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夏天,蝉鸣在四合院的老槐树上拉得老长,阎埠贵家却弥漫着一股低气压。阎埠贵蹲在堂屋的八仙桌前,手里捏着一本磨得发亮的蓝皮账本,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院里各家的“人情往来”:“傻柱借粮票2两,欠馒头1个”“秦淮茹换鸡蛋3个,少给1分钱”“易中海蹭烟5根,等价交换:帮看自行车1次”……
“爹,学校王校长派人来了,说要找您谈话。”大儿子阎解成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手里的布包掉在地上,滚出几个被啃得干干净净的玉米芯——这是阎埠贵让儿子们捡回来的,说是“晒干了能当柴烧”。
阎埠贵的手猛地一抖,账本“啪”地掉在桌上。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有人把他“记账”的事捅到了学校,说他“满脑子资产阶级算计,不配当人民教师”。他在胡同小学当杂役,虽然不是正式老师,但这份工作能领工资、分粮票,是全家的指望,要是丢了,这一大家子喝西北风去?
“慌什么!”阎埠贵强装镇定,把账本塞进炕洞,用柴灰盖好,“我身正不怕影子斜,记账怎么了?这叫亲兄弟明算账,省得以后扯皮!”话虽如此,他的腿肚子却在打颤,快步往学校走时,后背的汗已经浸透了衬衫。
学校办公室里,王校长的脸色很难看,手里捏着一封匿名信,信纸皱巴巴的:“阎埠贵,有人反映你在院里搞‘封建剥削’,谁家借你一根葱、你帮谁家看一次门,都要记账,还说‘欠了就得还’,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思想!你说说,有没有这回事?”
阎埠贵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结结巴巴地辩解:“校……校长,我那不是剥削,是……是怕忘了!院里人杂,不记下来,转头就赖账,我……我也是没办法啊!”
“没办法就能搞这套?”王校长把信拍在桌上,“现在是什么年代?社会主义了!讲究的是‘互助友爱’‘义务劳动’,你倒好,还搞旧社会那套‘斤斤计较’!这事要是传开,咱们学校的名声都要被你败坏了!”
阎埠贵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扑通”一声蹲在地上,声音带着哭腔:“校长,我错了!我再也不记了!您千万别开除我,我一家五口全指望这份工作呢!”
王校长看着他可怜的样子,语气缓和了些:“念你平时干活还算勤快,这次就不往上报了,但得给你个处分,记大过一次,扣发这个月奖金,以观后效。你要是再犯,别说我不留情面!”
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阎埠贵连声道谢,走出学校时,腿都软得像面条。他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要是找不到“举报人”,或者再被抓住小辫子,下次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他越想越憋屈,琢磨来琢磨去,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四合院——除了那些眼红他有工作的人,谁会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
【叮!】
林建军正在技术科调试新到的“精密硬度计”,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
【检测到“阎埠贵”因“记账行为”引发“职业危机”,被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触发“生存焦虑”事件。】
【行为动机:担心失去工作(家庭经济支柱),试图寻找解决方案,基于之前“等价交换”经验,可能向宿主求助。】
【应对建议:可提供帮助(如向校长说明情况),但需明确“等价交换”条件(如利用其收集的技术信息),既巩固合作关系,又强化“规矩意识”。】
林建军的笔尖顿了顿,心里有些意外。阎埠贵的记账虽然精于算计,但确实算不上“剥削”,顶多是小市民的小心思,被上纲上线到“资产阶级思想”,确实有点冤。更重要的是,阎埠贵手里有他需要的东西——那些从旧报纸、废品站攒的技术资料,上次给的“苏联轧钢新技术”报道,就帮他解决了一个设备调试难题。
傍晚,林建军回四合院取东西,刚进中院就被阎埠贵拦住了。老头佝偻着背,没了平时的精明,脸上带着讨好的笑,手里还攥着几张皱巴巴的报纸:“建军,你看这个……苏联专家谈‘连续铸钢’的,对你有用不?”
林建军接过报纸,上面的俄文标题清晰可见,旁边还有阎埠贵用红笔标的中文注释,显然是花了心思的。“三大爷,这资料很有用,谢谢。”他话锋一转,“您好像有心事?”
阎埠贵叹了口气,把学校的事一五一十说了,没敢隐瞒,最后带着哀求:“建军,你是厂里的红人,跟街道办、学校都熟,能不能……帮我跟王校长说句好话?就说我那记账是为了‘分清是非’,不是啥资产阶级思想……”
“三大爷,这忙我可以帮,但有个条件。”林建军的语气平静,“学校的教具坏了不少,黑板、课桌椅缺胳膊少腿的,我正好有空,能帮忙修修。你跟王校长说,就当是我替你‘赔罪’了,算是等价交换,怎么样?”
这条件既合情合理,又给足了双方面子。阎埠贵的眼睛一亮,算盘打得噼啪响:修教具是体力活,林建军技术好,肯定能修好;王校长最看重“为学校办实事”,这招准行!“哎,好!就这么办!我这就去跟王校长说!”
