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炽烈如火,透过轧钢厂车间的高窗,在地面投下刺眼的光斑。林建军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轧机外壳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他紧盯着眼前的显示屏,上面跳动的参数如同战场的密码——这是军工级无缝钢管的最后一次调试,参数精度要求达到0.05毫米,比民用标准严苛了整整十倍。
“温度1080c,稳定!”负责加热炉的赵小刚扯着嗓子喊道,黝黑的脸上沾着煤灰,眼神却亮得惊人。经过半年的历练,这个农村来的学徒已经能独当一面,手上的老茧比车间的老工人还厚。
“轧制压力880mpa,开始加压!”林建军的声音沉稳有力,手里的扳手微微调整着控制阀,每一次转动都精确到1\/4圈。系统奖励的“军工级无缝钢管生产核心参数”在脑海中清晰浮现,从奥氏体化时间到冷却速率,每一个节点都经过了上百次模拟计算。
李师傅蹲在轧机出口处,手里捧着一块浸了机油的厚帆布,神情比年轻学徒还要紧张。他手里的卡尺已经校准了三次,游标上的刻度被摩挲得发亮——这是他珍藏了三十年的德国货,今天特意拿来检测这根承载着全厂希望的钢管。
车间里静得能听到齿轮咬合的“咔嗒”声,三十多个工人屏住呼吸,目光齐刷刷聚焦在轧机的出口。这根钢管将用于某型反坦克炮的炮管试制,是国家军工项目的关键配套件,容不得半点差错。三个月来,他们攻克了“内壁粗糙度”“直线度偏差”等六个技术难关,报废了整整两吨钢坯,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开始轧制!”林建军一声令下,刘卫国猛地按下启动按钮。巨大的轧机发出沉闷的轰鸣,钢坯在辊轮间缓缓变形,通红的管壁如同被驯服的火龙,沿着既定轨道延伸。
“压力890mpa!”
“张力7.5kN,保持稳定!”
“冷却系统启动,水温控制在25c!”
此起彼伏的报数声里,第一根军工级无缝钢管的雏形逐渐显现。它比民用钢管更细、更直,管壁在高温下泛着均匀的橘红色,没有一丝褶皱或鼓包——这是金属塑性变形达到完美平衡的标志。
林建军的手心全是汗。系统面板上,“实时合格率预测”从65%缓慢攀升:70%、80%、90%……当钢管的末端离开轧机时,数字稳稳停在了98%。
“停机!”林建军大喊一声,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
李师傅第一个冲上去,戴着隔热手套,小心翼翼地将钢管抬到冷却架上。水雾喷在管壁上,发出“滋滋”的声响,升腾的白汽中,钢管的轮廓愈发清晰——笔直如剑,切口平整,连最挑剔的老钳工都挑不出半点瑕疵。
冷却半小时后,李师傅拿起卡尺,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先测外径:“100毫米,误差0.02毫米!”再测壁厚:“10毫米,误差0.01毫米!”最后用粗糙度仪检测内壁,屏幕上跳出的Ra0.8数值,让他猛地攥紧了拳头。
“合格!全部合格!”李师傅的声音嘶哑却洪亮,像是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比苏联进口的精度还高!”
车间里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工人们互相拥抱、击掌,有人甚至把安全帽抛向空中。赵小刚抱着刘卫国,哭得像个孩子——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锉废零件时,林建军说的那句“废品堆里才能长出真本事”。
林建军靠在轧机上,长长舒了口气。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炸响,带着前所未有的激昂:
【检测到宿主团队生产出首根合格军工级无缝钢管,完成“国防基石”里程碑任务!】
【任务意义: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反坦克炮炮管国产化,为国家军工体系自主化提供关键支撑!】
【任务奖励:“超高压钢管轧制技术蓝图”;“军工项目对接权限(初级)”;“国家级技术津贴(每月30元)”;“科技报国积分+2000”。】
一股更精密的技术信息流涌入脑海,关于超高压锅炉管的轧制参数、材料配比、热处理工艺……这些正是国家156个工业援建项目中急需的核心技术。林建军闭上眼,感受着知识与责任在血脉中奔涌,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在朝鲜战场见过太多战友倒在敌人的炮火下,如今,他亲手轧出的钢管能铸成保家卫国的盾牌,这份荣耀远超任何奖励。
下午三点,军工验收组的专家抵达车间。为首的是位佩戴上校军衔的中年人,肩章上的炮弹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他是军械部的王参谋,曾在朝鲜战场指挥过反坦克作战,眼神锐利如鹰,扫过钢管时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
“这是你们生产的样品?”王参谋接过检测报告,眉头微蹙,“壁厚公差0.01毫米?直线度0.3毫米\/米?你们确定这是国产设备轧制的?”
