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朝鲜,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雪原,把地上的积雪卷成一道道白色的旋流。林建军缩了缩脖子,将棉衣领口系得更紧些,目光却紧紧盯着眼前那门“喀秋莎”火箭炮——这是苏联援助的bm-13型火箭炮,因火力猛烈、覆盖范围广,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喀秋莎”,是进攻时撕开敌人防线的“利器”。可现在,这柄利器却像一头受伤的猛兽,瘫在雪地里,炮管低垂,仿佛在无声地悲鸣。
“怎么样,能修吗?”王铁牛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总攻时间定在凌晨三点,距离现在只剩下不到六个小时,而这门“喀秋莎”是主攻方向唯一的火箭炮,能否按时投入战斗,直接关系到总攻的成败。
林建军蹲下身,手指拂过炮身冰冷的金属外壳,停在发射装置的连接处。那里有一道明显的炸痕,几根传输导线被弹片切断,更麻烦的是,控制发射角度的齿轮箱被震得错位,齿轮咬合处卡着几块细小的金属碎片,显然是被美军的反炮火击中所致。
“问题不小,但能修。”林建军的声音透过防寒面罩传出来,带着一丝沉闷,却异常坚定,“导线可以接,齿轮箱需要拆开清理,重新校准角度,就是时间有点紧。”
“需要啥尽管说!”旁边的赵大勇拍着胸脯,他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只是还不能干重活,“拆螺丝、递工具,我啥都能干!”
不远处,苏联顾问安德烈正焦躁地踱步,看到林建军开始动手,忍不住喊道:“林同志,时间不够了!这齿轮箱的精度要求极高,没有专用设备根本修不好,不如放弃吧,我已经请求后方再调一门过来!”
“来不及了,顾问同志。”林建军头也没抬,手里的扳手已经拧开了第一个固定螺丝,“等新的火箭炮送到,总攻都结束了。相信我,一定能修好。”
安德烈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却被王铁牛拉住了:“顾问同志,让他试试吧,这小子有股邪乎劲儿,总能创造奇迹。”
安德烈看着林建军专注的侧脸,最终还是没再说话,只是眉头依旧紧锁——在他看来,这种战场条件下修复精密齿轮箱,简直是天方夜谭。
林建军可没心思理会安德烈的怀疑。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系统奖励的“机械维修基础”和“军工级金属焊接技巧”在脑海里飞速整合,很快形成一套完整的修复方案:先拆开发射装置外壳,清理受损部件;用备用导线连接断裂的线路;拆解齿轮箱,取出金属碎片,打磨变形的齿牙;最后重新组装,校准发射角度。
“大勇,帮我扶着外壳,别让它晃动。”林建军喊道,手里的螺丝刀精准地插进螺丝槽,“王班长,麻烦您去工具箱拿备用导线和绝缘胶带,要最粗的那种。”
“好嘞!”两人立刻行动起来,配合得默契十足。
拆开发射装置外壳的瞬间,一股浓烈的机油味混杂着硝烟味扑面而来。林建军强忍着刺鼻的气味,用手电筒照着内部结构,导线断裂处的铜丝裸露在外,像一条条受伤的血管。他小心地剥离导线外层的绝缘皮,将两端的铜丝拧在一起,缠绕得紧密而均匀,然后用绝缘胶带层层包裹,确保不会短路。
“导线接好了!”林建军喊道,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在寒风中很快凝结成霜。
接下来是最棘手的齿轮箱。林建军找来专用扳手,一点点拧开固定螺丝,动作轻柔得像在拆卸一件精密的钟表。齿轮箱打开的瞬间,他倒吸一口凉气——里面的情况比预想的更糟,不仅有金属碎片,还有两个齿牙被硬生生磕掉了一小块,转动时发出“咔咔”的异响。
“这……这还能修?”赵大勇看得直咧嘴,“要不咱们找找有没有备用齿轮箱?”
