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冬夜,寒风像无数根细针,扎在人的脸上生疼。阎埠贵蹲在自家炕沿边,看着蜷缩在被窝里的小儿子阎解放,眉头拧成了疙瘩。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起皮,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急促的喘息,额头上的冷汗把枕头浸湿了一大片。
“他爹,要不……还是去医院吧?”阎大妈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的粗布巾不停地擦着阎解放的额头,“这烧都三天了,退烧药也不管用,再拖下去……”
“去医院?你知道现在医院啥样吗?”阎埠贵的声音压得极低,手里的算盘被攥得紧紧的,“前天我去街道办,王干事说,医院连酒精都快没了,退烧药更是金贵,没介绍信根本拿不到!咱们家哪有那门路……”
他说的是实话。在这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药品比粮食还金贵,尤其是退烧药,几乎成了“关系户”的专属品。阎埠贵虽然精打细算,攒了点私房钱,却没门路弄到退烧药,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儿子烧得迷迷糊糊,嘴里不停地喊“冷”。
“那……那咋办啊?”阎大妈的哭声压不住了,“总不能看着解放烧坏吧?他才十岁啊……”
阎埠贵的目光落在炕角的一个蓝布包上,那里裹着他最宝贝的东西——一本1953年版的《苏联中等数学手册》。这是他当年在旧货市场,用一个月的粮票换来的,里面印着各种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他一直没舍得给三个儿子看,想留着将来“关键时刻派用场”。
现在,就是那个“关键时刻”了。
他小心翼翼地解开蓝布包,手册的封面已经泛黄,边角却被磨得光滑,显然被翻阅过无数次。他深吸一口气,像是做了极大的决定,把手册往怀里一揣,对阎大妈说:“你看好解放,我出去一趟。”
“你去哪儿?”阎大妈急忙问。
“别管了。”阎埠贵的声音有些发颤,“在家等着,我去去就回。”
【叮!】
林建军正在灯下研究“61式坦克”的液压系统图纸,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行为预警的清晰:
【检测到“阎埠贵”因“小儿子高烧+缺药”触发“求助信号”行为,其“求助目标”锁定宿主,动机为“知晓苏岚在医务室工作(可能有渠道)”,准备以“珍藏的苏联数学手册”作为交换筹码,符合其“等价交换”的处事原则。】
【行为本质:极端生存压力下的“规则内求助”,不同于贾张氏的“偷窃”或秦淮茹的“道德绑架”,属于“互利共赢”的潜在合作,对四合院“低冲突模式”有正向作用。】
【应对建议:接受交换(手册对培养徒弟有价值),提供药品(苏岚可通过医务室正规渠道申请),明确“等价交换,不涉人情”的界限,巩固与阎埠贵的“良性互动”模式。】
林建军放下图纸,苏岚正在给林卫国织毛衣,听到院门口的脚步声,抬头说:“好像有人敲门,这么晚了会是谁?”
“可能是阎大爷。”林建军起身去开门,心里已经有了数。阎埠贵这老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求助,一旦开口,必然带着“交换物”,这一点倒是比院里其他人靠谱得多。
门一打开,阎埠贵的身影就挤了进来,身上落满了雪,冻得嘴唇发紫,怀里紧紧抱着个蓝布包,像是揣着什么稀世珍宝。“建军……苏医生……”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能……能借一步说话吗?”
苏岚看他神色焦急,知道八成是急事,主动说:“你们聊,我去看看卫国醒了没。”转身进了里屋。
“建军,我知道这时候不该来打扰你,”阎埠贵把蓝布包往桌上一放,拉链拉到一半,露出里面泛黄的手册封面,“但解放他……烧到快40度了,退烧药不管用,我听说苏医生在医务室……能不能……”
“药的事,我让苏岚明天去医务室申请,”林建军打断他,目光落在手册上,“这是……苏联的数学手册?”
阎埠贵的眼睛亮了亮,连忙把手册全拿出来:“是!1953年版的,里面有好多机床计算公式,我攒了五年才换来的,一直没舍得给孩子看。”他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建军,我知道这药金贵,这本手册……换两板退烧药,行不?”
