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新车间的天窗,在锃亮的轧钢设备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建军正蹲在一台“1150可逆式轧机”前,手里拿着千分尺,反复测量着轧辊的径向跳动——这台从苏联引进的大家伙是新车间的核心设备,也是军工订单的“主力军”,明天苏联专家瓦西里就要来进行最终验收,容不得半点差错。
“林科长,瓦西里教授的专列提前到了,厂长让您马上过去一趟。”技术员赵小刚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蓝色工装的袖口沾着油污,“听说他看了我们之前的试生产报告,不太满意,说‘精度达不到斯大林格勒工厂的标准’。”
林建军的眉头微微一皱。试生产报告他看过无数遍,产品精度(公差±0.03mm)完全符合合同要求,甚至比苏联提供的参考数据还好0.01mm,瓦西里这是鸡蛋里挑骨头。他放下千分尺,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知道了,我这就去。”
厂长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凝重。瓦西里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与车间里的工装格格不入,他手里捏着试生产报告,用生硬的中文说:“林,你们的轧机空载精度很好,但满载时呢?我怀疑你们的地基沉降不均匀,会影响最终产品质量。”
“教授,我们做过满载测试。”林建军拿出一份厚厚的报告,摊开在他面前,“这是连续100小时满载运行的数据,径向跳动始终控制在0.02mm以内,地基沉降量仅0.3mm,远低于苏联规范的1mm限值。”
报告上的曲线图平滑稳定,每个数据点旁都有技术员和监理的签字,严谨得让人挑不出毛病。瓦西里的眉头拧了起来,手指在“0.02mm”这个数字上反复摩挲,显然没料到会是这个结果。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脑海里响起,带着精准的分析:
【检测到“瓦西里”因“技术优越感受挫”触发“权威维护”行为,通过“质疑核心参数”实施刁难,本质是对中国技术人员自主能力的不信任。】
【行为动机:苏联技术输出的“居高临下”惯性 + 对“高锰钢工艺突破”的隐性嫉妒 + 维护本国设备的“绝对权威”。】
【应对策略:以“数据说话”,展示充分的实验证据;适当让步(接受部分非关键调整),保留核心技术自主权;强调“合作共赢”,满足其“指导者”的面子需求。】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瓦西里最终抬起头,语气依旧强硬,“明天验收,我要亲自测试‘轧辊热膨胀系数’,必须控制在11.2x10??\/c,这是我们国家坦克炮管的标准,差0.1都不行!”
这个要求远超合同约定(11.5x10??\/c),而且热膨胀系数受材质、温度控制等多重因素影响,现场测试极难稳定达标。林建军心里清楚,这是瓦西里故意设置的障碍,想让他们在验收时出丑,从而掌握后续生产的“指导权”。
“可以。”林建军沉吟片刻,点头应下,“但我们需要贵方提供你们的‘热膨胀测试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测试方法一致,避免误解。”
瓦西里显然没料到他会答应得这么干脆,愣了一下才说:“我会让助手给你。”
【叮!】
【“适度妥协”策略生效,瓦西里“刁难预期”部分落空,为后续谈判争取空间。】
【提示:其提供的“操作程序”存在隐藏陷阱(过度强调环境温度控制),需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回到车间,林建军立刻组织技术员研究苏联的测试程序,果然发现了问题——对方要求测试环境温度必须稳定在20c±0.5c,而车间实际温度波动在18-22c,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临时加装恒温装置,费时费力。
“科长,这明显是故意刁难!”赵小刚气得把程序扔在地上,“咱们的设备哪样不是按他们的标准来的?现在又来这套!”