“来不及了。”林建军摇摇头,从工具箱里拿出锉刀和錾子,“只能现场打磨,用备用钢板做两个简易齿牙焊上去。”
他先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出金属碎片,然后拿起锉刀,对着变形的齿牙轻轻打磨。锉刀与金属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雪地里格外清晰,每一次打磨都精准地控制着力度和角度,确保齿牙能重新咬合。赵大勇举着手电筒,光线稳稳地照在齿轮上,手臂酸得发麻也不敢动一下。
安德烈站在不远处,看着林建军的动作,蓝眼睛里的怀疑渐渐变成了惊讶。他从事军械维修十几年,见过无数技术精湛的技工,却从未见过有人能在这种环境下,用如此简陋的工具,将变形的齿轮打磨得如此精准。
“不可思议……”安德烈喃喃自语,用俄语对身边的助手说了句什么,助手连连点头,看向林建军的眼神也充满了敬佩。
打磨完成后,林建军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块备用钢板——这是他特意留着的高强度合金钢,用錾子小心地切割出两个与齿牙形状相似的小块,然后拿出焊枪,开始焊接。低温焊接的技巧再次发挥作用,他调整好电流和焊条角度,让融化的金属液均匀地填充在缺口处,焊缝平滑而牢固,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好了,试试转动!”林建军直起身,揉了揉僵硬的脖子。
赵大勇立刻摇动操作杆,齿轮转动的声音从最初的“咔咔”声变成了均匀的“嗡嗡”声,流畅得仿佛从未受损。
“成了!”赵大勇激动地喊道,声音在雪地里回荡。
林建军却没放松,他仔细检查了一遍所有部件,确认无误后,重新组装好外壳,然后开始校准发射角度。他拿出系统空间里的“角度测量仪”——这是上次任务奖励的精密工具,能精准到0.1度,对着炮管调整了几次,直到完全符合总攻的参数要求。
“搞定!”林建军看了看手表,距离总攻还有不到半个小时,刚好赶上。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冲锋号的声音,嘹亮而激昂,穿透了漫天风雪。总攻开始了!
“快!装弹!”王铁牛喊道,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将火箭弹一枚枚装进发射架。
林建军站在一旁,看着“喀秋莎”缓缓抬起炮管,指向敌人阵地的方向,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修复了一门火箭炮,更是用自己的技术,为胜利增添了一份力量。
“轰隆——轰隆——”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喀秋莎”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数十枚火箭弹拖着长长的火尾,像一群愤怒的火龙,呼啸着扑向敌人的阵地。远处的天空瞬间被照亮,爆炸声接连不断,火光冲天而起,将半边天都染红了。
“打得好!”战士们欢呼起来,激动地互相拥抱。
林建军看着那片火光,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知道,这只是反攻的开始,但每一次成功的打击,都在将胜利的日子拉近。
总攻结束后,连队收到了前线的战报:由于“喀秋莎”火箭炮的精准打击,成功摧毁了敌人的多个火力点和弹药库,为主攻部队打开了通道,歼敌数百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连长在全连大会上,当着所有战士和苏联顾问的面,郑重宣布:“林建军同志,在总攻前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成功修复‘喀秋莎’火箭炮,为总攻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连部研究决定,并报请团部批准,给予林建军同志三等功一次!”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战士们纷纷上前与林建军握手、拥抱,连安德烈也走上前,用生硬的中文说:“林同志,你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军械维修兵,我为你感到骄傲!”
林建军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这是我应该做的!功劳属于全体战友,没有大家的配合,我一个人也完成不了任务!”
他的谦虚赢得了更多的掌声,王铁牛拍着他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好小子,真给咱们维修连长脸!我就知道你行!”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里响起,带着一丝赞许:
【检测到宿主成功修复关键武器装备“喀秋莎”火箭炮,为总攻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完成“战场攻坚”任务!】
【任务奖励:三等功军功记录(可用于兑换系统奖励);“122mm火箭弹改进参数”——可提升射程10%,精度5%;“体能强化液(中级)”——显着提升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林建军心中一喜,这奖励来得太及时了!“122mm火箭弹改进参数”能进一步提升“喀秋莎”的战斗力,而“体能强化液”则能让他更好地适应战场的艰苦环境。
他悄悄将体能强化液喝下,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原本因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而疲惫的身体顿时感觉轻松了不少,思维也更加清晰。
晚上,林建军坐在坑道里,借着昏暗的油灯,看着那块崭新的三等功军功章,心里感慨万千。这枚军功章,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在后方默默付出的技术兵的认可。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有冲锋陷阵的勇士,也有像他一样,用技术和智慧为胜利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
“在想啥呢?”赵大勇凑过来,手里拿着两个烤土豆,递给他一个,“还在看你的军功章?快吃点东西吧,忙活一天了。”
林建军接过土豆,咬了一口,滚烫的淀粉在嘴里化开,带着淡淡的甜味。
“在想什么时候能回家。”林建军说,眼神里带着一丝憧憬。
“快了。”赵大勇也咬了一口土豆,含糊不清地说,“我听连长说,咱们快要把美国鬼子赶回老家了,等战争结束,咱们就能回家了。到时候,我请你吃山东大馒头,管够!”
“好啊,我等着。”林建军笑了,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胜利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只要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下,他们就能迎来和平,就能回到那个虽然有各种算计和纠纷,却充满烟火气的家。
而他,也将带着在战场上锤炼出的技术和意志,去面对四合院的那些人和事,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坑道外的风雪渐渐平息,天边露出一丝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林建军握紧手里的军功章,眼神坚定,他知道,属于他的战斗,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