林建军翻开手册,里面的俄文注释清晰,还夹着阎埠贵自己做的中文批注,对赵小刚这些正在学俄语的徒弟来说,确实是本难得的好资料。“药可以给你,”他合上手册,语气平静,“但不是换,是等价交换——这本手册对我有用,药是苏岚按规定申请的,不算私情,以后你家有技术相关的资料,咱们还可以这么换。”
阎埠贵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瞬间明白林建军的意思——这是要建立长期的“技术资料交换”关系,比单纯换一次药划算多了!他连忙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等价交换,绝不赖账!”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两人达成共识时响起,带着互动判定:
【“等价交换”协议达成,阎埠贵对宿主的“信任度”提升至80%,触发“技术资料共享”机制,未来可通过其获取散佚的技术文献(概率60%),“四合院干扰场”强度再降5%。】
【奖励发放:“苏联机床公差标准译文”(与手册配套)、苏岚“医务室申请权限”临时提升(可优先领取紧缺药品),保障家庭及关联人员(如阎解放)的基本医疗需求。】
苏岚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两板“阿司匹林”——这是她前两天为预防林卫国感冒,特意申请的备用药品。“这药是正规渠道来的,按说明书吃,每次半片,温水送服。”她把药递给阎埠贵,语气温和却保持距离,“孩子要是还烧,明天一早去医院,我给开介绍信。”
阎埠贵接过药,像是捧着救命稻草,双手都在发抖。他把手册往林建军手里一塞,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太谢谢了!这份情,我阎埠贵记着,以后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绝不推辞!”
“记着就行,”林建军把他送到门口,“回去吧,给孩子赶紧吃药,别耽误了。”
阎埠贵走得匆匆,脚步却比来时轻快,雪地里的脚印都透着一股踏实。林建军关上门,看到苏岚正翻看着那本手册,忍不住笑:“这老头,算盘打得真精,知道咱们用得上这个。”
“能用手册换孩子的命,值了。”苏岚的语气里带着释然,“以前总觉得他太抠门,现在看来,这种时候,肯拿出家底交换,也算有担当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睡前响起,带着事件余波的分析:
【“阎埠贵求助”事件完成,其“等价交换”模式被全院知晓(阎大妈忍不住跟邻居念叨),引发“规则认同”效应:傻柱主动向林建军借《钳工入门》时,留下了半斤玉米面作为“借阅费”;秦淮茹捡焦炭时,特意绕开林建军家的煤棚,避免嫌疑。】
【宿主声望评估:在四合院的“规则权威”形象巩固,从“技术权威”扩展至“公平仲裁者”,隐性冲突调解能力提升至70%。】
第二天一早,王师傅就来敲门,说阎解放的烧退了,阎埠贵让他捎来两个红薯干窝窝头,算是“感谢礼”。“阎老头今早见人就说,林科长是‘恩怨分明的实在人’,不像有些人,只会占便宜。”王师傅笑着说,“院里现在都传开了,说有事找林科长,得带着‘诚意’,瞎闹没用。”
林建军接过窝窝头,心里清楚,这不是简单的感谢,是阎埠贵在替他“立规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院里人,跟林建军打交道,得按规则来,投机取巧行不通。
车间里,林建军把手册交给赵小刚:“把里面的公差标准翻译成中文,给徒弟们人手一份,比我讲十遍都管用。”赵小刚捧着手册,眼睛亮得像星星,连声道谢,转身就扎进了资料室。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徒弟们翻译手册时响起,带着长远效益的判定:
【“技术资料共享”启动,工厂技术骨干“俄语学习热情”提升,触发“技术梯队加速成长”效应,为第三阶段“储备人才”目标奠定基础,系统奖励“师徒互助积分”(可兑换专业书籍)。】
傍晚回家,林建军路过四合院,看到阎埠贵正在教三个儿子学算术,算盘打得噼啪响,嘴里念叨着“等价交换,童叟无欺”。阎解放的病好了大半,正趴在桌上,用树枝在地上画着齿轮,那是他从林建军家的图纸上看来的。
傻柱背着工具箱从院里出来,看到林建军,难得地露出笑脸:“建军,你借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借阅费’。”他递过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半斤玉米面,颗粒饱满,显然是攒了很久的。
林建军接过玉米面,把书递给他:“想看其他的,随时来拿,规矩不变。”
傻柱的脸涨得通红,用力点头,转身快步走向工厂夜校的方向,脚步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中响起,带着阶段性总结:
【“阎埠贵求助”事件成为四合院“规则秩序”的转折点,各角色行为趋向“理性化”“合规化”,“训禽”成果彻底巩固,为第三阶段“风雨欲来”的外部挑战,构建了稳固的内部环境。】
林建军抱着林卫国,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夕阳把工厂的烟囱染成金色。苏岚从屋里端出刚熬好的玉米粥,香气混着冬日的寒意,形成一种踏实的温暖。他知道,困难的日子还很长,但只要守住规则,守住彼此,守住心里的那份清醒,就没有跨不过的冬天。
而四合院里那声清脆的算盘响,像是在为这特殊的年代,计算着每个人的选择与未来,精准而冷静,一如这世间最朴素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