林建军平静地递上原始参数记录:“王参谋可以现场复检,我们全程保留了调试数据。这根钢管采用20crNimo合金材料,经过1120c奥氏体化处理,轧制压力分三段控制,冷却采用水-空交替工艺,确保应力消除。”
王参谋身后的老专家戴上白手套,用专用量具反复检测,每一个数据都记录在案。半小时后,他摘下眼镜,对王参谋点点头:“数据真实可靠,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于我们从东欧进口的同类型号。”
王参谋的眼神终于柔和下来,他走到钢管前,用指关节轻轻敲击管壁,沉闷的“咚咚”声如同战鼓擂动。“好钢!”他转身握住林建军的手,力道大得几乎捏碎骨头,“小伙子,你们为国家立了大功!知道吗?前线的战士们盼这种炮管,盼了整整三年!”
林建军能感受到他掌心的老茧和颤抖的激动,这双手或许曾握紧过反坦克炮的炮闩,在硝烟中守护过阵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当天傍晚,厂长刘建国带着厂领导班子亲临车间。看到验收组专家与林建军握手的场景,老厂长眼眶一热,转身对办公室主任喊道:“去食堂!杀两头猪,炖上!今晚全厂加餐,给试制组庆功!”
庆功宴设在车间旁的空地上,没有桌椅,工人们就蹲在地上,捧着搪瓷缸碰杯。刘厂长举着粗瓷碗,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同志们!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工人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无缝钢管!林建军同志带领的团队,用事实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照样能做到!”
“好!”三百多名工人齐声呐喊,震得车间的窗户嗡嗡作响。李师傅端着酒碗,走到林建军面前,第一次主动碰杯:“小林,我服了!以前总觉得老规矩不能破,是你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守旧,是创新!这碗酒,我敬你!”
林建军连忙举杯回敬:“李师傅,没有您的经验指导,我们走不到今天。这荣誉属于整个团队。”
赵小刚和刘卫国挤过来,手里捧着用红布包着的东西——是他们用边角料为林建军打制的小摆件,一根微型无缝钢管,上面刻着“1954.6.18”,正是今天的日期。“师傅,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刘卫国的脸红得像番茄,“以后我们跟着您,争取造出导弹发射管!”
林建军接过摆件,入手冰凉沉重,仿佛握住了整个团队的赤诚。他想起刚穿越时,原主那本被汗水浸透的学徒手册,短短三年,从废品堆里挣扎求生的学徒,到军工项目的技术核心,这条路的每一步,都印着“奋斗”二字。
【叮!检测到团队凝聚力达到峰值,触发“传承”特效。】
【奖励:“试制小组核心成员忠诚度(满值)”;“特殊合金材料配方(军工级)”;科技报国积分+500。】
深夜的厂区万籁俱寂,只有试制车间还亮着灯。林建军趴在绘图桌上,修改着批量生产的工艺文件,王参谋的话在耳边回响:“下个月,第一批炮管将送往前线试验场,若通过验收,国家会给你们厂下达十万根的订单。”
十万根。这个数字背后,是生产线的扩建、技术的再突破,还有无数个需要攻克的难题。但林建军的心里没有丝毫畏惧,系统空间里的“超高压钢管蓝图”泛着幽蓝的光,像夜航船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刘厂长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件军绿色的工装,上面印着“军工配套先进单位”的字样。“这是给你的。”老厂长的声音带着欣慰,“王参谋刚才跟我说,部里决定把你纳入‘156项重点工程’技术人才库,以后有机会去苏联进修。”
林建军接过工装,布料粗糙却厚重,仿佛承载着千钧责任。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反坦克炮管到高压锅炉管,从轧钢厂的车间到国家工业化的广阔舞台,他的战场永远在需要突破的技术前沿。
窗外的月光洒满厂区,照亮了“安全生产”的标语和堆积如山的钢坯。林建军握紧手中的铅笔,在图纸上勾勒出下一根钢管的轮廓,线条坚定如铁,正如这个正在崛起的时代,每一步都踏得扎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