累了就缩回屋里,继续对着空碗发呆。
易中海的身体越来越差,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街道派来的保姆按时给他送粥,却很少说话。听说林建军帮生产队解决了肥料问题,老头浑浊的眼睛动了动,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他这辈子算计着让别人养老,却忘了最实在的还是手里的本事,就像林建军这样,走到哪都能让人尊敬。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下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绿肥技术”推广产生连锁效应:
?\t工厂:获得稳定的秸秆原料,代食品产量提升15%,工人伙食改善;
?\t农村:周边生产队玉米亩产平均提升22%,饥荒风险降低;
?\t四合院:阎埠贵因“技术信使”身份在队里受尊重,说话腰杆硬了;秦淮茹通过劳动获得粮食,求助行为基本消失;傻柱专注技术提升,与院里是非彻底切割;
?\t宿主:“技术权威”形象从工业领域扩展至农业领域,获“工农技术结合”隐性积分,为后续军工项目积累“社会声誉资本”。】
傍晚,林建军回家时,苏岚正在院子里晒绿肥种子——这是系统奖励的高产型,她打算明天送给阎埠贵,让生产队明年种。“今天王师傅来说,你们厂的代食品加了新料,吃着有点甜味了。”苏岚的脸上带着笑意,“他还说,这都是托你的福,能把秸秆变粮食,变肥料,真是能耐。”
林建军抱起林卫国,小家伙正拿着个小铲子在地上挖来挖去,模仿大人种地。“这都是应该的,”他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心里一片温暖,“技术不分工业农业,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技术。农民兄弟多打粮,咱们的日子才能真的安稳。”
车间的方向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夹杂着农民们的笑声,像是一首和谐的歌。林建军知道,这只是开始,国家的恢复需要时间,农业和工业的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技术,有肯干的人,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四合院的灯次第亮起,比往常亮堂了不少。阎家传来算盘声和孩子们的读书声,傻柱家的烟囱冒出笔直的烟,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连易中海家的窗纸上,也透着点温暖的光。林建军看着这一切,心里清楚,技术不仅能改变生产,更能悄悄改变人心,让混乱的秩序变得有序,让艰难的日子透出希望。
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握紧手里的工具,在技术的道路上稳稳地走下去,为自己,为家人,也为这个正在慢慢好起来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