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秋收,来得仓促而潦草。金黄的稻穗刚抽齐,就被一场连阴雨泡得发了芽,玉米杆子矮得像扫把,结出的棒子还没拳头大。轧钢厂的高音喇叭每天播报着“丰收喜讯”,可食堂的菜汤越来越稀,粮票本上的数字被红笔划掉又改写,最终定格在“每人每月18斤”——比春天又少了6斤,其中粗粮占比高达80%,细粮成了稀罕物,只有军工骨干每月能领到2斤“特殊补助”。
林建军把最后一袋玉米搬进地窖时,苏岚正用红薯叶和糠麸混合着蒸窝窝头,蒸汽里飘着淡淡的青草味。“今天托儿所发了代食品供应票,”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手里的窝头捏得紧实,“说是下个月开始,每月每人2斤红薯叶粉,掺着吃能顶饿。”
地窖里的储备堆得像小山:靠墙码着十袋玉米(每袋50斤),中间是用稻草隔开的红薯干(约200斤),角落里藏着两袋细粮(工厂发的特殊补助,没告诉苏岚具体数量),还有用坛子封好的咸菜、萝卜干,足够一家三口安稳度过这个冬天。这是他按系统“危机预警”提前半年准备的,现在看来,每一分储备都成了定心丸。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地窖的阴凉里响起,带着危机评估的冷静:
【“秋收歉收”事件触发全国性粮食紧张,工厂代食品供应启动(红薯叶、糠麸、野菜粉),触发“生存压力”效应,四合院冲突风险提升至35%(主要为抢粮、偷煤、借粮纠纷)。】
【宿主家庭储备评估:可满足8个月基本需求(按最低消耗标准),生存安全系数90%,“家庭防御”体系稳固,苏岚“担忧指数”降至15%(因信息屏蔽,未察觉超额储备)。】
【应对建议:维持“工厂福利”的说辞(不暴露系统储备),增加“代食品混合食用”的家庭实践(如红薯叶窝窝头掺细粮粉,提升口感),避免引起邻里猜忌。】
林建军盖上地窖盖,拍了拍手上的土:“厂里给军工骨干发了点细粮,说是奖励技术攻关,我藏起来了,给你和卫国熬粥喝。”他没说具体数量——系统奖励的“抗饿配方”里,细粮只需掺10%就能显着改善口感,没必要让苏岚担心。
苏岚的眼睛亮了亮,又很快黯淡下去:“还是省着吧,厂里的同志们也不容易。”她把刚蒸好的窝头递给他,“尝尝?我按你说的,加了点玉米面,比纯红薯叶的好吃。”
窝头的口感粗糙,咽下去时剌得嗓子发疼,林建军却吃得认真。他知道,这已经是很多家庭奢望的食物了,四合院那边,恐怕连这样的窝头都吃不上顿顿饱。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他咀嚼时响起,带着环境监测的结果:
【四合院“粮食危机”现状:贾张氏每日口粮不足3两(主要靠偷抢)、秦淮茹家日均消耗<1斤(棒梗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傻柱靠工厂夜班加餐勉强果腹(体重持续下降)、阎埠贵实行“配给制”(每人每日4两,精确到钱)、易中海依赖“老干部补助”(每月多领3斤,仍不够药钱)。】
林建军去工厂上班时,路过四合院,正撞见贾张氏和刘海中在抢煤筐。贾张氏的头巾被扯掉了,露出花白的头发,手里死死攥着半筐碎煤;刘海中脸上被抓出几道血痕,嘴里骂骂咧咧:“老虔婆!这煤是我排队两小时领的,你也敢抢!”
秦淮茹抱着棒梗站在门口,孩子的小脸蜡黄,嘴唇干裂,看到煤筐里的碎煤,小舌头忍不住舔了舔嘴唇。她想去拉架,却被贾张氏一把推开:“滚开!没你的事!再不抢点煤,咱们娘仨都得冻死!”
傻柱背着工具包从厂里回来,看到这一幕,皱着眉想上前,却被阎埠贵拉住:“别管!让她们闹去!你那点力气,还不如留着给自个儿挣口吃的。”老头掂着手里的空煤筐,算盘打得噼啪响,“我刚去街道问了,这个月的煤票又缩了,每家只能领20斤,不够烧就去捡煤渣,抢是抢不来的。”
傻柱的脚步顿住了,看着贾张氏疯癫的样子,又看看棒梗渴望的眼神,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两个窝窝头(工厂夜班发的),最终还是转身走了——他昨天刚把粮票借给秦淮茹,自己今天就靠这两个窝窝头充饥,实在没力气再管别人的闲事。
【叮!】
系统的提示音捕捉到这一幕:
【“傻柱拒绝干涉”标志其“自我保护”机制完全激活,对贾家的“情感依赖”彻底切断,“觉醒”进度提升至90%,四合院“冲突缓冲带”消失,矛盾将更直接爆发。】
工厂的食堂里,代食品成了主角。红薯叶窝窝头、糠麸糊糊、野菜团子,偶尔能见到点玉米面就算改善伙食。林建军端着餐盘找了个角落,刚咬了口窝窝头,就看到赵小刚拿着个黑乎乎的东西跑过来:“师傅,您尝尝这个!我妈用您给的净水装置过滤后的水和的面,说比以前劲道!”