“别生气,这是技术博弈的一部分。”林建军捡起程序,语气平静,“通知后勤科,马上调两台工业空调来,把测试区域围起来,温度控制在20c±0.3c,比他们要求的更严,让他们挑不出毛病。”
他顿了顿,指着程序上的“升温速率”参数:“重点监控这个,他们没说,但这才是影响热膨胀系数的关键。我们按1c\/min升温,比他们默认的2c\/min慢一半,数据会更稳定。”
【叮!】
【“针对性准备”完成,应对方案符合“技术严谨性”原则,同时规避对方隐藏陷阱。】
【奖励:“精密温度控制算法”;热膨胀测试数据准确率提升10%。】
第二天的验收现场,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瓦西里亲自操作测试仪器,他的助手拿着温度计,每隔五分钟报一次数据:“20.1c……19.9c……20.0c……”
林建军站在一旁,看着轧机平稳运行,显示屏上的热膨胀系数曲线始终围绕“11.2x10??\/c”小幅波动,完美得像是教科书上的范例。当最后一个数据出来时,连瓦西里的助手都忍不住低声赞叹:“太精确了,比我们工厂的测试还稳定。”
瓦西里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盯着数据看了足足十分钟,最终还是在验收报告上签了字,只是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格外沉重:“林,你们的技术很出色,超出了我的预期。但轧机的润滑系统必须用苏联的‘m10号润滑油’,这是规定。”
这是个无关痛痒的要求,林建军立刻点头:“可以,我们会按规定采购。”他心里清楚,瓦西里这是在找台阶下,保住最后一丝“专家权威”。
验收结束后,瓦西里却没立刻离开,反而提出要参观高锰钢履带板的生产车间。“林,我听说你们的履带板磨损量只有0.3mm?这不可能,我们的标准是0.5mm。”他的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怀疑。
当看到磨损试验台上几乎完好的履带板,以及旁边的电子显微镜照片(马氏体组织均匀细密)时,瓦西里的眼睛里充满了震惊。他拿起一块样品,用手指反复摩挲着光滑的表面,突然对林建军说:“我要带一块样品回莫斯科,做成分分析,这太神奇了!”
“教授,这是我们的技术机密。”林建军礼貌地拒绝,“如果需要,可以通过官方渠道申请技术交流,我们很乐意分享经验。”
瓦西里的脸涨了涨,最终还是放下了样品,深深地看了林建军一眼:“你很优秀,林。但记住,冶金技术没有捷径,中国的工业之路,还很长。”
“我们知道,所以一直在努力。”林建军的语气平静却坚定,“感谢苏联的帮助,我们会在学习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
【叮!】
【“苏联专家验收”事件圆满完成,宿主通过技术实力赢得尊重,同时守住核心技术机密,获“中苏技术交流”优先参与权。】
【奖励发放:“苏联m10润滑油国产化替代方案”;“轧机精度保持手册”;科技报国积分+300。】
送走瓦西里,厂长刘建国拍着林建军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好小子,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瓦西里在专列上跟我说,你的技术水平,比得上他们的高级工程师了!”
“是团队的功劳,离不开大家的配合。”林建军的目光望向窗外,新车间的烟囱正冒着滚滚浓烟,那是军工订单的生产信号。他知道,瓦西里的认可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技术壁垒等着突破,但他心里充满了信心。
回到家属区时,天色已暗。苏岚正在院里腌咸菜,看到他回来,擦了擦手:“听说苏联专家挺难缠的,顺利吗?”
“还行,按数据说话,他们挑不出毛病。”林建军拿起一块咸菜尝了尝,咸淡正好,“以后咱们的履带板,能用上自己的高锰钢了,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苏岚的眼睛亮了起来:“那太好了!我今天去厂里,听人说你们的坦克履带板,连军区首长都夸了。”
“还得继续改进。”林建军望着星空,系统刚刚解锁的“铬钼合金钢深孔加工技术”正在脑海里清晰呈现,“下一步,我们要攻克炮管内膛的精密加工,让咱们的坦克炮,打得更准,更远。”
远处的工厂灯火通明,像一片闪烁的星海。林建军知道,与苏联专家的这场交锋,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尊严的博弈。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挺直腰杆,这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力量。
四合院的是非早已被他抛在脑后,那里的算计与纠缠,在国家工业化的浪潮面前,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的战场,在车间,在实验室,在每一个需要用技术实力证明中国力量的角落。
夜渐深,林建军坐在灯下,开始绘制“炮管内膛加工示意图”,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像在为一个民族的工业崛起,写下铿锵的注脚。