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深冬,寒风卷着冰碴子,敲打着轧钢厂的玻璃窗,发出细碎的响声。林建军站在车间的水龙头前,看着浑浊的水流里漂浮着细小的泥沙,眉头微微蹙起——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出现水质问题了。军代表昨天刚来过,说戈壁试验场的坦克兵出现了集体腹泻,初步判断是水源污染,提醒工厂“务必保证饮用水安全”。
【叮!】
系统的提示音恰在此时响起,带着明确的危机预警:
【检测到“水源污染”风险升级,符合第三阶段“保障家人安全”核心目标,触发“生存保障”奖励,发放“简易净水装置图纸”(含材料清单、组装步骤、滤芯更换周期)。】
【装置特性:采用“三级过滤”(沉淀层+吸附层+消毒层),可去除水中90%的泥沙、微生物及部分重金属,适用井水、河水等非自来水水源,滤芯可自制(砂石、活性炭、漂白粉),成本低于1元\/套。】
【应用场景:家庭日常饮水、工厂应急储备,配合“加热煮沸”,可将饮水安全风险降至1%以下,有效预防痢疾、伤寒等水源性疾病。】
一股信息流涌入脑海,从装置的尺寸参数到滤芯的配比方案,清晰得如同亲眼见过实物。林建军的心跳微微加速——这正是他需要的!苏岚刚出月子,林卫国还在哺乳期,饮用水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在这医疗资源紧张的年代,预防疾病远比治疗更关键。
他立刻在车间找了块废弃的钢板(1.2mm厚,防锈性能好),用记号笔按图纸画出装置的展开图:直径30cm的圆柱形容器,底部预留出水口,内部按“5:3:2”的比例划分三层空间,分别对应沉淀、吸附和消毒。
“科长,您这画的啥?”赵小刚端着刚磨好的齿轮过来,看到图纸上的结构,好奇地凑近,“像个大号的漏斗。”
“净水用的。”林建军拿起钢板,走到冲压机旁,“最近水质太差,军代表说戈壁那边出了问题,咱们得提前准备。”他调整冲压参数,钢板在压力下逐渐成型,边缘的毛刺被精准地压平,“你去仓库找找,有没有废弃的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更换)和细砂石,再要两斤漂白粉,记得登记用途。”
赵小刚应声而去,心里却有些嘀咕——现在粮都不够吃,哪还有心思管水?但看到林建军专注的神情,他没多问,转身加快了脚步。
装置的主体成型后,林建军开始制作滤芯。沉淀层用洗净的细砂石(筛选掉直径大于2mm的颗粒),吸附层填充破碎的活性炭(从废弃防毒面具里拆的,吸附能力未完全失效),消毒层则按“每升水5mg”的比例混合漂白粉与滑石粉(延缓溶解速度)。三层之间用纱布隔开,既透气又能防止材料混合。
“科长,这样真能管用?”赵小刚看着这个用废料拼凑的装置,心里没底,“厂里的医生说,井水最好烧开半小时,光过滤怕是……”
“这是辅助。”林建军将装置的出水口对准干净的水桶,倒入一桶浑浊的井水,水流缓缓渗透三层滤芯,从出水口滴落时,已经变得清澈透明,“过滤后再烧开,双重保险。你看这泥沙,全被挡在第一层了。”他指着沉淀层的砂石,表面已附着一层褐色的污垢。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测试成功时响起,带着效果判定:
【“简易净水装置”测试合格,水质净化效果:泥沙去除率95%,微生物杀灭率80%(配合煮沸可达99%),符合《军队饮用水卫生标准》(GJb 651-89)基础要求。】
【奖励升级:“滤芯再生方法”(活性炭暴晒72小时可恢复60%吸附能力)、“水质简易检测法”(用明矾观察沉淀速度,判断污染程度)。】
林建军将装置带回家时,苏岚正在给林卫国喂奶,小家伙的小脸有些发红,像是轻微上火。“今天托儿所的王阿姨说,有两个孩子拉肚子了,怀疑是井水的问题。”苏岚放下孩子,接过装置,眼里闪过一丝惊讶,“这是你做的?能管用吗?”
“试过了,过滤后烧水,比直接喝安全。”林建军拆开装置,给她讲解三层结构的作用,“明天我再做一个,送托儿所去,卫国还小,抵抗力弱,不能马虎。”
苏岚的眼眶微微发热,拿起一块活性炭:“你总是想在前头。昨天去街道领粮,听王大妈说,南边的河里已经开始漂绿藻了,有人喝了水就上吐下泻……”
“所以更得早做准备。”林建军重新组装好装置,接了桶自来水,看着清澈的水流滴入水桶,“系统给的检测法很简单,放一勺明矾,要是半小时内沉淀出一层泥,就说明水不能直接喝,必须过滤。”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家庭使用时响起,带着温馨的加成:
【“家庭净水”措施激活,林卫国“患病风险”降低40%,苏岚“孕期健康”指标稳定,家庭安全系数提升至90%,触发“安心”状态,宿主技术推演效率提升5%。】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阎埠贵正蹲在井台边,看着浑浊的井水发愁。他的小儿子阎解旷昨天喝了生水,拉了一夜肚子,现在还躺在床上哼哼。听到王师傅说林建军做了“净水的玩意儿”,老头的眼睛瞬间亮了,揣着算盘就往厂外平房走。
“建军,听说你有净水的好东西?”阎埠贵站在院门口,没敢往里进,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我家老三闹肚子,你看……能不能借我瞅瞅?”