【叮!】
系统的提示音实时响起:
【“等价交换”条件达成,阎埠贵“求助”转化为“合作”,双方关系进一步稳固。】
【潜在效果:修复教具可提升宿主“社区贡献”形象,同时为阎埠贵争取“从轻处理”机会,实现双赢。】
第二天一早,林建军带着工具箱来到学校。操场上堆着十几张破旧的课桌椅,有的腿松了,有的板裂了,还有块黑板被学生用石子划得乱七八糟。他撸起袖子,先给桌椅腿上紧螺丝,再用木楔子填补裂缝,最后拿出砂纸打磨黑板,动作熟练麻利,看得围观的老师和学生啧啧称奇。
“林师傅,您这手艺真不赖!比修家具的师傅还好!”王校长走过来,看着焕然一新的课桌椅,脸上的怒气消了不少。
“校长过奖了,就是懂点木工活。”林建军擦了擦汗,语气诚恳,“三大爷那人虽然爱算计,但心肠不坏,平时院里谁家有困难,他都乐意帮忙,就是方式有点特别。记账这事,您多担待,他也是怕忘了人情,没别的意思。”
王校长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看在你帮忙修教具的份上,这次就不深究了。但你得转告他,以后别再搞那套记账了,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总算计着‘等价交换’,伤感情。”
“我一定转告。”林建军笑了笑,心里清楚,这事算是成了。
阎埠贵得知结果,激动得差点给林建军鞠躬,非要拉他回家吃饭,被林建军婉拒了。“三大爷,不用客气,资料换帮忙,公平合理。”林建军的语气平淡,“以后有什么技术类的旧报纸、旧杂志,记得留给我,有用。”
“哎,好!一定!”阎埠贵拍着胸脯保证,心里对林建军的敬畏又深了一层——这小子不仅技术硬,脑子更活,轻描淡写就帮他解决了大麻烦,比院里那些只会说风凉话的人强多了。
这事很快传遍了四合院,反应各不相同:
贾张氏趴在门缝里,撇着嘴骂:“阎老西就是运气好,碰到个傻大头帮忙!林建军也是,放着好好的科长不当,替这种小气鬼出头,真是瞎了眼!”
傻柱从食堂回来,听到这事,挠了挠头:“建军这人,虽然冷了点,但办事靠谱。阎埠贵这次算是遇到贵人了。”
易中海坐在院里的石墩上,捻着胡须,若有所思:“建军这招‘以工代罚’用得妙啊,既帮了阎埠贵,又不得罪学校,还落了个好名声,这小子,越来越有城府了。”
秦淮茹抱着棒梗,看着中院忙碌的林建军,眼神复杂。她隐隐觉得,林建军在院里的威望越来越高,以后想再像以前那样“借粮借票”,怕是难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离开四合院时响起:
【“阎埠贵危机”事件处理完毕,宿主“社区影响力”提升,与阎埠贵的“技术信息合作”关系稳固,获“废品站技术资料优先获取权”。】
【当前“训禽”进度:75%,阎埠贵“投机观望”转为“稳定合作”,四合院人际格局进一步向有利于宿主的方向发展。】
林建军回到工厂,赵小刚拿着一份“59式坦克履带板”的测试报告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科长,您上次改进的热处理工艺太神了!履带板的耐磨性提升了30%,军工验收组的王参谋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指标!”
“太好了!”林建军接过报告,眼里闪烁着光芒。解决了四合院的小麻烦,他能更专注地投入到技术攻关中——系统刚刚奖励了“履带板应力分布优化方案”,如果能应用成功,寿命还能再提升20%。
傍晚,阎埠贵真的送来了一摞旧报纸,其中一张《人民日报》的角落,刊登着“鞍钢无缝钢管车间投产”的消息,里面提到的“顶头轧制法”正是林建军急需的技术。他看着报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心里明白,阎埠贵的“等价交换”虽然带着算计,却比四合院的勾心斗角纯粹得多——至少明码标价,各取所需。
【叮!】
【获得“顶头轧制法”关键技术信息,可应用于新车间调试,预计提升轧制效率15%,科技报国积分+150。】
林建军将报纸小心收好,目光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工厂的烟囱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他知道,阎埠贵的“账本危机”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它让他更加清楚,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方式,不是妥协退让,也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就像他和阎埠贵的“资料换帮忙”,公平合理,各得其所。
四合院的夜色渐浓,阎埠贵家的灯亮了,隐约传来算盘声,却比平时柔和了许多。林建军知道,经过这次事件,阎埠贵会更加谨慎地与他相处,而他,也多了一个稳定的技术信息来源。
这或许就是“训禽”的更高境界——不是让对方害怕,而是让对方明白,合作比对抗更有利;不是消除彼此的差异,而是在差异中找到共存的方式。
林建军翻开“顶头轧制法”的报道,笔尖在图纸上划过,留下一行行清晰的批注。他知道,真正的战场永远在工厂,在实验室,在为国家工业化奋斗的每一个日夜。四合院的是非,不过是前进路上的小石子,只要脚步坚定,就能轻松跨越。
夜色渐深,技术科的灯还亮着,林建军的身影在灯下专注而坚定,仿佛与窗外的星光融为一体,照亮了一个穿越者在这个时代的奋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