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最后一个傍晚,北风卷着碎雪,给红星轧钢厂的烟囱镀上了一层薄霜。厂区大礼堂里却暖意融融,三百多个工人挤在这里,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汗味和淡淡的肥皂香,一年一度的工厂年度总结大会正在举行。
主席台上,厂长刘建国站在麦克风前,手里拿着厚厚的总结报告,声音透过老旧的扩音器,带着电流的杂音,却异常响亮:“……今年,我们厂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更重要的是,我们攻克了无缝钢管的生产技术难关,实现了民用产品量产,还拿到了军工订单!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是我们全体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人激动地吹起了口哨,连坐在后排的老工人都抹起了眼泪。对红星轧钢厂来说,这一年确实太难了——年初还在为苏联专家撤走后的技术断层发愁,年底就拿出了能用于国防的产品,这份跨越,足以让每个参与者骄傲。
林建军坐在前排,穿着崭新的蓝色工装,胸前的“劳动模范”奖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看到了张科长欣慰的笑容,李师傅挺直的腰板,还有试制小组成员们兴奋的脸庞,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这一年的汗水和压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成就感。
“下面,我要特别表扬一个人。”刘厂长的目光落在林建军身上,语气带着赞许,“他就是技术科的林建军同志!”
聚光灯“唰”地打过来,照亮了林建军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台下的掌声更热烈了,不少人转头看他,眼神里有敬佩,有羡慕,还有老一辈工人对后生晚辈的期许。
“林建军同志,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主动请缨负责无缝钢管试制。”刘厂长的声音带着感情,“他带领试制小组,克服了设备落后、技术薄弱的困难,用三个月时间,从废品率90%做到合格率100%,不仅完成了民用产品量产,还拿出了符合军工标准的样品!这种敢闯敢干、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林建军站起身,对着台下深深鞠躬。掌声持续了足足半分钟,直到刘厂长抬手示意,才渐渐平息。
“经厂党委研究,并报市工业局批准,授予林建军同志‘市级青年技术能手’称号,奖金两百元,记二等功一次!”刘厂长亲自拿起奖状和奖金信封,走下台,递到林建军手里,“小伙子,好好干,国家需要你这样的技术人才!”
“谢谢厂长,谢谢组织!”林建军接过奖状,指尖触到纸张的粗糙纹理,心里清楚,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整个试制小组,属于那些在车间里日夜奋战的工友。
【叮!】
就在他鞠躬致谢时,脑海里突然响起系统的提示音,比往常更清晰,带着一丝总结性的沉稳:
【检测到宿主获得“市级青年技术能手”称号,达成第一阶段核心目标。】
【第一阶段“站稳脚跟(1951年—1953年)”任务综合评定中……】
林建军的心跳漏了一拍。两年了,从1951年那个凛冬穿越而来,在陌生的时代挣扎求生,激活系统,参军赴朝,战场淬炼,凯旋归来,推动技术革新……一幕幕画面在脑海里闪过,像一部快放的黑白电影。
“下面,请林建军同志发言!”主持人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林建军深吸一口气,走到麦克风前,目光扫过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张科长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李师傅抱着胳膊,嘴角带着难得的笑意,试制小组的小张正使劲朝他挥手。
“各位领导,各位师傅,工友们。”他的声音平静却有力,“无缝钢管的试制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厂长的支持,没有张科长的指导,没有李师傅和各位工友的帮助,我什么也做不成。”
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有人喊:“小林谦虚了!”
“我不是谦虚。”林建军笑了笑,语气郑重,“这两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扛不起国家工业化的担子。我们这代人,生在战乱后,长在新中国,肩上的责任就是把工厂建好,把技术搞上去,让国家不再受欺负。无缝钢管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造更好的钢材,更好的设备,赶上甚至超过国外的水平!”
