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初冬,一场薄雪覆盖了四合院的青瓦,将往日的喧嚣都埋进了寂静里。阎埠贵蹲在自家门槛上,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眼睛却透过窗棂的缝隙,死死盯着中院——贾家的门紧闭着,秦淮茹早上出门去工厂上班时,脸上没了往日的眼泪,只剩下麻木的疲惫,连跟他打招呼的力气都没有了。
“爹,您算啥呢?算盘珠子都快被您拨烂了。”二儿子阎解放背着书包从屋里出来,看到他这副模样,忍不住打趣。
阎埠贵停下算盘,白了他一眼:“小孩子家懂啥?我这是在算‘平安账’。”他压低声音,往中院的方向努了努嘴,“看到没?贾家那摊子,谁沾谁倒霉。你大哥在厂里听说了,贾张氏在拘留所里还不安分,想咬林科长一口,结果被警察训了顿,连抚恤金都差点给扣了。”
阎解放咋舌:“这么严重?那咱以后得离贾家远点。”
“还用你说?”阎埠贵敲了敲他的脑袋,“从今天起,院里的是非少掺和,尤其是贾家的事,问都别问。林科长那边……”他顿了顿,算盘又开始响,“保持距离,礼数到了就行,别想着攀高枝,也别得罪。”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贾张氏闹得越凶,林建军的态度就越硬,现在全院谁都看得明白,这位技术科长不是好惹的,跟他硬碰硬纯属自讨苦吃。至于易中海的“调解”、傻柱的“接济”,在阎埠贵看来都是“赔本买卖”,远不如守着自家的三亩三分地踏实。
【叮!】
林建军正在军工车间调试“高强度螺栓试验机”,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行为分析的冷静:
【检测到“阎埠贵”因“贾家闹剧警示”触发“风险规避”行为,通过“家庭成员约束+人际距离控制”实施“明哲保身”策略,将自身与“四合院是非圈”隔离,触发“理性自保”事件。】
【行为本质:基于“成本-收益”计算的生存智慧,既不参与冲突(避免损失),又不完全疏远林建军(保留潜在价值),形成“低风险互动”模式。】
【潜在价值:阎埠贵的“信息收集能力”(如工厂动态、街道通知)对宿主有辅助作用,可通过“技术资料交换”激活。】
林建军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阎埠贵这点心思,他早就看透了。这位“三大爷”精于算计,却也懂得审时度势,比起贾张氏的蛮不讲理、易中海的和稀泥,这种“明哲保身”反而更省心——至少不会主动惹事。
下午,林建军去厂图书馆查阅资料,意外发现了几本1955年的《苏联金属学》杂志,里面有关于“铬钼钢热处理”的详细论文,正是他目前需要的。借阅时,管理员说这些旧杂志本要当废纸处理,是阎解放(阎埠贵二儿子,在图书馆当临时工)特意留给他的。
“让你爹有空来一趟,我给他带了点东西。”林建军对管理员说,心里清楚这是阎埠贵的“示好”——不直接送礼,而是用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既保住了面子,又表达了善意。
傍晚,阎埠贵果然揣着个布包来了林建军家(厂外平房)。布包里是他攒了半年的“宝贝”——一本1950年版的《机械工人切削手册》,纸页都泛黄了,却用线仔细装订过。“建军,听说你在研究高强度螺栓?这书里有‘螺纹加工精度’的老法子,说不定有用。”他把书递过去,眼神里带着期待,又藏着谨慎。
林建军接过手册,翻开一看,里面果然有手写的批注,是关于“丝锥磨损补偿”的经验算法,比现在的教科书还实用。“三大爷,这书太珍贵了,我不能白要。”他从书架上取下一个牛皮纸袋,“这是我从金属所借的《低合金钢焊接工艺》译文,里面有铬钼钢的焊接参数,您让解放拿去看,对他在图书馆整理技术资料有帮助。”
阎埠贵的眼睛瞬间亮了,接过纸袋时,手指都有些发颤。他翻开看了几页,满篇的专业术语虽然看不懂,却知道这是“硬通货”——儿子要是能弄懂这些,说不定能从临时工转成正式工。“这……这太贵重了……”
“互通有无嘛。”林建军的语气平淡,“您帮我留意厂里的技术旧报,我有合适的资料也给您留着,不算吃亏。”
“不算!不算!”阎埠贵连忙摆手,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这是等价交换,公平!公平!”他揣着纸袋,像捧着宝贝似的,脚步轻快地离开了,连平时舍不得用的手电筒都忘了拿。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埠贵离开后响起:
【“阎埠贵”与宿主建立“技术资料交换”机制,“低风险互动”模式形成,对四合院“是非干扰”的屏蔽效果提升10%。】
【行为评估:阎埠贵的“明哲保身”从“消极回避”转为“积极避险”,通过“价值绑定”降低自身被波及的风险,生存智慧评级提升至“优秀”。】
【“训禽”进度:94%,四合院“理性生存者”群体(以阎埠贵为代表)开始形成,降低整体冲突概率。】
林建军翻开阎埠贵给的手册,上面的批注字迹娟秀,不像阎埠贵的手笔。他忽然想起王师傅说过,阎埠贵的老伴年轻时是教会学校的学生,懂英文,这些批注大概是她帮忙整理的。这家人的“算计”里,倒也藏着几分过日子的踏实。
消息传回四合院时,阎埠贵正给三个儿子“上课”。他把林建军给的译文摊在桌上,用戒尺敲了敲:“都给我看清楚了!这就是‘知识’的好处!你爹我为啥让你们少惹事?因为精力得用在正地方!解放,你把这上面的参数背下来,去厂里跟技术员请教,机会是自己挣的,不是盼来的!”