那是个掺了红薯叶的菜团子,捏得方方正正,表面还撒了点芝麻(稀罕物)。林建军咬了一口,确实比食堂的口感好,过滤后的水去掉了泥沙,面的筋道显了出来。“不错,”他点点头,“让你妈多做几个,给托儿所的孩子带点,卫国也能吃。”
赵小刚眼睛一亮:“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妈说,这净水装置不仅能滤水,泡发红薯干也快,以前得泡一夜,现在两小时就软了,还没沙子。”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食堂的嘈杂声中响起:
【“净水装置衍生应用”激活,宿主“生存智慧”辐射范围扩大,工厂技术骨干家庭“食物利用效率”提升20%,间接缓解物资紧张压力,获“厂内声望”+50。】
傍晚,林建军下班时,看到秦淮茹在路边捡煤渣,手里的小筐里只有寥寥几块,被冻得通红的手指还在不停地扒拉着垃圾堆。她看到林建军,脚步顿了顿,下意识地把筐往身后藏,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低下头,继续翻找。
“王师傅说,工厂废料堆里有废焦炭,”林建军的声音平淡,像在说一件平常事,“敲碎了能当煤烧,比煤渣耐烧,你可以让傻柱去捡点。”
秦淮茹的肩膀颤了颤,没抬头,却轻轻“嗯”了一声,声音细得像蚊子叫。等林建军走远了,她才抬起头,看着他的背影,眼里第一次没有了哀求,只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像被雨水打湿的灰烬,带着点微弱的温度。
【叮!】
【“有限信息帮助”行为触发秦淮茹“自力更生”意识强化,其“主动求助概率”降至0%,转为“寻找替代资源”(如捡焦炭、挖野菜根),四合院“道德绑架”土壤进一步流失。】
回到家,苏岚正在给林卫国喂米汤,里面掺了点细粮粉,小家伙吃得正香,小嘴巴吧唧作响。“今天厂里发了点肉票,”林建军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票,“两斤,明天我去割点肉,给你炖个汤,补补身子。”
苏岚的眼睛亮了,却又有些不安:“这太扎眼了,会不会有人说闲话?”
“军工骨干的特殊补助,光明正大。”林建军揉了揉她的头发,“你和孩子吃得好,我才能安心在厂里干活。再说,这肉票是用科技报国积分换的,系统奖励的,不算占国家便宜。”
他没说的是,系统奖励的“危机兑换”功能已经启动,100积分就能换1斤细粮或半斤肉票,他的积分足够支撑到明年秋收。但这些,他打算永远瞒着苏岚——有些压力,男人自己扛就够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卫国的笑声中响起,带着阶段性总结:
【“粮食紧张应对”初步成功,宿主家庭“生存质量”维持在危机前70%(远高于平均水平30%),系统奖励“代食品口感改良配方”(如红薯叶发酵去涩法),提升家庭饮食接受度。】
夜深了,窗外的风带着哨音刮过屋顶,工厂的方向传来夜班工人的咳嗽声,断断续续,像在诉说着这个冬天的艰难。林建军看着熟睡的妻儿,心里一片踏实。地窖里的储备、系统的奖励、手里的技术,还有身边的温暖,这些就是他对抗风浪的底气。
他知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粮票或许还会缩减,代食品的种类可能越来越少,四合院的冲突也许会以更极端的方式爆发。但他并不害怕,就像车间里那些铬钼合金钢零件,经历过高温淬火,才能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保持坚硬。
明天,他要去工厂的废料堆看看,帮秦淮茹指认哪些废焦炭能烧;还要把“代食品改良配方”交给赵小刚,让他带给更多人;最重要的是,继续调试那批“61式坦克”的零件,确保它们能在春天顺利出厂——国家的强大,才是每个人安稳生活的最大保障。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林建军的脸上,他的眼神坚定,像黑夜里的航标,清晰地指向未来。无论风雪多大,只要守住手里的技术,护住怀里的温暖,就一定能等到春暖花开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