“好!”台下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有人激动地站起来鼓掌,连后排的老工人都红了眼眶。这不是空洞的口号,是一个年轻人用汗水和成果换来的底气。
【叮!】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宣告评定结束:
【第一阶段任务综合评定:优秀。】
【任务完成情况:穿越适应(优秀)、战场淬炼(优秀)、技术突破(卓越)、人际边界(良好)。】
【奖励发放:】
【1. 体质强化液(初级)——小幅提升耐力与恢复力,适配高强度工作需求;】
【2. 《机械工程手册(1954年版)》——含最新苏联及欧美机械制造技术,重点标注与我国工业现状的适配点;】
【3. 解锁“技术蓝图解析”功能——可对系统奖励的蓝图进行本土化优化。】
一股温热的暖流突然从丹田升起,顺着血管流遍全身,像是泡在温水里,疲惫感瞬间消散——这是体质强化液在发挥作用。林建军悄悄握了握拳,能清晰地感觉到力量的细微增长,连呼吸都变得更顺畅了。
发言结束后,他回到座位,张科长拍着他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好小子,没给咱们技术科丢脸。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在跟德国师傅学磨刀具呢……”
“张科长您是前辈,我还差得远。”林建军真诚地说。
李师傅也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塞给他:“这是我年轻时在德国买的游标卡尺,精度0.01毫米,比厂里的好用,给你吧,别浪费了好工具。”
林建军愣住了,这卡尺在1953年算得上是宝贝。他想推辞,却被李师傅按住手:“拿着!我老了,眼神不行了,用不上这么精密的东西。你不一样,你得拿着它,造出更精密的钢管,给咱们中国人争口气。”
看着李师傅眼里的期许,林建军用力点头:“谢谢您,李师傅,我一定用好它。”
散会时,已经是深夜。雪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给厂区的雪地上镀上了一层银霜。林建军揣着奖状和手册,手里拎着李师傅送的卡尺,脚步轻快地往宿舍走。
路过宣传栏时,他停下脚步。那里贴着年度先进个人的照片,他的照片排在第二位,穿着工装,站在轧机旁,眼神坚定。照片下面写着:“林建军,20岁,技术科技术员,攻克无缝钢管技术难关,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他想起刚穿越时,原主的档案里只有“孤儿,学徒工”几个字,短短两年,人生已经天翻地覆。系统空间里,那瓶体质强化液泛着淡淡的蓝光,《机械工程手册》的封面在意识里清晰可见,封面上“1954”的字样格外醒目——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回到宿舍,他把奖状仔细贴在床头,手册放在枕头边,卡尺摆在桌上。窗外的风还在呼啸,但他心里一片平静。这两年,他不仅在工厂站稳了脚跟,在四合院也划清了边界:贾张氏不敢再撒泼,秦淮茹不再来借东西,易中海的算计落了空,连聋老太太的试探都被他顶了回去。
【叮!系统检测到宿主当前状态稳定,触发“阶段总结”提示。】
【宿主当前核心能力:中级钳工技能、军工级机械维修经验、金属塑性变形分析能力、基础俄语。】
【当前资源:科技报国积分3200分、体质强化液1瓶、关键技术蓝图3份(含无缝钢管、坦克改进、精密量具)。】
【人际关系:工厂(信任度80%)、四合院(敬畏度70%)、街道办(支持度60%)。】
林建军看着这些数据,像看着一份清晰的答卷。穿越者的优势、系统的助力、自身的努力,三者交织,让他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54年……”他喃喃自语,翻开《机械工程手册》的第一页,里面夹着一张工厂明年的规划草图——新建精密钢管车间,引进苏联半自动化轧机,争取参与国家156个工业援建项目中的“无缝钢管厂”配套工程。
这些规划,每一项都充满挑战,但林建军的眼神越来越亮。他知道,第一阶段的“站稳脚跟”只是开始,真正的“崭露头角”还在后面:贾东旭在车间的怨气、许大茂的新动作、四合院潜藏的房屋纠纷,还有国家工业化浪潮中更艰巨的技术难关……都在前方等待。
他拧开那瓶体质强化液,透明的液体带着淡淡的金属味。喝下去的瞬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熬夜带来的疲惫一扫而空,思维也变得更加清晰。
【体质强化液生效:耐力+15%,恢复力+20%,适配高强度技术工作。】
林建军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嘴角露出一丝笑意。1953年即将过去,1954年的曙光就在眼前。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小心翼翼的穿越者,而是手握技术、心怀理想的工业建设者。
宿舍的灯光熄灭了,只有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桌上的游标卡尺上,反射出冷冽而坚定的光。第一卷的篇章悄然落幕,而属于林建军的“签到人生”,才刚刚展开更壮阔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