林建军正在调试第二个装置(给托儿所的),闻言指了指桌上的图纸:“这是简易净水装置的图纸,你照着做就行,材料都是厂里的废料,不难弄。”
阎埠贵的眼睛像扫描仪似的扫过图纸,连尺寸标注都没放过,嘴里不停念叨:“沉淀层5寸,吸附层3寸,消毒层2寸……滑石粉掺漂白粉,比例1:10……”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飞快地记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活性炭不够的话,用烧透的木炭碾碎也行,暴晒后能用三次。”林建军补充道,这些是系统奖励的“再生方法”里提到的,适合条件简陋的家庭。
阎埠贵的笔顿了顿,抬头看了林建军一眼,眼神里少了平时的算计,多了几分真诚:“谢了,建军。这图纸……我给你算两斤红薯干?”
“不用。”林建军摆摆手,“邻里邻居,这点事不算啥。你做好了,也告诉院里其他人一声,井水烧开前最好过滤一下,别让孩子生病。”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阎埠贵离开后响起:
【“技术共享”行为触发“邻里互助”微弱效应,阎埠贵对宿主的“信任度”提升至70%,四合院“公共卫生意识”萌芽,集体患病风险降低20%。】
傻柱下班路过阎家,看到老头正用铁皮桶敲敲打打,旁边摆着林建军的图纸,好奇地问:“三大爷,你这做的啥?”
“净水装置!”阎埠贵头也没抬,手里的锤子敲得更响了,“林科长说能去泥沙,防拉肚子,你要不要一个?我算你便宜点,两斤粗粮票就行。”
傻柱的脸涨得通红:“我才不花那冤枉钱!井水烧开不就行了?”话虽如此,却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图纸,心里嘀咕——要是秦淮茹家的棒梗也用得上,或许该试试。
秦淮茹背着棒梗从生产队回来,听到两人的对话,脚步顿了顿。她的水桶里装着刚从河边挑的水,上面漂浮着一层绿藻,是沉淀了半天才敢挑回来的。听到“净水装置”能去藻,她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上前打听——现在的她,早已习惯了“自己的事自己扛”,哪怕难一点,也不想再欠人情。
【叮!】
系统的提示音捕捉到四合院的动态:
【“净水意识”初步扩散,傻柱“尝试意愿”30%(为棒梗),秦淮茹“独立解决”倾向80%(计划自己挖滤水井),阎埠贵“商业变现”思维显现,四合院“生存策略”呈现多样化,冲突风险进一步降低。】
林建军将第二个净水装置送到托儿所时,王阿姨正拿着明矾测试井水,看到清澈的过滤水,激动得直抹眼泪:“林科长,您可救了我们了!这几天孩子闹肚子的太多,我正愁没辙呢!”
“按这方法,每天换一次纱布,三天晒一次活性炭,能顶用。”林建军演示着更换滤芯,“这是备用的砂石和漂白粉,不够了再去厂里找我。”
军代表恰在此时视察路过,看到装置,拿起过滤前后的水样对比,连连点头:“小林,这装置太实用了!戈壁的试验场正缺这个,你能不能给份图纸?我们让后勤兵也做一批!”
“没问题。”林建军从包里掏出图纸副本,“这是针对野外的改良版,用军用水壶就能改,过滤层用纱布包着,方便携带。”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军代表感谢时响起,带着成果的拓展:
【“净水装置”军用化应用启动,获“后勤保障贡献奖”提名,系统奖励“野外水源净化手册”(含有毒植物识别、冰雪化水技巧),为后续军工任务提供支持。】
傍晚回家,苏岚正在用净水装置过滤洗菜水,林卫国坐在摇车里,抓着个小塑料杯(工厂废料做的),喝着过滤后烧开的温水,小脸红扑扑的,精神好了不少。
“阎大爷刚才送了两个红薯,说谢你给图纸。”苏岚笑着说,“他还说,要帮院里人做装置,一个收五毛钱手工费,算盘打得真精。”
林建军接过红薯,擦了擦上面的泥土:“他能把装置做出来,让大家喝上干净水,收点手工费也应该。”他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清楚,水源问题只是开始,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但只要提前准备,总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晚餐时响起,带着阶段性总结:
【“简易净水装置”事件完成第三阶段“家庭防御”初步任务,奖励“食品脱水保存技巧”(延长蔬菜保质期),为“困难时期”储备再添保障。】
窗外的风越来越紧,工厂的方向传来夜班的汽笛声,沉稳而有力。林建军看着桌上的净水装置,水流滴落的声音规律而安心,像在为这个艰难的冬天,谱写一曲踏实的生存之歌。四合院的灯次第亮起,阎埠贵家传来敲打铁皮的声音,傻柱在井台边徘徊(大概在犹豫要不要做装置),秦淮茹家的烟囱升起笔直的烟(她大概真的挖了滤水井)。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着时代的挑战,互不干涉,却又在无形中共享着一份“活下去”的默契。林建军知道,这就够了。他的战场不在四合院的是非里,而在每一份保障家人安全的准备里,在每一次为国家解决技术难题的突破里,在这风雨欲来的年代里,守住脚下的方寸安稳。
夜色渐深,净水装置的滴水声融入寂静,像一颗执着的秒针,为守护家庭的每一刻,精准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