阎解放连连点头,阎埠贵的大儿子阎解成却有些不以为然:“爹,林科长现在是红人,咱跟他走这么近,会不会被易大爷说闲话?”
“说啥闲话?”阎埠贵瞪了他一眼,算盘珠子又开始响,“易大爷自己都顾不上自己了,还管别人?我跟你说,这院里现在谁最靠谱?林科长!他手里有技术,有工厂撑腰,跟他处好关系,比啥都强。但记住了——只换资料,不谈是非,谁的船翻了,咱都别伸手捞,捞不好把自己淹了!”
这番话被路过的傻柱听了个正着。他站在拐角,手里的空饭盒捏得发白,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阎埠贵的话虽然势利,却比易中海的“道德绑架”实在多了。自己这阵子接济贾家,到底是帮人,还是把自己往水里拖?
【叮!】
系统的提示音捕捉到傻柱的心理活动:
【“阎埠贵示范效应”显现,傻柱的“自我怀疑”加剧,对“无底线接济”的抵触情绪提升20%,为后续“觉醒”埋下伏笔。】
阎埠贵的“明哲保身”很快在院里见了成效。几天后,街道来统计“困难户”,贾张氏想让秦淮茹去申请“额外补助”,拉着阎埠贵想让他“帮忙说话”,却被他用“我家也困难”堵了回去。
“三大妈,你看我这账本。”阎埠贵掏出记账本,指着上面的数字,“仨儿子上学,老伴常年吃药,每月赤字两毛五,我自己都想申请补助呢,哪有脸帮别人说话?”他算得清清楚楚,连贾张氏想借他的“困难证明”抄抄都没答应。
贾张氏气了个倒仰,却没辙——阎埠贵的账记得比谁都细,街道干事看了都直点头,挑不出半点错处。秦淮茹站在一旁,看着阎埠贵油盐不进的样子,忽然明白过来:这院里,早就没人愿意为贾家的“糊涂账”买单了。
傍晚,阎埠贵蹲在门口,看着贾家紧闭的门,又看看远处林建军家亮着的灯,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他知道,这种“明哲保身”不是长久之计,但至少眼下最稳妥。林建军的技术越来越硬,工厂的军工订单越来越多,跟着这种“有硬本事”的人保持距离地“合作”,总比跟着易中海混日子、跟着傻柱当冤大头强。
他从怀里掏出林建军给的译文复印件,小心翼翼地收进怀里,又把自己的记账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11月15日,换得‘焊接参数’一份,价值相当于3斤粮票,划算。”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落在四合院的屋顶上,悄无声息。阎埠贵打了个哈欠,起身关窗——管他院里谁哭谁笑,管好自己的账本,守好三个儿子,比啥都重要。林建军说得对,技术能炼钢,规矩能安身,这两样,他虽然学不会技术,却能守住规矩,守着自己的小日子,在这乱世里,也算一种本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夜色中响起:
【“阎埠贵明哲保身”事件稳定,其“风险隔离”策略成功,未被贾家牵连,家庭稳定度提升15%。】
【奖励:“1958年工业原材料价格波动预测”(对阎埠贵“囤货计划”有指导价值);宿主“技术资料获取渠道”增加(通过阎解放)。】
林建军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手里拿着阎埠贵给的手册,上面的批注在灯光下清晰可见。他知道,阎埠贵的“明哲保身”里藏着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或许不够高尚,却足够务实。在这个即将迎来更多风浪的年代,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惹是非,不当冤大头,未尝不是一种清醒。
四合院的“禽兽”们还在各自的轨道上挣扎,而他与阎埠贵之间这种基于“等价交换”的默契,像一层薄薄的冰,暂时冻结了潜在的冲突。至于这层冰能冻多久,林建军并不在意——他的战场从不在这方寸小院,而在更广阔的工业天地,在每一份需要用技术和规矩守护的未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