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轧钢厂的炼钢车间却像个巨大的蒸笼,热浪裹挟着钢水的腥气扑面而来。林建军站在试炼炉前,额头上的汗珠刚冒出来就被烤干,手里的“高锰钢履带板检测报告”被热风掀得哗哗作响——报告上的“洛氏硬度值hRc45”像一根刺,扎得他眼睛生疼。
“林科长,这已经是第五次试验了,还是达不到要求。”技术员赵小刚的脸被炉火映得通红,声音里带着疲惫,“军工验收组要求最低hRc50,咱们差了5个点,就算勉强交货,坦克在戈壁滩上跑不了一百公里,履带板就得磨穿。”
林建军没有说话,目光死死盯着炉膛里翻滚的钢水。这是厂里接到的新型坦克履带板订单,要求“高强度、高耐磨”,专供即将列装的“59式坦克”,军方催得紧,月底就是最后期限。可高锰钢的冶炼就像个顽皮的孩子,明明按苏联手册的配方操作(碳1.2%、锰11%),出来的硬度却总差一口气,原因谁也说不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轰鸣的车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检测到“军工订单”技术瓶颈(高锰钢硬度不足),符合“特殊场景签到”触发条件。】
【当前可签到地点: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通过厂际技术交流渠道对接),是否申请临时访问权限?】
林建军的精神一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是国内材料学的权威,上个月厂长还说要派技术骨干去交流,只是一直没定下来。他立刻对赵小刚说:“你盯着炉温,我去趟厂长办公室。”
厂长刘建国听完他的请求,眉头紧锁:“去中科院?来回得三天,时间赶得上吗?”
“厂长,这是唯一的办法。”林建军拿出试验记录,“我们试过调整碳含量、延长保温时间,都没用。金属所去年发表过《高锰钢耐磨性能研究》,说不定有我们没掌握的关键工艺。”
刘建国看着他眼里的笃定,最终在申请报告上签了字:“去吧,带足资料,争取把真本事学回来。厂里的事,我给你顶着。”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坐落在北京西郊的科研区,白墙红顶的小楼在绿树间格外显眼。林建军拿着介绍信走进实验室时,正撞见几位研究员围着一块磨损的履带板样品讨论,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是论文的作者——周教授。
“小伙子,你们轧钢厂的样品我们看过了。”周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显微镜下的金相照片,“问题不在成分,在冷却速度。你们用的‘水淬’太快,导致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不完全,所以硬度上不去。”
林建军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正是他们忽略的细节!
【叮!】
【成功签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高锰钢冶炼工艺优化方案”(军工级)。】
【方案核心:1 预冷处理:钢水浇铸后先空冷至800c,再水淬,减少内应力;2 合金微调:添加0.03%的钒,细化晶粒;3 时效处理:200c保温4小时,稳定组织。】
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从预冷时间的秒表校准到钒元素的精准称量,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得如同亲眼所见。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引得周教授侧目:“你这记录速度,比我们的研究生还快。”
“周教授,您看这样行不行?”林建军指着笔记本上的方案,“我们回去就按这个试,预冷用红外测温仪监控,保证800c±5c……”
周教授越看越惊讶,最后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一点就透!这个方案要是成了,记得给我们发份试验报告,也算咱们产学研结合的成果。”
回到厂里,林建军连夜组织试炼。当钢水浇铸后,他亲自守在冷却区,手里的红外测温仪屏幕上的数字一点点下降:850c、820c、805c……“浇水!”他一声令下,高压水枪立刻喷出细密的水雾,钢坯表面瞬间腾起白色的蒸汽,发出“滋滋”的声响。
【叮!】
【“预冷处理”环节完成,温度控制误差≤3c,符合优化方案标准。】
第二天一早,硬度检测结果出来了——hRc52!不仅达标,还超出了2个点。赵小刚拿着报告,激动得手都在抖:“科长,成了!您看这金相照片,马氏体针细得跟头发丝似的,肯定耐磨!”
林建军没有放松,又安排了“磨损试验”——用特制的砂轮模拟坦克履带与地面的摩擦,连续运转100小时后测量磨损量。当结果显示“磨损量仅0.3mm”(国标0.5mm)时,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林科长,您这是把中科院的秘籍都学来了啊!”老钳工王师傅抹了把汗,手里的扳手在阳光下闪着光,“我干了三十年,从没见过这么耐磨的高锰钢!”
消息传到军工验收组,王参谋当天就带着专家赶来。看着磨损试验的数据,他紧紧握住林建军的手:“太好了!林科长,你们不仅解决了大问题,还提前了十天!这意味着坦克能提前列装,你们立大功了!”
【叮!】
【“高锰钢冶炼工艺优化”应用成功,提前完成军工订单,获军方通报表扬。】
【奖励发放:1 军工系统“技术协作单位”资质;2 “耐磨材料检测高级权限”;3 科技报国积分+500。】
林建军的心里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一份订单,更是国家工业化的一块基石。他忽然想起系统奖励的“磨损量预测模型”,拿出纸笔演算起来——如果把钒含量再提高0.01%,磨损量会不会更低?
“林科长,苏联专家瓦西里来了,说要看看咱们的试验数据。”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
瓦西里教授看着检测报告,蓝眼睛里写满了难以置信:“林,这不可能!你们的设备精度比我们斯大林格勒工厂差远了,怎么可能炼出这么好的高锰钢?”
“教授,我们优化了冷却工艺。”林建军打开电脑(厂里刚引进的电子计算机),调出温度曲线图,“您看,预冷到800c再水淬,比直接水淬更符合高锰钢的相变规律。”
瓦西里盯着曲线看了足足十分钟,最终竖起了大拇指:“林,你是对的!这比我们的方法更‘聪明’,我会向莫斯科建议,把你们的工艺写进《高锰钢冶炼手册》!”
傍晚回四合院取资料时,林建军的脚步格外轻快。刚进中院,就看到阎埠贵蹲在门口,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看到他就迎上来:“建军,听说你们炼出‘神钢’了?我家解放说,现在厂里都传疯了,说你能让钢铁比石头还硬!”
“都是按规程操作,没什么神的。”林建军笑了笑,从包里拿出几本《金属学报》,“这是中科院给的资料,里面有高锰钢的最新研究,你家解放要是感兴趣,让他拿去看,别弄丢了。”
阎埠贵的眼睛亮了,接过杂志像捧着宝贝:“哎,好!保证完璧归赵!我就说你是干大事的料,这才叫为国家做贡献,比院里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强多了!”
路过贾张氏家门口时,听到里面传来摔东西的声音。贾东旭的怒吼声穿透墙壁:“说了我技术好,林建军能做到的,我也能!你让易大爷跟厂长说说,把下批订单给我!”
贾张氏的尖嗓门紧随其后:“放心!你爸是烈士,厂里不敢不给面子!林建军算什么?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有啥了不起的……”
林建军没有停留,径直走进耳房。他知道,贾东旭的嫉妒和贾张氏的狂妄,迟早会酿成大祸,但现在,他没精力理会——系统刚刚提示,军方追加了500套履带板的订单,要求月底交货,他得赶紧回厂准备。
【叮!】
【“技术突破”引发连锁反应,宿主在军工系统的声望值+300,获“59式坦克配套零件优先生产权”。】
林建军锁好门,转身走向工厂。夜色中的轧钢厂灯火通明,像一头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他知道,这只是军工订单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技术难关等着攻克,但他心里充满了信心。
四合院的是非如同身后的阴影,越来越淡。真正的战场在车间,在实验室,在每一个为国家强大而奋斗的日夜。林建军的脚步坚定,背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像一道永不弯折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